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1

M1A1

M1A1坦克的全稱為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屬於戰後的第三代主戰坦克,1985年開始在美軍服役。裝備120mm口徑滑膛炮,在車體和炮塔都採用了複合裝甲,火力和防護能力都較M1坦克有較大提升。主要武器是一門12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彈藥基數40發。輔助武器是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兩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分別為1000發和11400發。該坦克是M1系列坦克的第二種改進型,現已成為美國陸軍主力坦克。

基本信息

簡介

M1A1M1A1

M1A1戰鬥全重57噸,有4名乘員。最大速度66.8千米/小時,在有準備時可涉1.98米深的水。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戰鬥和動力傳動3個部分。主要武器是一門12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彈藥基數40發。輔助武器是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兩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分別為1000發和11400發。火控與觀瞄裝置是用火控計算原理,具有較高的行進間射擊精度。

性能特點

①防護能力強

車體和炮塔採用了複合裝甲,提高了對動能彈和化學能彈 ( 破甲彈 ) 的防護能力。在同等裝甲重量下,複合裝甲防破甲彈能力是均質鋼裝甲的 3 ~ 5 倍。在抗擊脫殼穿甲彈時,相當於600毫米鋼甲,在抗擊空心裝藥破甲彈時,相當於 1300 毫米鋼甲。車內乘員室、彈藥室、燃油室之間用隔板防護,防止彈藥或燃油爆燃時危及乘員。位於炮塔尾艙的彈藥室上方裝有防爆炸排放板,一旦該部分彈藥中彈後爆炸,排放板首先被打開,使爆炸能量向外釋放,保護車內乘員與設備安全。車上還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 3 毫秒內檢測,並在200 毫秒內撲滅火源。集體三防裝置在車內,產生高於外界大氣壓的超壓,防止核、生、化有害物質進入車內,炮塔上還裝有煙幕榴彈發射器,必要時施放偽裝煙幕。

②火炮威力大

120毫米坦克炮在2000~3600米距離內可首發命中目標(在進行改進前裝備1門北約制式105mm M68E1式線膛炮,改進後換為滑膛炮)。行進間可命中3000 米距離內的靜止目標,直射距離1800米,可在2800 米距離上擊穿三層北約重型靶板,使用 M829A1彈種,可在穿透1.5米厚沙堤後擊毀蘇式 T-72 坦克。

③火控系統先進

M1A1 坦克反應時間為 6.2 秒,其夜視設備性能優異,無論何種氣象條件,有效觀察距離都可在 1000 米以上,最大夜視距離為 2000 米,在與伊軍坦克的交戰中,能使坦克炮準確命中目視無法發現的 T-72 坦克。

④燃料和行程比基本合理

通常行駛 3 小時後加注燃料,最長可在 5 小時後再加油。

基本數據

乘員 4 人

戰鬥全重 57.1540 噸

車長 9.828米(炮向前); 9.033米(炮向後)

車體長 7.918 米

車寬 3.657 米

車高 2.438米(至炮塔); 2.885米(至機槍)

最大時速 66.77千米(公路); 48.3千米(越野)

最大行程 465 千米(公路)

爬坡 30度

涉水 1.219米 ;1.98 米 ( 有準備 )

通過垂直障礙 1.066米

越壕 2.734米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

輔助武器 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高機,7.62毫米機槍

彈藥 120毫米炮彈40發,12.7毫米槍彈1000發,7.62毫米槍彈12400發

識別特徵

就外部特徵而言: M1 坦克與 M1A1 坦克區別不大, M1 坦克車體和炮塔特徵也適用於 M1A1 , M1 與 M1A1 的區別在於火炮抽氣筒的形狀, M1 為規則柱形,而 M1A1 的 120 毫米滑膛炮的抽氣筒上方凸起較大 , 其前緣、後緣向炮身過度部分較圓滑,與日本90 坦克、德國豹Ⅱ坦克的坦克炮基本相同。

缺點

M1A1以其出類拔萃的超常性能揚威於世,但仍有很多後天不足。M1A1重57噸,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之一。巨大的重量使其在鬆軟的沙漠上遠不能像在硬地上馳騁自如,降低了戰術性能。其次,由於M1A1坦克是美國為在歐洲戰場使用設計的主戰坦克因此不太適應風沙和高溫條件,降低了坦克的作戰性能。

槍械介紹

M1A1也泛指湯普森衝鋒鎗(Thompson),

M1卡賓槍的研製原本是美國陸軍要為二線部隊提供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這個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構想是研製一種類似於卡賓槍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徑,發射中等威力的彈藥,比標準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動手槍或轉輪手槍有更遠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蘭德步槍更容易操作,攜帶更方便。這些要求實際上與現在流行的單兵自衛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國陸軍的這個要求被擱置了一段時間,1940年重新提出。美軍提出具體指標:質量小於2.5kg,能實施單發或連發發射,能取代手槍和衝鋒鎗作為軍士、基層軍官或機槍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線人員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託溫徹斯特公司研製威力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槍彈。在1941年5月進行的第一次對比試驗中,美國陸軍放棄了連發發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對比試驗前,溫徹斯特公司提交了他們的半自動輕型步槍。1941年9月30日,選型委員會的報告書認為溫徹斯特公司的樣槍證明是最佳設計,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並命名為“M10.30英寸(7.62mm)卡賓槍”。溫徹斯特公司設計的M1卡賓槍至定型在一年之內完成,在軍械史上的發展過程來說,是一項紀錄。

與M1式加蘭德步槍相比,M1卡賓槍有便於更換的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強。M1卡賓槍採用短行程活塞的導氣自動原理,活塞導氣系統由大衛·威廉士設計。導氣孔位於槍管中部,距彈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槍管下方,後坐距離僅3.5毫米。發射時,火藥燃氣通過導氣孔進入導氣室並推動活塞向後運動,活塞撞擊槍機框,使之後坐。槍機框後坐約8毫米後,膛壓下降至安全值,這段時間為開鎖前的機械保險。然後,槍機框導槽的曲線段與槍機導向凸起相扣合,槍機開始鏇轉(同時起預抽殼的作用)開鎖。在槍機後坐過程中,其上的抽殼鉤拉著彈殼向後運動,彈殼被拉出彈膛後,由槍機上的彈性拋殼挺向右前方拋出。當槍機框慣性體後端撞擊機匣時,槍機框停止後坐,而槍機則要到它碰及機匣中槍機通孔的後端才停止運動。此時槍機後坐行程大於全彈長,於是彈匣中最上面的一發彈又被托彈板送至進彈位置。然後被壓縮的復進簧伸張,推槍機復進,同時推彈入膛。由於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和槍機框導槽的相互作用,槍機迴轉,實現閉鎖。然後槍機框繼續復進,直至慣性體的前端將活塞頂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時,槍再次呈待擊狀態。

M1卡賓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軍軍士、基層軍官或機槍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線人員使用的基本武器。由於它的重量極輕,甚至有些突擊隊也使用它作基本武器武器。

---------------------------------------------------------------------------------------------

在M1式卡賓槍的基礎上改進,將槍托改為摺疊式槍托。該槍被命名為M1A1卡賓槍,並在1942年5月正式生產。

M1卡賓槍與M1A1卡賓槍最大的分別就是摺疊式槍托。該摺疊式槍托使槍的長度短了10吋,使用起來方便得多。儘管摺疊式槍托使該槍加重了0.25磅,但它還是大大增加了該槍的實用性。

1942年初,美國空降部隊要求開發一種能摺疊槍托以縮短全槍長度,且在摺疊狀態下也能射擊的M1卡賓槍。1942年3月通用汽車公司試製了側向摺疊的金屬骨架形槍托樣槍,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則試製了伸縮式金屬槍托樣槍。經過試驗,通用汽車公司的樣槍在1942年5月被選定為制式武器。

M1A1式卡賓槍是主要裝備美國的傘兵。它全長為90.5厘米,摺疊後只長64.8厘米,非常容易儲放。M1A1式卡賓槍全重為2.53公斤,其他諸元同M1卡賓槍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