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巔峰之作《將進酒》,可能是一首假詩?

李白李白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李白

關於李白的將進酒有一番挺有意思的討論,究其原因是因為出土的敦煌殘卷中,有了不一樣的說法。

太常寺協律郎談到敦煌殘卷說:太常寺協律郎談到敦煌殘卷說:敦煌殘卷(伯2567)唐人抄本李白《將進酒》原名“惜罇空”,意在惋惜酒已喝盡。“床頭明鏡”較“高堂”日常。殘卷本無“將進酒,杯莫停”,宋本才加入,但與原題不符,酒喝完了,又豈能“杯莫停”?“請君為我傾”後“耳聽”也是宋本所加。“古來聖賢皆死盡”,大概是嫌原文粗鄙,宋本改為寂寞。

敦煌殘卷(伯2567)唐人抄本李白《將進酒》原名“惜罇空”,意在惋惜酒已喝盡。“床頭明鏡”較“高堂”日常。殘卷本無“將進酒,杯莫停”,宋本才加入,但與原題不符,酒喝完了,又豈能“杯莫停”?“請君為我傾”後“耳聽”也是宋本所加。“古來聖賢皆死盡”,大概是嫌原文粗鄙,宋本改為寂寞。

敦煌卷中的將進酒敦煌卷中的將進酒

對此也有過較詳細的比對分析:

名篇《將進酒》,伯二五六七題作《惜罇空》,《文苑英華》卷三三六題作《惜空樽酒》,知此題為初題。其中重要異文,“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伯二五六七“高堂”作“床頭”;“天生我材必有用”, 伯二五六七作“天生吾徒有俊才”,《文苑英華》校一作“天生我身必有材”,看到此一名句之遞改痕跡。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幾句,是明清通行文本,但宋蜀本後二句作“進酒君莫停”,《李詩通》《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全唐詩》“進”前有“將”字,《英華》《樂府》後一句作“杯莫停”,而伯二五六七與《英靈》《文粹》無此二句,知此二句為後補,且各本差異很大。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紛歧在後句,伯二五六七此句作“請君為我傾”,意為我為你歌曲,你為我傾酒,《英靈》《文粹》作“請君為我聽”,《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全唐詩》作“請君為我側耳聽”。從詩意來說,“為我聽”“側耳聽”“傾耳聽”都算不上好句,何況前面正說杯莫停,我既忙於唱歌,則勞你倒酒是在情理間。

影印影印

這其中最有爭議的無非有三點:

一個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而原版卻是“古來聖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大多數的人更傾向於死盡這個說話,只有皆死盡的才能對應下文的唯有,而且,有人覺得用死盡,更朋克一點,更像是李白豪情萬丈的搖滾派作風。孤高傲寂直衝雲霄,而皆寂寞,更偏重於文人騷客無病呻吟,哪一個更李白,高下立見。

還有一句是“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而最新出土的,則是“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一個床頭,一個高堂,有人說,這裡猛然出現高堂,過於突兀,床頭才像是最貼切的。而一個青絲,一個青雲,相較於韻腳來說,青雲對暮雪,才更工整,更押韻

天生我材必有用,對應天生吾徒有俊才。一個是對自個才華的肯定,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而無徒有俊才,結合當時寫這篇文章的背景,不僅誇了自己,也誇了當時一同飲酒的幾位,觥籌交錯間,幾位大才子對酒抒懷,對酒當歌的情形躍然於紙上。

古畫古畫

哪個才是真正的版本?只有等原本流出來,再來評判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