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革命,宋朝帶了一個什麼樣的頭?

中學時代,曾經學過王安石的一篇教育類文章《傷仲永》,對教育的感觸頗深。

傷仲永漫畫傷仲永漫畫

近幾日,各種教育行業的事件再次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人們在熱烈討論雙方的對錯過失時,也開始理性地思考現代教育對於我們民族的價值。試想:如果現代教育都不能承擔起塑造人格、培育精神的責任,那么待到社會失控,誰還能獨善其身?

當前我們身邊社會的發展處於一個矛盾多發期,各種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教育也不能免俗。在網路發達的條件下,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引發社會輿論的地震。所以,教育無小事,每一個事件都能可以窺視我們教育現有的不足。

模仿再超越是最快的提升方式。

古代科舉考場古代科舉考場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為我們提供了無窮智慧。

毫無疑問,宋朝的教育是成功的。特別是對科舉的改革,將北宋的文化繁榮推行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1、獨步世界的科舉制度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從未中斷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文化都遙遙領先世界。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中國在經歷了南北朝幾百年的大分裂後,重新天下一統。隋煬帝在605年正式創立科舉制度。而在同時期,歐洲還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黑暗中摸索。

科舉制度是中國獨創的先進制度,旨在對僵硬的九品中正制開刀,而歐洲還在為自己的城堡貴族政治抱殘守缺。科舉制度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保持了社會的活力,選拔社會各階層精英參與國家治理。實踐證明,正是這一先進制度的創立,才使得中國在長期的戰亂後迅速崛起,成就了隋唐盛世的繁榮局面!

科舉制度迎合了當時的歷史潮流。隋唐建立,士族階層崩解,門閥政治不再吃香。庶族階層隨之崛起。科舉取士讓庶族在朝堂的比例不斷擴大,擠壓士族空間,朝堂形成對抗的局面,皇權得到加強。

描繪大唐盛世的畫面描繪大唐盛世的畫面

科舉篩選出了一批批真正有治國安邦能力的棟樑,這是成就盛世的基礎!這一制度對中國教育而言是一次巨大飛躍,從此學富五車不只是可以用來吹牛。經過幾代唐朝君主對這一制度的不斷修正和完善,科舉成為統治者加強皇權的有力工具。

2、無擴招,不宋朝

科舉制是在不斷發展的,在宋朝逐步走向完善。

宋朝科舉的最大改革,就是錄取人數的倍增。科舉開始時,唐朝的錄取人數非常少,考上科舉是極盡榮耀的事,用人中龍鳳來形容毫不過分。唐朝的科舉,每此錄取人數平均只有二十八人。

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

北宋建立後,戰火中宋太祖就迫不及待舉行科舉。太祖時期,錄取人數還算靠譜,平均每次為十三人。但頻率相對有些高,幾乎就是一年一次的頻率。

太宗繼位,一切開始瘋狂起來。考試時間固定後度,錄取人數開始直線飆升。在位二十一年,一共進行了八次科舉,平均錄取人數為一百八十六人。從宋太宗時代開始,宋朝科舉的錄取人數就開始高位運行。真宗時達到平均一百四十七人,仁宗時平均三百五十一人。

大學生擴招以來,無論社會還是大學生本身都感覺自己貶值了。那么,宋朝如此大規模擴招,難道不會導致登科的人身價降低嗎?

怎么會呢!

宋朝對外戰爭宋朝對外戰爭

要知道,泱泱大國,錄取人數多幾倍也不會通貨膨脹。宋朝皇帝知道,錄取大量人才,作為帝國最出類拔萃的頂層精英,要安排工作,還要發高工資,給予高福利。這是個賠本的買賣,長期下去財政肯定入不敷出。但是科舉擴招不是為的個人好惡啊,是為宋朝的國策服務的,北宋奉行“重文抑武”的原則不動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不斷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增加錄取人數,迅速擴張文官力量實現對武將集團的全面壓制。

在考試科目上,宋朝對唐朝的科舉科目進行了全面刪減保留,從唐朝 五十多個考試科目中,減少到進士科為科舉至尊的局面,最後形成宰相盡出進士科的奇觀!

3、科舉的無量功德

科舉是宋朝皇帝的武器,在經過不斷磨練後,終於得心應手。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

科舉是壓制武將的重器,在科舉制度下,文官規模迅速膨脹。出於宋太祖以來對士大夫的寬容,士大夫階層迅速擴張,很快形成尾大不掉的冗官問題。

唐朝以前,中國基本以尚武精神立國,全民皆兵,一言不合就拔刀是見怪不怪的事。

也許是尚武的傳統給了宋朝統治者特別是趙匡胤以太深觸動,所以他們認為即便不打勝仗,也要堅持壓制武將發展,所以宋朝對外戰爭屢戰屢敗,也留下了弱宋的名號。不過始料未及的是,北宋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最終也害了自己。文官勢力壯大之後,開始威脅並左右皇權,嚴重干擾中央集權。神宗期間,宋神宗起用的王安石變法就是對守舊文官勢力的反擊。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

皇權疲軟,伴隨而來的就是社會風氣的相對清明,所以士大夫都喜歡宋朝。

社會風氣開明,大家敢於各顯神通,於是科技水平得以再次飛躍。活字印刷術開始普及並最終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同時,突火槍等火藥武器推動了軍事的革命。

除此之外,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海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程顥程頤以及朱熹共同形成了程朱理學這樣的哲學思想,這一哲學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但是反映出了古代中國人的獨特思維和先進的辯證思想,因此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也將宋朝的格調再次推高了一個層次。

思想家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家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慾”

唐朝科舉考試詩賦,這造就了唐詩的燦爛,宋朝科舉中的詩賦也直接推動了宋詞的繁榮。雖然王安石變法時,力主取消詩賦科目考試,轉求更加實用的科學。但是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宋詞成為宋朝的潮流。

在考試的公平性上,為保證科舉公平,宋朝推進普及糊名法,這種保證教育公平的做法直到今天都還在使用。

北宋形勢北宋形勢

像仲永這樣的神通想要出人頭地,只有通過科舉考試,這需要從小就進行積累。可惜,短視的父母最終毀了他。

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教育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造就了宋朝的繁榮。民國時期國學泰斗陳寅恪先生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陳寅恪陳寅恪

在這樣的光環下,是教育的強大推動作用!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