《史晨碑》

《史晨碑》是有兩碑,並刻於一石。通常一面稱《史晨前碑》,一面稱《史晨後碑》。前碑詳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或《魯相史晨孔廟碑》、《史晨請出家?祀孔廟碑》;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廟碑》。前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三月,後碑建於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前碑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均隸書。現存山東曲阜孔廟。書者有渭東漢蔡邕,但別無款識,故不能確證。

簡介

史晨前碑(全)史晨前碑(全)

《史晨碑》是東漢時期著名的隸書,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59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陰刻而分。碑正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或《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刻於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刻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容為記載當時尊孔、祭孔活動事實。因補垣通溝工程,立市種梓事務,置守吏等乃次第進行,非一時之活動,故在《後碑》“史君饗”三字後至末字雖前後差大不同,但兩碑筆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與《禮器》、《乙瑛》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此碑拓本甚多,僅明初至清中葉就不下百餘本,可見稱其為漢碑逸品之語焉不過。

釋文

史晨前碑(全)史晨前碑(全)

碑陽-《史晨前碑·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
建寧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魯相臣晨,長史臣謙頓首死罪。上尚書:臣晨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蒙厚恩,受任符守,得在奎婁,周孔舊寓,不能闡弘德政,恢崇壹變,夙夜憂怖,累息屏營。臣晨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以建寜元年到官,行秋饗,飲酒畔宮,畢,復禮孔子宅,拜謁神坐,仰瞻榱桷,俯視几筵,靈所馮依,肅肅猶存,而無公出酒脯之祠,臣即自以奉錢,修上案食醊具,以敘小節,不敢空謁。臣伏念孔子,乾坤所挺,西狩獲麟,為漢製作,故《孝經援神挈》曰:玄丘制命帝卯行。又《尚書·考靈耀》曰:丘生倉際,觸期稽度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綴紀撰書,修定禮義。臣以為素王稽古,德亞皇代。雖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時來祭,畢即歸國。臣伏見臨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長吏備爵,所以尊先師重教化也。夫封土為社,立稷而祀,皆為百姓興利除害,以祈豐穰,《月令》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矧乃孔子,玄德煥炳,光於上下。而本國舊居,復禮之日,闕而不祀,誠朝廷聖恩所宜特加,臣寢息耿耿,情所思惟。臣輒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禮,以共煙祀余胙賜先生執事。臣晨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盡力思惟庶政,報稱為效,增異輒上。臣晨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上尚書。時副言大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司農府治所部從事。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顏母毓靈,承敝遭衰,黑不代倉,周流應聘,嘆鳳不臻。自衛反魯,養徒三千。獲麟趣作,端門見征,血書著紀,黃玉回響。主為漢制,道審可行。乃作《春秋》,復演《孝經》。刪定《六藝》,象與天談。鉤《河》擿《雒》,卻揆未然。魏魏蕩蕩,與乾比崇。
碑陰-《史晨後碑·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
相河南史君諱晨字伯時,從越騎校尉拜,建寧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謁孔子,望見闕觀,式路虔跽,既至升堂,屏氣拜手。祗肅屑僾,仿佛若在。依依舊宅,神之所安。春秋復禮,稽度玄靈;而無公出享獻之薦,欽因春饗,導物嘉會,述修璧雍,社稯品制。即上尚書,參以符驗。乃敢承祀,余胙賦賜。刊石勒銘,並列本奏。大漢延期,彌歷億萬。時長史廬江舒李謙敬讓,五官掾魯孔暢,功曹史孔淮,戶曹掾薛東門榮,史文陽馬琮,守廟百石孔讃,副掾孔綱,故尚書孔立元世,河東大守孔彪元上,處土孔褒文禮,皆會廟堂,國縣員冗,吏無大小,空府竭寺,鹹俾來觀。並畔官文學先生、執事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諧,盪邪反正,奉爵稱壽,相樂終日。於穆肅雍,上下蒙福,長享利貞,與天無極。史君饗後,部史仇誧,縣吏劉耽等,補完里中道之周左牆垣壞決,作屋塗色,修通大溝,西流里外,南注城池。恐縣吏斂民,侵擾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麥給令,還所斂民錢材。史君念孔瀆顏母井去市遼遠,百姓酤買,不能得香酒美肉,於昌平亭下立會市,因彼左右,鹹所願樂。又敕:瀆井,復民飭治,桐車馬於瀆上,東行道,表南北,各種一行梓。假夫子冢顏母開舍及魯公冢守吏凡四人,月與佐除。

藝術風格

《史晨碑》《史晨碑》

《史晨碑》有二,並刻於一石。前碑銘文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銘文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此碑文字磨滅處極少,前後碑書風相類,似同出一人之手。書風溫潤典雅,筆致圓厚樸實,字型端莊嚴整,意態肅穆爽峻,為漢隸中之逸品。現就《史晨碑》的藝術風格特點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應規入矩、法度謹嚴。

《史晨碑》為東漢中晚期的代表,它偏重於規矩和法度,不同於那些藝術個性極其張揚的早期石刻,屬於較成熟的作品。其特點是字型工穩、筆法嚴格、結構勻稱、意態端莊。清方朔在《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中評此碑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清石經《分隸偶存》評其書法云:“修飭緊密,舉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敕》之右。”

2、秀逸典雅,端莊敦厚。

東漢桓帝、靈帝時期立碑之風極盛,《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華山碑》、《乙瑛碑》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湧現出來。這些碑刻的共同特點是筆力圓潤、造型秀逸多姿,均屬於“多骨微肉、多力豐筋” 的作品,為漢隸中最標準的一類。《史晨碑》結體方正,給人以端莊典雅的美感,較其它幾碑的筆勢健勁遒逸,更多古樸敦厚的氣息。楊守敬《平碑記》云:“碑下一層字嵌置跌眼,向來拓本難於句讀,自乾隆已酉(1789年)何夢華將跌眼鑿開,從此全文遂顯。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3、方圓兼備,極盡變化。

漢碑的筆法大致有三類:第一類為方筆,如《禮器碑》、《張遷碑》、《鮮于璜碑》等;第二類為圓筆,以《曹全碑》、《夏承碑》為代表;第三類為方圓並用,《史晨碑》就是這種用筆的傑出代表。不同於《禮器碑》的方筆為主和《曹全碑》的純以圓筆,《史晨碑》將用筆中的方與圓完美的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溫潤典雅,不激不勵,理性而有節制的書風。這種“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的風貌,充分體現了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審美理想。難怪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史晨碑》雖屬用筆風格嚴謹,法度分明一路,然十分注重筆法的變化。本書筆法詳解部分即列舉出《史晨碑》八個基本筆畫的百餘種變化寫法。加之在結構上左右顧盼,上下啟承,疏密勻稱,提按得法,使得這一端莊典雅的漢碑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評價

《史晨前後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前後碑字型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方朔以為“《晨史碑》書法則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見《枕經堂題跋》)。何紹基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史晨碑跋》)。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清楊守敬《平碑記》云:“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臨摹方法

《史晨碑》《史晨碑》

東漢隸書是漢代書法藝術的瑰麗之冠,是隸書的全盛時期。當時樹碑刻石成風,流派爭鳴崛起,風格多樣、體勢各異,結構、運筆變化無窮,各盡其妙。《史晨碑》正是這一隸書成熟時期的優生子。《史晨碑》整章布局統一和諧、井然有序,結字方正、體態秀潤勻稱,用筆波磔分明,具有逆入平出而一絲不苟的嚴謹風格。清孫澤《庚子消夏記》評此碑云:“字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世楷模,漢石最佳者也。”清代書法家王澍也認為此碑“嚴謹”,學漢隸從此碑入手,可以“正其趨”。正因如此,歷代學書者都把此碑作為學習隸書入門的途徑,甚至作為書藝創作的靈魂。如清代碑學大師鄭簠、鄧石如、趙之謙等無不是在《史晨碑》中汲取精華而又發揚光大。
其次,是要善於讀碑和臨碑。精於讀碑有時勝於反覆摹寫,這樣,更易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晨碑》總體風格嚴整端莊,典雅俊秀,兼有遒勁、敦厚、超逸之美。其用筆方圓結合、波磔分明、輕重得法,結字扁平方正、安穩勻整,點畫布局中宮緊密、外宮疏放,章法布局統一和諧、井然有序,具有成熟隸書的眾多特徵。所以我們在讀碑時要有目的的對碑中用筆、結字、章法認真揣摩,細細品味其神采,力爭化碑中之形為胸中之意。
同時,還要勤於臨碑。臨習是學習書法的必要過程,是貫穿於一個人畢生的藝術追求之中的主要的借鑑取法的手段,初學隸書自然要從此入手。臨習方法,一般分對臨,背臨、意臨三個環節。

1、 對臨,是面對範本進行模仿訓練的一種方法,基本要求是將碑文的筆跡寫得準確,模仿得像,通過臨習掌握基本技法。對臨有助於初學者加深對字形、筆畫的認識理解,有助於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提高書寫的判斷能力,以便從傳統中摸索書寫的規律法則,最終轉化為自身的書寫能力。對臨要反覆進行,不可採用流水帳式的機械方法,防止輕率的臨習。要經過反覆對照聯繫,直至能夠熟練地再現古人的風貌為止。

2、 背臨,是建立在對臨基礎上的一種檢驗自己對臨成果的方法,也是為從事創作做準備的必要過程。在實踐中有些學書者臨習能力並不差,也下過大氣力,但在創作作品時,總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運用和體現出傳統技法。這一問題出現,多是因為在訓練中缺少背臨這一基本環節,反映出了學習傳統技法的不紮實。因此,臨習並非是機械地照著寫,還須經過背臨的過程來驗證自身的真實書寫能力。

3、 意臨,是取古代傳統技法之“意”(即某些規律)的一種方法。意臨是一種靈活的臨習方法,力求從巨觀上把握傳統技法規律,書寫時注意對古人書法神採風韻的體現。意臨中某些字型或筆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規律法則就可以。意臨可以表現出書法者自身對古字的認識理解,可以變化發揮,但意臨必須慎重,如果把意臨當作對範本的有意“改造”,或降低書寫的認真程度,從根本上遠離了範本的要求,就領會錯了。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