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M1系列坦克的第二種改進型,其前身是M1和IPM1坦克,屬於戰後的第三代主戰坦克,1985年開始在美軍服役,現已成為美國陸軍主力坦克。

概述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陸軍裝備發展的側重點,一方面是發展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敵人猛烈火力打擊的重型裝甲戰車,另一方面則發展能夠快速進出戰鬥並使被命中機率降至最低程度的輕型車輛。
艾布拉姆斯坦克自1980年問世以來,20年間先後經歷了M1、M1A1、M1A2和M1A2SEP等發展階段。
M1艾布拉姆斯坦克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然而它又的確不適應現代突發戰爭要求快速部署的需要,因此,研究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替代者的問題早就提上了美國陸軍的議事日程。
艾布拉姆斯坦克仍有改進餘地
艾布拉姆斯坦克是為在中歐平原地區同前蘇聯部隊作戰發展的一種主戰坦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主戰坦克之一。

介紹

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改進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生產的M1坦克的105毫米火炮正在被新型120毫米火炮替換,同時還要改用新型懸掛系統、新型炮塔,增裝裝甲防護和核生化防護系統。改進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目標是:通過增添改進型火控系統和車長獨立熱觀察儀提高該坦克的殺傷力,通過加裝新型防護系統提高生存力,通過採用新型懸掛系統提高機動性。這些措施都能提高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戰技性能,但遺憾的是幾乎每項改進都會增加該坦克的重量。
最新型的M1A2坦克已擁有數位化能力,這意味著艾布拉姆斯坦克能夠分享戰場信息,能改善乘員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並通過故障自動診斷與報告使維修工作量減少。
總的看來,艾布拉姆斯坦克還有改進的餘地,它的壽命至少還可延續30年。
艾布拉姆斯坦克需要替換
儘管艾布拉姆斯坦克是一種好坦克,但是它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為在海灣地區部署足以同伊拉克抗衡的坦克及其它重型裝備,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準備時間。
1999年年初,美國已決定要干預南斯拉夫事務。可是,科索沃遠離港口、機場,大量部署70噸重的艾布拉姆斯坦克等一類重型裝備的困難更大。
重型武器裝備的運輸是影響美國陸軍部署的一大難題,陸軍尤其缺乏將先頭部隊及大批坦克運往前沿陣地的空運手段。自50年代以來,美國空軍的C130運輸機一直是美軍空運系統的主力,用其運輸艾布拉姆斯坦克運力顯得太小。即使使用運力更大的C17運輸機,1架飛機也只能運1輛M1坦克。
美國有可能派遣較輕的裝甲車輛參加軍事行動,例如33噸重的布雷德利戰車或海軍陸戰隊12噸重的LAV輕型裝甲車。LAV裝甲車是很容易使用C130、C-141和C-5運輸機運輸以及使用H-53E直升機吊運的。事實上,LAV輕型裝甲車是美國參與維和行動進入科索沃的首選裝甲車。可是,人們對LAV輕型裝甲車的命運感到擔憂,該車僅有1門25毫米自動炮和1挺7.62毫米機槍,與南斯拉夫的重型坦克相比,火力太弱了。南斯拉夫坦克裝有可與艾布拉姆斯坦克抗衡的武器。
因此,科索沃戰爭,美國陸軍只好旁觀而無法加入。
這場使人抱怨的戰爭提醒了美國戰略家,調集一支實力較強的重型裝甲部隊需要數月準備時間,這會嚴重地影響美國對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快速變化的戰爭事態作出迅速反應的能力。
多年來,美國陸軍一直在探討研製M1坦克的替代者--未來戰鬥系統,並在是否生產新M1坦克上與國會爭論不休。但今年以來,未來戰鬥系統進入預研了,陸軍組建"打擊部隊"的構想正變成建設"中型部隊"的具體行動,相信這兩個動向與科索沃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繫。

闡述

美國開始組建中型部隊
近年來,美國陸軍一直在努力使其重型裝甲部隊更容易部署,使輕型部隊更具殺傷力、更能經受敵人火力打擊。陸軍前任參謀長丹尼斯.里梅爾將軍在1998年11月提出了建立"打擊部隊(StrikeForce)",要求這種快速部署部隊足以迅速部署到任何地方,而且能打敗擁有良好武器的敵人。起初構想它是一種試驗性編制,至少在未來幾年是如此。
1999年夏新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辛斯基(Shinseki)認為:目前美國陸軍的重型部隊太重,輕型部隊缺乏持久力;重型部隊必須有更好的戰略部署能力和靈活性;輕型部隊必須有更強的殺傷力、生存力和更好的戰術機動能力。辛斯基希望一有可能就立即著手組建打擊部隊的工作,並考慮需為打擊部隊購買何種裝備。
目前,美國陸軍建設中型部隊的工作已開始實施。中型部隊有可能同敵人的重型部隊交戰,所以中型部隊既要具備類似輕型部隊一樣的快速部署能力,才能適應突發戰爭的需要;同時又要擁有戰技性能類同重型部隊的武器裝備,才能戰勝敵人。

詳情

美國陸軍中型部隊可能包括2個或2個以上的"中型"師,裝備的車輛重量在20~40噸,或者更輕。
下一代戰車的預研工作已經開始
實際上,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為使他們的裝甲部隊更輕、更具殺傷力已經努力了多年。1999年9月,兩軍種的領導人同工業界的代表在陸軍裝甲中心召開的戰車討論會上交流了他們的工作進展情況。
陸軍官員們已經在做下一代車輛的發展工作,它大約可在20年內部署。
陸軍和國防高級研究項目局已就聯合進行未來戰車研究達成一致意見,並確定了裝甲戰車領域發展或者革命性進步所需的技術。
該項研究尚未解密,然而陸軍官員克恩(kern)在那次會議上告訴與會者,這項研究工作的參加者都受到"往框框外想"的鼓勵。他說,他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地要求有一個較輕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
克恩說:"未來戰車必須提高機動性、殺傷力和生存力,還必須減輕後勤負擔,必須能夠完成多種任務,比如直接射擊、間接射擊、防空、非殺傷(武器)、態勢感知、運動中指揮與控制以及運送部隊等"。
克恩說,未來戰車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坦克,或者一種單純的車輛",它可能是一種"多系統系統",一組特殊的車輛,車上的感測器可以與射手分開,感測器有人工的和非人工的、空中的或地基的。
克恩說,坦克只不過是乘車作戰的現代形式。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坦克統治了地面戰爭,但在21世紀它不可能繼續統治地面戰爭。
這次會議討論了美國陸軍將提交給國會的關於裝甲系統現代化的報告。該報告列舉了若干項正在考慮的、準備在下一代戰車上使用的主要新技術,它們是:
新型武器系統,包括定向能武器、緊湊型動能飛彈、電磁炮、放入箱內自動裝彈機內的飛彈,以提高火力、減輕乘員工作負荷、減小使用甚至不用"笨"彈藥;
複合材料,例如鈦合金和陶瓷,以減輕重量和提高戰略及戰術部署能力;
先進生存力系統以及對付敵方攻擊的"主動防護"手段;
革命性的驅動裝置,也許使用電或者使用核聚變作動力,以代替現在的效能差的石油燃料發動機。
這些技術不是現成的。一些與會者認為:這些概念的大部分可以不予考慮,"許多概念絕不會實現"。另一些官員則認為:對於能否做到這一切,現在還不能抱任何幻想;但是,不應滿足於現有技術,應當多做一些嘗試,不能等到需要新技術的最後一分鐘才開始研究,因為你從不會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它。
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的約翰/巴恩斯認為陸軍應該向海軍陸戰隊學習,他說海軍陸戰隊在實施現代化計畫時"打破了常規"。海軍陸戰隊的新型先進兩棲突擊車現在正處在試驗之中,該車是為輸送21名海軍陸戰隊員設計的,離開運輸艦能以46公里/小時的水上速度航行,在敵人射擊下抵達海灘,直駛向內陸,陸上最大速度高達72公里/小時。該車裝備有30毫米自動炮,有可能裝備40毫米自動炮,安裝複合裝甲和鋁裝甲,並可加裝模組化陶瓷裝甲。
巴恩斯說,陸軍新的現代化計畫是一個重大的改進,然而它有大量的資金缺口--100億美元或更多。此外,他還說,陸軍的計畫應集中力量對一支"正在變得越來越不適宜的"車隊進行現代化改造。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