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寺

妙應寺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始建於元朝,初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建於元朝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地理位置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它始建於元代,原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沿革

妙應寺所處地區是遼南京城的北郊,早在昌壽二年(1096年)便建造過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經等佛教聖物,後來毀於戰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下,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終於建成了白塔,並隨即迎請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範圍根據從塔

妙應寺妙應寺
頂處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確定,面積達16萬平方米。作為當時建設元大都城的一項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於大都城西,所以又稱作「西苑」。從此開始,這裡便成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習儀和譯印蒙文、維吾爾文佛經之處。忽必烈去世後,白塔兩側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時,寺內香火極為旺盛,在元貞元年(1295年)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場“國祭日”佛事活動中,參加者竟達七萬之眾,堪稱是白塔寺發展的最鼎盛時期。但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一場特大雷火,燒毀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難。

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維修了白塔。天順元年(1457年),寺廟也進行重建,建成後命名為「妙應寺」,但面積只有1.3萬平方米,範圍也僅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狹長地帶。明清及民國時期,寺院又進行過多次維修。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曾沖入妙應寺將法器、供器等席捲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們將配殿和空地出租,並逐漸演變為北京城的著名廟會之一,每到逢年過節,這裡就熱鬧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間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習俗。

在妙應寺中還有轉塔的習俗,即在每年是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繞白塔一周,頌經奏樂,眾人圍在外面觀看,摩肩接踵,場面熱鬧。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誠地繞塔祈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寺內喇嘛被遣散,大門和鐘鼓樓都被拆除改建為商場,寺內的其他地方也被機關單位占用,大量文物遺失或被損毀。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開山門,亮出白塔」的口號後,才拆除商場,重修了山門和寺內建築。1998年,妙應寺終於重新開放。

佛塔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出現的。在近2000年的沿革和發展中,各個佛塔的建造都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元朝室特別尊崇藏傳佛教,因此,元代佛塔較多的採取了藏式喇嘛教形制,這個時期建造的佛塔,一般都簡稱為喇嘛塔。喇嘛塔與古印度的“窣堵坡”(即印度搭)較接近。為達到弘揚喇嘛教的目的,佛塔常建於坡峰高台、關口要隘、渡囗要津或都市大道上。喇嘛塔塔身祗有單層,所以往往抬高塔基,增高塔剎來增加塔的高度。塔身呈幾何狀復缽體,顯得雄偉豐碩。塔剎長頸,也不同於漢傳佛教塔剎寶瓶狀。喇嘛塔所用材料多數為石塊且表面塗灰刷漿,通體皆白,人稱為白塔。而塔剎圓盤多用銅鑄,因此在紅日藍天下,光彩耀目。

大聖壽萬安寺香火鼎盛近百年,它是元皇室在京城進行佛事活動的中心。朝廷規定每年各重大節日所舉行的大朝儀,“前期三日,在大聖壽萬安寺習儀”。當忽必烈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後,皇室為他在白塔西側修建了神御殿(又稱影堂),裡面安放他的遺像畫幀,每月派大臣前任祭奠,直至元朝滅亡。元貞1295年),鐵木真皇帝到大聖壽萬安寺參加“國忌曰”佛事,飯僧達七萬之眾。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一場特大雷火焚毀了大聖壽萬安寺的所有殿堂,唯一倖免的白塔是元大都城興衰的歷史見證。

主要景點

妙應寺白塔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故俗稱"白塔寺",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釋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後,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救名"大聖壽萬安寺"。寺院 殿堂欄楯一如內廷,佛像 窗壁皆飾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興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毀,僅白塔倖免。明宣德八年修復,改稱妙應寺。清康熙、乾隆間又幾經修葺,現僅白塔為元代遺物。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3部分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積1422平 方米,台基分三層,最下層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設台階,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層是亞字形的須彌座。台基上砌基座,將塔身、基座連線在一起。蓮座上又有5條環帶,承托塔身。塔身俗稱"寶瓶",形似復缽,上安7條鐵箍,其上又有亞字形小型須彌座,再上就是13天相輪,頂端為一直徑9.7米的華蓋,華蓋以厚木作底,上置銅板瓦並做 成40條放射形的筒脊,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華蓋中心處,還有一座高約5米的鎏金寶頂,以8條粗壯的鐵鏈將寶頂固定在銅盤之上。

妙應寺白塔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上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

妙應寺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構,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築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疊高9米,共三層,下層為護牆,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內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須彌座束腰部分,每塊立面都被兩邊角柱及上下梟枋所襯托,整個塔座造型優美,富於層疊變化。座上的塔身是碩大的白堊色的復缽體,形狀如同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的長脖子,有13節,稱“十三天”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掛36個小銅鐘。風吹鈴鐺鐸,聲音清脆悅耳。銅盤上堅八層銅質塔剎,高五米,重四噸,分為剎座、相輪、寶蓋和剎頂幾個部分。妙應寺白搭和北海白塔遙相對峙,*北海白塔高約l5米,是北京最大的白塔,也是現存最大的一座喇嘛塔。《長安客話》一書中記載云:“角垂玉桿,階布石欄。檐掛華篁,身絡珠網。珍鐸迎風而韻音,金盤向*而光輝。亭亭岌岌,遙映紫客。”其規制之巧,建築技術之奇,古所罕見。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統元年(l260年),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首傳西藏,後傳入元大都。古代尼泊爾兩國久負“良工之萃”盛名,受派遣來元的年輕工藝家阿尼哥既有膽識,又賦有建築、繪塑才華,深得八思巴賞識,被推薦到忽必烈御座前,倍受重視。他入仕元朝40年,為中尼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中國曾建造過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在北京。妙應寺白塔是阿尼哥所主持的建塔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築風格,不僅具備內涵豐富的佛教意義,能適應各種活動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為元大都建築增添了光彩和氣勢。阿尼哥的名字已載入我國史冊。1961年,當尼泊爾馬享德拉國王首訪中國時,兩國政府簽訂協定,修筑西藏通往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公路,為紀念阿尼哥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這條公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3世紀70年代在北京落成的聖寺萬安白塔,與20世紀60年代竣工的喜馬拉雅山阿尼哥公路,體現了中尼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源遠流長。

文物古蹟

1978年對白塔進行了維修加固。施工過程中,發現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頂部鎏金 小境內的大藏經、木雕觀世音像、補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書《波羅蜜多心經》、藏文《尊勝咒》、銅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長壽佛等。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

地址交通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乘823、695、604、42路在白塔寺站下車。

基本票價

20元/人。學生憑證半價。周三前200人次免費參觀。

盤點北京十八個最佳祈福地

在我國的傳統習俗里,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子,大家都會到寺院禮佛,求的是滅障消災增加福慧,表達的卻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虎年來臨了,人們都想事業、家庭、事業、學業等順順利利。一家老少在香氣氤氳的寺院,帶著滿心的祝福和全新的希望去禮佛,可謂一大樂事。
雍和宮 | 紅螺寺 | 臥佛寺[北京]| 北京孔廟 | 潭柘寺 | 天寧寺 | 萬壽寺 | 大覺寺 | 八大處 | 妙應寺 | 廣化寺 | 戒台寺 | 白雲觀 | 通教寺 | 雲居寺 | 妙峰山 | 碧雲寺 | 廣濟寺[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