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表

Hash表

hashing定義了一種將字元組成的字元串轉換為固定長度(一般是更短長度)的數值或索引值的方法,稱為散列法,也叫哈希法。由於通過更短的哈希值比用原始值進行資料庫搜尋更快,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在資料庫中建立索引並進行搜尋,同時還用在各種解密算法中。

hashing定義了一種將字元組成的字元串轉換為固定長度(一般是更短長度)的數值或索引值的方法,稱為散列法,也叫哈希法。由於通過更短的哈希值比用原始值進行資料庫搜尋更快,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在資料庫中建立索引並進行搜尋,同時還用在各種解密算法中。

簡介:

設所有可能出現的關鍵字集合記為u(簡稱全集)。實際發生(即實際存儲)的關鍵字集合記為k(|k|比|u|小得多)。|k|是集合k中元素的個數。

散列方法是使用函式hash將u映射到表t[0..m-1]的下標上(m=o(|u|))。這樣以u中關鍵字為自變數,以h為函式的運算結果就是相應結點的存儲地址。從而達到在o(1)時間內就可完成查找。

其中:
① hash:u→{0,1,2,…,m-1} ,通常稱h為散列函式(hash function)。散列函式h的作用是壓縮待處理的下標範圍,使待處理的|u|個值減少到m個值,從而降低空間開銷。
② t為散列表(hash table)。
③ hash(ki)(ki∈u)是關鍵字為ki結點存儲地址(亦稱散列值或散列地址)。
④ 將結點按其關鍵字的散列地址存儲到散列表中的過程稱為散列(hashing).

例子:

Hash表Hash表
有一組數據包括用戶名字、電話、住址等,為了快速的檢索,我們可以利用名字作為關鍵碼,hash規則就是把名字中每一個字的拼音的第一個字母拿出來,把該字母在26個字母中的順序值取出來加在一塊作為改記錄的地址。比如張三,就是z+s=26+19=45。就是把張三存在地址為45處。

但是這樣存在一個問題,比如假如有個用戶名字叫做:周四,那么計算它的地址時也是z+s=45,這樣它與張三就有相同的地址,這就是衝突,也叫作碰撞!

衝突:

兩個不同的關鍵字,由於散列函式值相同,因而被映射到同一表位置上。該現象稱為衝突(collision)或碰撞。發生衝突的兩個關鍵字稱為該散列函式的同義詞(synonym)。

衝突基本上不可避免的,除非數據很少,我們只能採取措施儘量避免衝突,或者尋找解決衝突的辦法。影響衝突的因素:衝突的頻繁程度除了與h相關外,還與表的填滿程度相關。

設m和n分別表示表長和表中填人的結點數,則將α=n/m定義為散列表的裝填因子(load factor)。α越大,表越滿,衝突的機會也越大。通常取α≤1。 

散列函式的構造方法:

1、散列函式的選擇有兩條標準:簡單和均勻。
簡單指散列函式的計算簡單快速;
均勻指對於關鍵字集合中的任一關鍵字,散列函式能以等機率將其映射到表空間的任何一個位置上。也就是說,散列函式能將子集k隨機均勻地分布在表的地址集{0,1,…,m-1}上,以使衝突最小化。
2、常用散列函式
(1)直接定址法:比如在一個0~100歲的年齡統計表,我們就可以把年齡作為地址。
(2)平方取中法
具體方法:先通過求關鍵字的平方值擴大相近數的差別,然後根據表長度取中間的幾位數作為散列函式值。又因為一個乘積的中間幾位數和乘數的每一位都相關,所以由此產生的散列地址較為均勻。
(3)除留餘數法
取關鍵字被某個不大於哈希表表長m的數p除後所得餘數為哈希地址。該方法的關鍵是選取m。選取的m應使得散列函式值儘可能與關鍵字的各位相關。m最好為素數(4)隨機數法
選擇一個隨機函式,取關鍵字的隨機函式值為它的散列地址,即
h(key)=random(key)
其中random為偽隨機函式,但要保證函式值是在0到m-1之間。 

處理衝突的方法:

1、開放定址法
hi=(h(key)+di) mod m i=1,2,...,k(k<=m-1)
其中m為表長,di為增量序列
如果di值可能為1,2,3,...m-1,稱線性探測再散列
如果di取值可能為1,-1,2,-2,4,-4,9,-9,16,-16,...k*k,-k*k(k<=m/2)
稱二次探測再散列。
如果di取值可能為偽隨機數列。稱偽隨機探測再散列。開放地址法堆裝填因子的要求
開放定址法要求散列表的裝填因子α≤l,實用中取α為0.5到0.9之間的某個值為宜。

2、二次探查法(quadratic probing)
二次探查法的探查序列是:
hi=(h(key)+i*i)%m 0≤i≤m-1 //即di=i2
即探查序列為d=h(key),d+12,d+22,…,等。
該方法的缺陷是不易探查到整個散列空間。

3、雙重散列法(double hashing)
該方法是開放定址法中最好的方法之一,它的探查序列是:
hi=(h(key)+i*h1(key))%m 0≤i≤m-1 //即di=i*h1(key)
即探查序列為:
d=h(key),(d+h1(key))%m,(d+2h1(key))%m,…,等。
該方法使用了兩個散列函式h(key)和h1(key),故也稱為雙散列函式探查法。

4、拉鏈法
拉鏈法解決衝突的方法
拉鏈法解決衝突的做法是:將所有關鍵字為同義詞的結點連結在同一個單鍊表中。若選定的散列表長度為m,則可將散列表定義為一個由m個頭指針組成的指針數組t[0..m-1]。凡是散列地址為i的結點,均插入到以t為頭指針的單鍊表中。t中各分量的初值均應為空指針。在拉鏈法中,裝填因子α可以大於1,但一般均取α≤1。

5、建立一個公共溢出區
假設哈希函式的值域為[0,m-1],則設向量hashtable[0..m-1]為基本表,另外設立存儲空間向量overtable[0..v]用以存儲發生衝突的記錄。 

性能分析

插入和刪除的時間均取決於查找,故下面只分析查找操作的時間性能。
雖然散列表在關鍵字和存儲位置之間建立了對應關係,理想情況是無須關鍵字的比較就可找到待查關鍵字。但是由於衝突的存在,散列表的查找過程仍是一個和關鍵字比較的過程,不過散列表的平均查找長度比順序查找、二分查找等完全依賴於關鍵字比較的查找要小得多。
(1)查找成功的asl
散列表上的查找優於順序查找和二分查找。
(2) 查找不成功的asl
對於不成功的查找,順序查找和二分查找所需進行的關鍵字比較次數僅取決於表長,而散列查找所需進行的關鍵字比較次數和待查結點有關。因此,在等機率情況下,也可將散列表在查找不成功時的平均查找長度,定義為查找不成功時對關鍵字需要執行的平均比較次數。 

注意:

 ①由同一個散列函式、不同的解決衝突方法構造的散列表,其平均查找長度是不相同的。

②散列表的平均查找長度不是結點個數n的函式,而是裝填因子α的函式。因此在設計散列表時可選擇α以控制散列表的平均查找長度。

③ α的取值

α越小,產生衝突的機會就小,但α過小,空間的浪費就過多。只要α選擇合適,散列表上的平均查找長度就是一個常數,即散列表上查找的平均時間為o(1)。

④ 散列法與其他查找方法的區別

除散列法外,其他查找方法有共同特徵為:均是建立在比較關鍵字的基礎上。其中順序查找是對無序集合的查找,每次關鍵字的比較結果為"="或"!="兩種可能,其平均時間為o(n);其餘的查找均是對有序集合的查找,每次關鍵字的比較有"="、"<"和">"三種可能,且每次比較後均能縮小下次的查找範圍,故查找速度更快,其平均時間為o(lgn)。而散列法是根據關鍵字直接求出地址的查找方法,其查找的期望時間為o(1)。

例子:選取哈希函式h(k)=(3k)%11,用線性探測再散列法處理衝突。

試在0~10的散列地址空間中,對關鍵序列22,41,53,46,30,13,01,67構造哈希表,並求等機率情況下查找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長度as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