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PA

UBPA

城市最佳實踐區( Urban Best Practice Area 簡稱“UBPA”),位於世博園區浦西片的最東側,整個片區分為北、中、南三個功能區域,即北部的模擬街區(以建築案例為主)、中部的系列展館區域和南部的主題區域(主題館和主題廣場)。UBPA既是展區,本身也是展品。作為展區,利用老廠房的改造,形成一系列展館。作為展品,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採取實物展示方式,案例集成模擬生活街區。

官網UBPA簡介

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體現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為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所做的公認的、創新和有價值的各種實踐方案和實物,同時也為世界各城市提供了一個交流城市建設經驗的平台。 上海世博會組織者為此成立了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國際遴選委員會,從全球申報的一百多個案例中,評審遴選出在宜居家園、可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產保護與利用、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四個方面具有展示和推廣價值的實踐案例,參與上海世博會城市建設最佳實踐區的展示。
城市最佳實踐區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個展區。北部模擬城市街區的建設案例以1:1的實物模型進行展示,讓參觀者提前領略未來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中部的展館案例利用老廠房改建的展館展示,與參觀者分享城市建設的經驗。南部的其他展示案例以報告、研討、多媒體、網路、展板、活動和表演等方式,在南部案例報告廳進行精彩演示。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背景和目的

項目背景

上海在申辦2010年世博會時即提出了在世博會園區中增設“城市實驗區”的創意。申博成功後,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在向國際展覽局提交的註冊報告中,明確了“城市實驗區”的構想。之後,經與國際展覽局協商,並聽取國際社會和組織的多方建議後,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把“城市實驗區”改名為“城市最佳實踐區”,並形成了項目的初步方案。

項目目的

UBPA給了城市一個獨立參展世博會的機會,它不僅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城市為提高生活質量所做的公認的、創新的、有價值的各種實踐方案和實物,還為來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個交流城市建設和發展經驗的平台。UBPA是世博會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創新,也是上海世博會最為耀眼的特色之一。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區位

UBPA位於世博會圍欄區的浦西E片區東側,包括南北兩個街坊,東至南車站路,西至保屯路,南至苗江路,北至中山南一路,以半淞園路為界自然分為南北兩個街坊,占地面積約為15.08公頃(見圖1)。
片區的南部街坊南臨黃浦江及世博會的一處水上入口;西側為世博會的一處陸上入口,再往西則是世博會的企業館區。南北兩個街坊之間以人行天橋加以連線(見圖2)。北部:實物建築案例(Built Case)

UBPA在北部集成為一個模擬生態街區,在“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的展現領域中呈現給參觀者一副現代生態街區的發展理念與環保技術相結合的城市新氣象。

A-1 組團

1、麥加米納案例館——麥加米納帳篷城
本案例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提交的城市案例,展示了改善極高人口密度區城市生活質量的獨到做法。每年朝聖期間,上百萬的信眾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帳篷城就是為這些朝聖者提供的舒適棲息場所。本案例的展覽還包括一頂直徑26米的巨傘,它是米納帳篷城的遮蔭項目,安裝在A1組團的中心位置。這把摺疊的巨傘可以摺疊,白天撐開可遮陽,同時反射陽光使場地保持陰涼,夜晚摺疊起來使得白天被曬熱的地面可以更好的向天空輻射熱量,得以快速降溫。
2、寧波案例館——中國滕頭城市化與生態和諧實踐
寧波案例館以獲得“世界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諧鄉村”稱號的寧波著名鄉村——滕頭村為藍本,以“城市化的現代鄉村,夢想中的宜居家園”為主題,圍繞“城市化與生態實踐”的理念,通過創造性的構思,展現新時代中國農村的嶄新風貌,從而體現出上海世博會 “城市與鄉村的結合”的分主題。寧波案例館的建築材料採用浙東最具代表性的“瓦爿”,利用回收的舊磚為原材料,靠工匠手工在外牆砌築而成,同時把屋面植樹、無土栽培等手法與建築體有機結合,集中展現“生態歸朴”的景象。
3、西安案例館——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
本案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依照唐大明宮中鼎鼎大名的主殿——含元殿西翼的棲鳳閣為藍本,以唐代闕樓建築藝術的代表“三出闕”形式為設計思路,以唐棲鳳閣1:1比例復原實體,外形古樸雄渾。其原本實心的台座部分,做空後可作為展覽空間,台座上的空靈開敞的闕樓可作為參觀者休息、觀景的場所。設計者將運用新技術、新結構和新材料,將大明宮館打造成為一座全新功能的現代化展覽館。其中,三維立體電影將帶領參觀者展開一段奇幻旅程,從唐朝大明宮開始,飛躍千年來到未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參觀者或上天或入地,隨著節奏與鏡頭一起穿梭時空,見證唐朝大明宮的輝煌,感受未來遺址公園的精彩。在實物展示區內,參觀者還可以通過高科技背投觸摸系統切身感受到大明宮出土文物千年前的形態。
4、溫哥華案例館——文化遺產和宜居城市
本案例是一棟新建建築,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是混凝土和木結構混合結構並配以部分景觀的建築。室內將利用多媒體、模型等形式展示溫哥華案例的內容,並展示加拿大現代木結構技術在上海的舊房改造和新建住宅產業中的套用。

A-2 組團

1、倫敦案例館——零耗能生態住宅項目BedZED
本案例的原型是全世界首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位於倫敦南部。本案例由兩棟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小樓前後相接,樓中設有6套裝飾華美的居家住宅,讓參觀者親身體驗零碳生活方式。圍繞“零碳”二字,在建築設計上採用了一系列節能環保技術,顯示了如何將低層高密度的生活、工作空間與舒適的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在建築的南面,透明的玻璃陽光房保存從陽光中吸收的熱量,轉化為室內熱能。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零碳館通過屋頂收集雨水,用來沖洗馬桶或灌溉植物,減少對自來水的需求。安裝在屋頂上的22個五顏六色的風帽可以隨風向靈活轉動,通過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的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同時利用太陽能和江水源給進入室內的新風降溫除濕。
2、馬德里案例館——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創新實驗
本案例以“一棟屋”、“一棵樹”為題材,原型是馬德里城市的兩座標誌性建築,即竹屋和生態氣候樹,並將根據上海的環境氣候進行改造。上海世博會上的“竹屋”,是一座長方形建築,竹質表皮的遮陽和通風功能將被充分利用,達到生態控溫的效果。“竹屋”還包含一個商務中心、一家餐館和一家商店,在這裡,參觀者將感受到馬德里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蓬勃發展的文化。“生態氣候樹”是一座十邊形的鋼結構建築,緊挨“竹屋”而建,頂部安裝太陽能板,實現能源自給。建築內部自動開啟的百葉窗和直徑為7米的引風機,將營造出一個氣候控制空間,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環境。
3、上海案例館——滬上生態家
“滬上生態家”是唯一代表東道主——上海參展的實物案例,原型是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是我國第一座生態辦公示範樓。作為一個科技、環保的建築,滬上生態家強調生態技術的建築一體化設計,有十大技術亮點,體現了“光、風、影”三大特點。所謂“光”住宅,就是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讓建築體量退台,提供太陽能屋面及退台綠化庭院,同時下部懸挑,提供參觀人流遮陽,並輔以部分百葉遮陽;所謂“風”住宅,就是最大限度利用風能,建築體量為縱向條狀排列,留部分空間通風采光,下部架空,頂部設有遮陽太陽能板及部分屋面綠化,使得建築輕盈通暢;所謂“影”住宅,就是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技術和建築構件,形成光影豐富的空間。本案例作為世博會重要的永久性場館之一,將成為展示和體驗未來居住模式的重要場所,引領未來建築發展。

A-3 組團

1、澳門案例館——澳門百年老當鋪德成按的修復與利用
本案例是澳門百年老當鋪“德成按”在世博園區內的實物復原。“德成按”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上個世紀華人在澳門社會發展的面貌,今天已成為澳門舊城的地標之一。上海世博會上,“德成按”不但將把原貌展現給大家,更會通過高科技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告訴人們“德成按”的歷史以及修複利用的故事,與世界分享歷史文物保護的經驗。“德成按”的建築模式是嶺南一帶傳統的騎樓風格,與珠江一帶的建築形態一脈相承。“德成按”由當樓和貨樓組成,當樓採用騎樓模式——上宅下店,樓高三層,而貨樓是貯藏當物的地方,位於當鋪後方,建成碉樓樣式,樓高五層。
2、阿爾薩斯案例館——水幕太陽能建築
本項目又被稱作阿爾薩斯“水幕館”,是法國阿爾薩斯(Alsace)地區對自身環境維護的實踐在世博會園區內的再創新設計。該案例提供了一個“水幕”概念,即根據室外溫度和陽光的情況開啟或關閉玻璃與太陽能牆,同時結合一面水牆產生相互作用。
3、漢堡案例館——新耐久性建築項目
漢堡擁有非常豐富的可持續建築的建造經驗,本案例以漢堡市“港口新城”中一座名為“H2O”(Home 2 Office)的建築為原型,名為“漢堡之家”。“漢堡之家”將通過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的使用,實現建築能源供應的自給自足和零廢氣排放,結合上海的氣候特點,創造出相對隔離的空間,無需採用任何取暖設備或空調就能保持舒適的室內溫度和環境,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溫。
4、羅阿案例館——城市環境下的環保能源和可持續家園
本案例館的原型被公認為羅納-阿爾卑斯大區可持續建築的經典案例,以“城市環境下的生態能源和可持續家園”為主題,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作為辦公場所),建築能耗低於100千瓦時/平方米/年,這個耗電量僅相當於一座新建的普通獨立房屋的能耗。其中,建築材料的良好保溫性能節省了大量能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保溫效果好,外牆使用了“保溫磚”,低輻射雙層中空保溫玻璃能過濾掉部分陽光輻射。館內安裝了能源自動監控系統,室內的溫度和亮度可根據外部的溫度和日照自動調節。
羅阿大區案例館的四周用直徑7厘米的黃色毛竹圍成了“毛竹牆”,從高空俯瞰就像一個由竹子環繞的巨大長方形漂浮物,來自法國的藝術大師在展館入口處的一面毛竹牆上作畫。有趣的是,參觀者從左、中、右三個不同角度觀看毛竹牆上的圖案,會發現三幅截然不同的畫,這就是毛竹牆上的變形圖案。
在羅阿案例館正前方還有一個玫瑰園,面積約700平方米,設計風格簡潔明快,在這裡將種植法國最美的玫瑰。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花園是為了向參觀者展示世界上最美的花之一——玫瑰。從古老到現代的玫瑰品種都有所展出。玫瑰園同時也意寓羅納-阿爾卑斯大區提醒人們關注自然環境。

公共空間

1、成都案例館——活水公園
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園,是中國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公園,坐落於成都市的護城河府河畔。上海世博會成都案例取名“活水公園”,演繹主題為“活水文化,讓生活更美好”,是縮微版的成都活水公園,向人們演示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活水公園案例取魚水難分的象徵意義,將魚形剖面圖融入公園總體造型,喻示人類、水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2、歐登賽案例館——腳踏車的復活
丹麥第三大城市歐登賽,是世界聞名的童話小說家安徒生的故鄉。在歐登賽,市民用腳踏車作為出行方式的比例正在不斷提高,這對於提升公共健康指數、改善城市環境、減少廢氣排放等產生了一系列積極效果。本案例稱為“腳踏車的復活”(The revival of the Bicycle, Odense, Danmark),將展示歐登賽在倡導腳踏車交通方面所做的貢獻。在整個案例的展示中,安徒生童話被巧妙地嵌入其中,讓現代人宛若置身童話城。鳥瞰展區,地面中央的圖案正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太陽臉”,這個在世界各地的園林、綠地上被廣泛套用的經典造型,是歐登賽乃至丹麥的特殊“名片”。這樣的設計與腳踏車主題異曲同工,預示著古老的交通工具將在未來重獲新生。
3、阿燈光案例——城市節能照明系統
除了五彩斑斕的玫瑰園與生態節能的羅阿館,羅阿大區還將為世博會呈現“光明之城”的照明項目。羅阿大區的照明設計水平在法國處於領先地位,照明設計採用最低能耗技術,致力於提高公眾的視覺舒適度,最大限度減少視覺污染。展館每天都將有一場美輪美奐、時長20分鐘的“燈光秀”,將成為其一大亮點。

中部:展館展示案例(Pavilion Case)

中部一系列展館主要是在原有老廠房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局部新建完成的,因此,在此區域的展館中,還能很清晰地看見過去老廠房的身影,這也是中部展館的一大特色。在總面積2600多萬平方米的場地中,共有4組展館,即B1展館、B2 展館、B3 展館和B4 展館,展示的領域分別是:宜居家園、可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產保護與利用,容納了來自國內外33個參展案例;同時還配置了C1、C2兩處集中地公共配套設施和1座人行天橋。

南部:城市綜合館和主題廣場

城市綜合館中包含城市未來館、案例報告廳、新能源中心等,其中城市未來館是本屆世博會5個主題分館之一;主題廣場取名為“全球城市廣場”。
城市綜合館的前身為1985年建成的南市發電廠廠房保留建築,除主廠房外,還有一棟高達165米的鋼筋混凝土煙囪,這座煙囪將被刷成溫度計屹立在浦江邊上。
在八層的建築中,一、二層是城市未來館,三層及以上是案例報告廳以及新能源展示廳,七、八層則被改建成VIP餐廳。其中,城市未來館是本屆世博會5大主題館分館之一,展覽主題理念“人類對未來城市的建設是建立在對當下的挑戰基礎上的”。
全球城市廣場是主題館分館和城市最佳實踐區之間的概念和空間鏈接。在廣場的東面搭建了一個舞台,世博會期間每天將平均有2.5場的演出。在廣場中央,來參展的各個城市的銘牌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彩色的世界地圖上,這個色彩絢麗的地圖也與這座廣場的主題“全球城市廣場”相呼應。

UBPA交通情況

整個園區有13個出入口,浦東5個、浦西3個、黃浦江沿岸水上入口

4個,還有一個軌道交通出入口。浦西的陸上出入口分布在魯班路、龍華東路;西藏南路、中山南一路;半凇園路、保屯路、望達路。
水上的出入口叫做“水門”,分別位於:其昌棧(團隊)、秦皇島路(團隊)、十六鋪(團隊)、東昌路水門(散客)。
軌道交通的出入口為捷運13號線馬當路站,具體位置在馬當路、徐家匯路附近,上海捷運9號線可以在馬當路站直接換乘到13號線經安檢進入園區。據悉,馬當路站屆時會有500個閘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