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疫苗各國都在試製,我國各地也有各種不同產品。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B肝血原疫苗”,其製作方法是,利用曾經患過B型肝炎但已痊癒且已產生了抵抗力(抗體)的人的血液,並通過人為的方法使它增強對抵抗B型肝炎的能力。另一類是“B肝基因工程疫苗”,其製作方法是,通過遺傳工程的方法,把B肝病毒中有免疫功能而沒有傳染性的那一段基因用科學的方法切割下來。這種疫苗要比血原疫苗好得多,它可避免血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許多不利因素,而且還可以大量生產,價格便宜,現在正在大量試製。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疫苗可以像麻疹疫苗那樣得到普遍套用,從而使人類免受B型肝炎的侵襲。

簡介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B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為主要病變並可累及多器官損害的一種傳染病。B肝分布十分廣泛,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我國是B肝的高發區,人群中有60%的人被B肝病毒感染,10%的人群B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我省B肝感染率更是高達75.3%。B肝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是我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B肝病程遷延,易轉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被WHO列為要加強控制並最終消滅的傳染病。注射B肝疫苗是預防和控制B肝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B肝病毒屬DNA病毒科,有三種外殼的基因編碼。B肝病毒具有五種抗原抗體系統:即表面抗原抗體(HBsAg與抗-HBs)、e抗原抗體(HBeAg與抗-HBe)、核心抗原抗體(HBcAg與抗-HBc)、x抗原抗體(HBxAg與抗-HBx)和HBv-DNA。有臨床意義的主要有HBsAg與抗-HBs、HBeAg與抗-HBe和抗-HBc,簡稱"兩對半"。

臨床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厭油、乏力、鞏膜黃染、黃色尿、肝臟腫大、肝區痛等。

目前我國生產的B肝疫苗為基因重組B肝疫苗。血源B肝疫苗現已停止生產使用。基因重組B肝疫苗又分為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疫苗和重組酵母B肝疫苗

基因重組B肝疫苗

B肝基因工程(CHO)疫苗

本疫苗系用基因工程技術將B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片段重組到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內,通過對細胞培養增殖,增殖分泌B肝表面抗原(HBsAg)於培養液中,經純化加佐劑氫氧化鋁後製成。疫苗外觀有輕微乳白色沉澱。

1.接種對象
(1)B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陰性,轉氨酶正常)。

⑵用於阻斷母嬰傳播。給HBsAg和HBeAg均為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嬰兒接種更為重要,最好聯合使用B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10ug/支,免疫程式為0、1、6。每次注射1支,1個月及6個月時注射第2,3針。

(2)全程注射3次。新生兒使用20μg/支,第1針在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其餘兩針與一般易感者相同。

(3)高危人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及職業性與B肝患者密切接觸者,亦可用20ug/支。 (4)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肌內。

3.免疫效果
B肝基因工程疫苗自1992年獲得生產文號投入大量生產以來,免疫接種後安全可靠。血清學效果優於血源B肝疫苗。兩種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對以前曾經用過血源疫苗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兒童,再用B肝基因工程疫苗補充全程或加強免疫,同樣可以獲得滿意效果。

4.接種反應及禁忌症
①接種反應 本疫苗很少有不良反應。個別人亦有中、低度發熱,或注射局部微痛,24小時內消失。

②禁忌症 凡發熱及患有急性或慢性嚴重疾病者及有過敏史者禁止使用。

5.注意事項
(1)安瓿破裂、疫苗變質或有搖不散的塊狀物,不得使用。
(2)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搖勻。
(3)接種疫苗時認明10ug/支及20μg/支兩種規格。

6.貯運條件和有效期
B肝基因工程疫苗應於2-8℃條件下貯運,嚴防凍結。疫苗有效期為2年。

重組酵母B肝疫苗

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構建含有B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組質粒,經此重組質粒轉化的酵母能在繁殖過程中產生B肝病毒表面抗原,經破碎酵母菌體,B肝病毒表面抗原釋放經純化、滅活加佐劑氫氧化鋁後製成B肝疫苗。重組酵母B肝疫苗為adw亞型,用於預防所有已知亞型的B肝病毒的感染。

1.接種對象
(1)B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陰性,轉氨酶正常)。
⑵用於阻斷母嬰傳播。給HBsAg和HBeAg均為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嬰兒接種更為重要,最好聯合使用B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5μg/支,每次注射0.5ml,1個月及6個月時注射第2,3針,全過程注射3次。

(2)B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母親新生兒注射劑量同樣為5ug/支,但第1針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完成。然後於1個月及6個月時注射第2、3針。我國有些地方,為提高B肝母嬰阻斷率,也有第1次用10ug重組酵母B肝疫苗(兩支5ug疫苗合用)同時肌肉注射的。可獲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肌內。

3.免疫效果
重組酵母B肝疫苗與血源B肝疫苗具有相同的血清學效果。在阻斷母嬰傳播方面,重組酵母B肝疫苗明顯優於血源B肝疫苗,3劑5μg只支可阻斷母嬰傳播率95%以上。這兩種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即用血源B肝疫苗接種第1針、第2針免疫接種的人,可以用重組酵母B肝疫苗完成第2或第3針免疫接種,反之亦然。

4.接種反應及禁忌症
①接種反應 接種後偶見注射部位紅腫或疼痛、發熱和頭痛。一般不需處理。
②禁忌症 患有肝炎、急性感染、其他嚴重疾病及對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過敏者禁用。

5.注意事項
疫苗規格為0.5ml,內含5μgB肝病毒表面抗原。 安瓿破裂、有搖不散的塊狀物,不得使用。使用時應充分搖勻。應備有1:1000腎上腺素,以便過敏反應搶救時使用。

6.貯運條件和有效期
重組酵母B肝疫苗於2-8℃條件下貯運,嚴防凍結。有效期為2年。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經B型肝炎免疫健康人後採集的高效價血漿或血清經低溫乙醇法分離提取,結合低PH孵化病毒滅活處理的免疫球蛋白製劑。液體製劑為接近無色,可帶乳光或淡黃色澄明液體,含硫柳汞防腐劑。丙種球蛋白占總蛋白質90%以上,每瓶含B型肝炎表面抗體效價不低於100IU。主要用於B型肝炎的預防。屬被動免疫製劑。

1.接種對象
(1)密切接觸B型肝炎患者的易感者。
(2)新生兒。特別是B肝病人或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HBsAg和HBeAg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兒。

2.使用方法
⑴B型肝炎預防 兒童一次注射100~200IU,成人為200~400IU,必要時可間隔3~4周再注射一次。

(2)母嬰阻斷。患B型肝炎、HBsAg和HBeAg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兒出生24小時內注射100~200IU。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4周再接種B肝疫苗。

(3)本品為液體製劑,注射部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附著處或臀大肌外上1/4處。皮膚用75%的乙醇消毒後肌肉注射。

3.免疫效果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B肝疫苗聯合使用,注射後B肝表面抗體陽轉率可達95%以上;對患B型肝炎、HBsAg和HBeAg雙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保護率達85%以上。

4.接種反應及禁忌症
①接種反應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屬同種異體蛋白,故注射後反應很小。注射局部有輕微疼痛,但不久即消失。全身反應可有低熱和不適,不久即退。

②禁忌症 一般無禁忌症,使用時亦不必作過敏試驗。

5.注意事項
(1)如安瓿破裂、瓶簽不清楚、過期,不得使用。
(2)液體製劑應為澄明或可帶乳光液體。如有搖不散的沉澱物或異物,不可使用。液體製劑久存可能出現微量沉澱,但一經搖動應可立即消散。
(3)瓶子打開後,製品應一次注射完畢,不得分次使用。
(4)本疫苗在注射前要充分搖勻。

6.貯運條件和有效期
本品於2~8℃條件下貯運。自效價測定合格之日起,液體製品有效期為3年。必須在有效期內使用。

臨床研究

治療性疫苗與預防性疫苗無論疫苗成份、套用對象和作用機制都不相同;一些實驗和臨床研究已提示疫苗用於慢性HBV感染的可能性。

一、表面抗原疫苗:(1)實驗研究:給HBV轉基因小鼠注射HB疫苗,有些是效應者,有些則是無效應者。效應者小鼠的樹狀突細胞誘導T細胞增殖和抗HBs產生的能力顯著較強,樹狀突細胞的激活對治療性疫苗的效應是關鍵的。(2)臨床試驗:一個初期研究對46例慢性B型肝炎病人給HB疫苗,按標準免疫方案,但每月注射1次,共3次,疫苗效應者和無效應者中64.2%繼續用IFNα治療。最終有28/46例(60。9%)血清HBV DNA消失。這一效應率與作為對照的43例單用IFNα的病人並無顯著差異。我國各地都試用過HB疫苗(單用或聯合豬苓多糖等),並無肯定的結果。前S2/S疫苗比S疫苗預防效應率較高,用於治療有待更多的臨床試驗。試圖以普通預防用HB疫苗治療慢性肝炎病人,表明無效也無害。
二、免疫複合物疫苗:以鴨B型肝炎病毒(DHBV)實驗感染的一日齡雛鴨,發現對病毒抗原DHBSAg和DHBcAg免疫耐受,以含Freund完全免疫佐劑的病毒抗原注射不引起免疫應答。用滅活金葡菌作為固相基質,通過抗體分子(兔抗HBs血清)偶聯特異性抗原(純化DHBsAg),構建一種複合物作為免疫原,給免疫耐受鴨注射3次,17隻中有12隻血清DHBV DNA消失、DHBsAg清除;16隻中的8隻可檢出低滴度的抗DHBs。
以HB疫苗加人抗HBs作成抗原過剩的免疫原性複合物,接種小鼠的實驗研究表明,抗體將抗原凝聚成較大分子,增加APC的攝人,從而加強了抗原的免疫原性。上調APC對HBsAg的處理和提呈,激活T細胞應答性,增加IL-2和IFN7的產生,有較高比率的IgG2a。已進行小範圍的臨床試驗,療效還需較大範圍的臨床考核。
三、T細胞表位疫苗:在急性B型肝炎,CTL是多克隆和多特異性的,多數病人可識別多個表位。在慢性B型肝炎則不然;單克隆的CTL只對病毒的單一或少數表位,且應答性很弱,因而感染得以持續。以HBcAg的T細胞表位肽段作為疫苗抗原。在轉基因小鼠中證明能誘導特異的CTL,性質和幅度近似在急性B型肝炎中所見,故可能對慢性肝炎有治療作用。灰質炎疫苗用作T細胞疫苗載體,構建能表達HBV/CTL表位的重組灰質炎病毒,插入的外源基因能穩定表達,在小鼠實驗中能引起對HBsAg的顯著的CTL應答。
四、DNA疫苗:DNA疫苗不僅有預防作用,也提供了終止慢性HBV感染的前景。攜帶HBV結構蛋白信息的DNA疫苗,可誘導很強的抗原特異、MHC—Ⅱ限制、對HBV外膜和核殼抗原的CD4+T細胞應答,優勢釋放Thl型細胞因子;同時誘導很強的MHC-I限制的CD8+應答,這類應答可在首次注射後10—16日發生。DNA疫苗可啟動更有效的抗原提呈途徑,增強對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對慢性HBV感染者可望打破其免疫耐受性。
待解決的問題:對安全性的主要顧慮是其可能持久內源性表達外來抗原、產生抗DNA抗體而引起不良反應;或與宿主細胞DNA整合而致細胞轉化(癌變)。雖在動物模型中未發現上述問題,人體套用還有待更審慎的研究。迄今也只是用小鼠進行實驗研究,但小鼠不感染HBV,基因免疫的小鼠難以闡明DNA疫苗的保護性,且小鼠免疫性與人也未必一致。

接種對象

B肝疫苗接種對象為B肝易感者,他們包括:
(1)嬰幼兒,尤其是B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
(2)從目前所獲得的資料來看,B肝的發病率以城市青壯年較高,且多為無黃疸型。說明在某些流行地區,青壯年也是易感人群,應作為接種對象。
(3)與B肝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專業人員,因為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也可以互相傳播。

為何要打B肝疫苗

B肝疫苗可以成功預防B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兒一出生就接種B肝疫苗,基本可以確保將來不得B肝。

現有的肝硬化、肝癌多從B肝發展而來,成功地預防B肝,實際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針。目前B肝疫苗較便宜,每支幾元錢,民眾都能接受。

B肝疫苗能預防B肝的原理簡單的說就是:B肝疫苗其實就是製備B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這些蛋白接種人體後,免疫細胞會產生“特異性武器”(抗體)來對抗B肝病毒,而接種者本身不會被感染。當人體接觸B肝病毒的時候,這種早已存在於體內的“特異性武器”就會立即“開火”,清除病毒,抵禦感染。

年齡適用

對新生兒來講,出生時注射一次,然後在1、 6個月或1、2、7個月時注射3 劑量,在嬰兒時期漏掉接種的孩子也應該被免疫接種。我的孩子需要嗎?B型肝炎是一種能使肝臟發炎的病毒。而B型肝炎疫苗能同時預防急性肝炎和所謂的B型肝炎病毒的“長期攜帶”。B型肝炎的長期攜帶者體內含有病毒,但卻沒有什麼徵兆。這些人將來更容易得肝功能障礙。大概1/4的該病毒攜帶者會在成年時期患上肝癌。有效嗎?

98%的B型肝炎疫苗都是非常有效的。

有副作用嗎?

1/100至1/15的使用者會出現疼痛和發熱的症狀。

製法

取國家批准的重組酵母B型肝炎疫苗的原始菌種,經一代擴增,製成生產菌種,逐級擴增後接種於發酵罐,在適宜溫度和時間內進行三級發酵,收集細胞,經破碎,吸附粗提,疏水色譜法精提B型肝炎表面抗原,再經硫氰酸鹽處理,除菌濾過,甲醛滅活,氫氧化鋁吸附等,加入硫柳汞作為防腐劑。取國家批准的重組CHOB型肝炎疫苗的細胞株,用靜置培養或鏇轉法培養細胞,當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分泌量達到每1.0mg/L時,收穫培養液,經硫酸銨鹽析,2~3次密度梯度離心和色譜法純化後,再經濃縮,除菌濾過,甲醛滅活,氫氧化鋁吸附等,加硫柳汞作為防腐劑,分裝製成。

臨床意義

血源B肝疫苗經過十年上億人份人群接種,證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的免疫原性,但存在對生產者和獻血者健康有潛在危險性,生產成本高等缺陷,我國已經完成同重組B肝疫苗對血源疫苗的替代工作。

B型肝炎傳播途徑

1.經血傳播:輸入血液或血液製品、採血及操作中B肝病毒污染醫療器械。

2.母嬰傳播:胎盤、分娩、哺乳、餵養等,包括①產前或子宮內傳播;②圍產期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 ;③產後傳播,即母親在餵養過程中,通過乳汁、唾液等將B肝病毒傳播給嬰兒。

3.性接觸傳播:B肝病毒或病毒攜帶者的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汗液、淚液等。

4.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如家庭、學校、軍營中生活密切接觸傳染。

B肝病毒的嚴重性

我國B肝的感染率約60%,B肝表面抗原的攜帶率約10%,即有1.2億人攜帶B肝病毒;每年約有30萬人最終將死於B肝有關的慢性疾病。可見,B肝病毒感染面大,傳染性強,致病性重,給人們造成的身心健康損失和經濟損失極大。

預防措施

最有效的預防B型肝炎的措施就是免疫接種。

1.主動免疫接種B肝疫苗,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預防作用持久,適用於所有易感人群。

2.被動免疫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於接觸後的緊急和暫時性預防,如母嬰阻斷。

預防方法

1.一般新生兒、兒童、成年人接種B肝疫苗10UG/支,按0、1、6月免疫,三角肌肌內注射。

2.高危人群,尤其是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20UG/支,按0、1、6月免疫,三角肌肌內注射。

3.HBsAg和HBe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聯合使用HBIG與B肝疫苗20UG/支。即在出生後6小時內,肌內注射1支HBIG(100IU/ML),2-4周后開始注射第一針B肝疫苗,第二、三針間隔與一般新生兒相同。

基礎與套用研究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抗病毒治療,另一類為免疫治療。由於在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持續性感染中,宿主免疫應答異常是主要的發病機制,正確地調動宿主的免疫應答,適當地調動宿主自身的免疫應答,使HBV感染者恢復健康是免疫治療的目的。由於持續性HBV感染者的免疫異常情況各有不同,因此在制訂免疫治療方案時應“個樣化”,既要考慮感染者體內病毒複製的程度、病毒株是否已有“複合性變異”,又要了解感染者的細胞免疫狀態、體液免疫狀態、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損傷或肝外感染及病變等。在此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制訂嘵疫治療方案以達到不同層次的治療要求,即“階梯化”。
一、慢性B型肝炎發病與免疫機制的基礎研究進展
1、樹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s,DC)呈遞抗原的重要性:Akbar等對43隻HBV轉基因鼠進行了長期注射B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治療性疫苗,發現有23隻鼠發生免疫應答,表現為DC細胞表面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Ⅱ類抗原及其CD86抗原表達上調,產生較高水平的白細胞介素-1L(interleukin-12,IL-12)及在DC-T細胞混合培養中產生較多的IL-2與腫瘤壞死因子a。這些鼠血清HBsAg被清除,血清B型肝炎a抗原及HBVDNA水平下降。其它鼠的DC無類似改變則疫苗無治療效果。認為在特異性免疫治療前先上調DC功能將會有更良好的治療效果。為改變抗原遞呈細胞不能正常地呈遞抗原並激活CD4、CD8和細胞免疫,You等用逆轉錄病毒載體作基因修飾使鼠DC分泌HBc與IgGFc段的融合蛋白,通過DC受體介導,使抗原可通過D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I途徑呈遞抗原直接激活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誘生針對B型肝炎核心抗原的免疫應答,其效果可增強約1000倍。
2、CDsT細胞的功能性研究:為了解CD8細胞在HBV感染中的致病機制,Maini等用體外擴增T細胞結合人類白細胞抗原-肽-四重體直接計數人外周血及肝內侵潤的HBV特異性CD8細胞的數目,發現在肝臟無病理性損傷和HBV複製的患者中,肝內有更高比例的HBVCDs細胞;而在肝內有T細胞侵潤及出現病變的患者中,肝HBV特異性T細胞的比例相對較低。在後一類患者中因浸潤T細胞較多,故其HBVCDs細胞的絕對數與前一類患者相似。在病毒血症滴度高且有肝臟炎症病變的患者中,CD8細胞經特異性HBV識別並激活後,表現為與抑制HBV複製相關。結果顯示有效的HBV特異CD8細胞應答及抑制病毒複製與肝臟損傷間無直接聯繫。似乎當HBV特異的CD8細胞應答不能控制病毒複製的情況下,則通過體內非HBV特異的T細胞而造成肝臟損傷。這一結果與在轉基因鼠重症肝炎模型中所發現的現象相符,即肝組織損傷是在出現特異性CD8細胞浸潤之後,當非抗原一特異的CD8細胞浸潤時才發生。在黑猩猩感染HBV的研究中也發現當大部分HBV已被清除,肝內及浸潤大量CD8細胞後才出現肝組織損傷。因此推測造成肝組織損傷的不是HBV特異的CD8細胞。研究結果說明不僅需要研究CD8細胞的數目,還需研究其功能,特別是要確定CD8細胞是否為HBV特異的CD8細胞。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慢性B型肝炎感染者中HBV特異的CD8細胞有不同的變化,包括缺失、無反應性或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變。在病毒抗原滴度高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數量的“非典型耐受”CD8細胞。在體外培養後這些CD8細胞可經激活增殖,裂解靶細胞並產生抗病毒的細胞因子。這些細胞的特點為對人類白細胞抗原-肽-四重體結合力明顯低下。有意義的是這種特異性的改變僅限於針對HBsAg。結果顯示CD8細胞功能性改變對不同病毒抗原的應答不同,在慢性B型肝炎感染者中CD8功能性缺陷主要限於HBsAg。最近在HBV轉基因鼠中也比較了動物對病毒包膜抗原及多聚酶抗原特異的CD8細胞的免疫應答,發現用DNA免疫雖可出現對多聚酶抗原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應答,但不影響HBV動物體內的複製,也不與肝功能改善相關。因此對HBV的耐受性只針對病毒包膜抗原而不針對多聚酶抗原,明確了調節HBV患者的免疫應答性應主要針對HBsAg。
3、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作用:除對病毒特異性細胞免疫研究外,學者們也研究了非特異免疫應答是否也具有抑制HBV複製的功能。在HBV轉基因鼠中注射一劑(a一半乳糖脂醯硝氨),通過將糖脂經CDld呈遞給V014+NK11+T細胞,HBV轉基因鼠肝內可測及干擾素a、B和Y,同時發現肝內HBV停止複製。但是在肝內出現的NKT細胞是短暫的,很快消失,其機理可能為活化後導致NKT細胞死亡。在敲除干擾素a/B或r基因的小鼠中再注入a-GalCer則無此作用。因此推測抑制HBV複製的機制為先有NKT細胞活化並繼而活化自然殺細胞(naturalkiller,NK)細胞,分泌抗病毒的細胞因子。在用缺陷型腺病毒感染的小鼠中,學者們也發現NK細胞可在無T細胞的條件下引起肝細胞凋亡,並誘生r干擾素。NK細胞還可通過啟動病毒特異的T細胞,促進其分泌r干擾素。
二、治療性疫苗的研究進展
早在1994年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首次進入臨床研究的含有PreS2及S抗原的治療疫苗,至今已完成Ⅱ期I臨床研究。結果發現無論用CHO細胞表達的PreS2/S抗原或酵母菌表達的重組HBsAg均未能顯著降低血清HBVDNA。美國學者用CY-1899T細胞疫苗(含有HBV核心抗原第18-27位胺基酸免疫90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雖然可誘生低度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應答,最高僅為10個裂解單位Lyric units,但並不與清除病毒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這一候選疫苗雖無嚴重不良反應,但對改善肝功能或降低病毒抗原均無顯著作用。14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套用血源HBsAg-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複合物治療性疫苗的結果顯示,9名患者血清HBVDNA陰轉,6名HBsAg陰轉,2名出現抗-HBe,但患者的血清HBsAg無變化。改用酵母菌表達的重組HBsAg-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療性疫苗,現已進入I期臨床研究。此外,套用重組表達Presl/PreS2/HBsAg作為治療性疫苗的臨床研究尚在觀察中。最近, 以色列與美國學者採用260U至40000U的人抗-HBs單克隆抗體給27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作靜脈滴注。以抗體一抗原克分子比為1:2~1:20進行免疫,每月1次共12次,可致血清HBsAg降至不能測及的水平,且HBVDNA滴度也降低,患者無不良反應,但這一治療作用是短暫的。德國學者用皮內注射HBsAg加口服拉米夫定加皮下注射IL-2,3個月後,7/9疫苗加拉米夫定及與2/5疫苗加IL-2加拉米夫定治療者HBVDNA轉陰,初步顯示有一定治療效果。
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的免疫治療製劑主要為用病毒抗原加不同佐劑或用不同重組DNA免疫。用HBsAg-抗-HBs-重組質粒DNA三重複合物型疫苗,用多肽-DNA組建針對人類白細胞抗原-A2.1和人類白細胞抗原11限制性肽加Th細胞表位及內漿網轉位信號序列的DNA疫苗,以誘導T細胞或抗體HBsAg表位組成嵌合抗原的DNA免疫原。此外,還在攜帶HBV的黑猩猩中先用DNA免疫,再用重組含HBVDNA的金絲雀痘苗加強免疫。一周后,動物血清HBVDNA下降400倍並持續為HBVDNA陰性達186周,血清HBsAg滴度僅有短暫下降。套用CpG寡核苷酸加HBsAg陽性轉基因鼠中可清除血清中的HBsAg並誘生特異的抗-HBs,且可調節肝內HBVmRNA的表達。
近來研究的進展主要有6點:(1)明確了B型肝炎治療性疫苗免疫耐受抗原為包膜抗原,以針對HBsAg為耐受原的為首選候選疫苗。(2)候選疫苗應既可增強呈抗原呈遞細胞的遞抗原功能,又需促進DC-T細胞間的相互作用。(3)候選疫苗應能促進HBV特異的CD8殺傷細胞作用,但應儘量減少激活非特異CD8的作用。(4)治療過程中,除及時了解HBV特異的CD8及所分泌細胞因子的情況,還應了解NKT及NK細胞的應答。(5)至今並末發現治療性疫苗誘發肝細胞壞死等嚴重不良反應。(6)建立檢測CD8細胞及其功能及NK、T細胞功能的方法,在進行臨床試驗中予以隨訪,既可防止出現不良反應,又可促進基礎結合臨床研究,從而獲得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

高危嬰兒

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以往認為早產兒和體重兒對疫苗應答低於足月產兒,但最近一項大樣本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結果,Belloni對1727名足月產兒和241名早產兒(<38周=接種HB疫苗後的免疫應答進行研究,顯示低體重兒(<2500g)與早產兒的抗體保護率和GMT水平與足月兒無明顯的差異。
二、母親HBsAg陽性的嬰兒:母嬰傳播是嬰幼兒HBV感染的重要途徑,HbeAg(+)母親的嬰兒1年內大部分均感染HBV,其中85%~90%將成為無症狀HBV攜帶者,HBsAg(+)/HBeAg(+)母親出生的嬰兒在24小時內開始HB疫苗方案(0、1、6月)保護率可達70%以上,同時注射抗B肝免疫球蛋白,保護率可增至92%~95%,多個研究均得出同樣的結論。
到高發區短期居住者 由於公務或私人的需要有時必須到HBV高發區短期居住,而HB疫苗的應答相對比較緩慢,有必要探討一種短期的接種方案,Marchou對270名健康者接種Gen hevac B疫苗,分兩組,第1組137名,按0、10、21天接種,第2組133名,按0、28、56天接種,每劑為10μg,兩組在1年後各加強1針,接種後28天,第3針後1個月,加強前、後1個月採集血標本檢測抗-HBs,顯示接種後28天,兩組的保護率分別為60.6%和18.0%,GMT分別為25.5和2.4mIU/ml,第3針後1個月保護率分別為70.1%和91.7%,加強前為92.9%和94.8%,加強後1個月為99%和100%,作者提出3周接種法可提供快速持久的免疫保護力,可推薦給將去B型肝炎高發區的旅遊者、士兵、醫務人員和維持和平部隊等。

免疫保護期以及加強接種的策略

對HB疫苗接種後的長期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認為5年內無需加強接種,Miline在紐西蘭的一項研究顯示接種MSD yDV後66個月複查71人,7人抗-HBs<10mIU/ml,GMT平均為123mIU/ml;Tega在衣索比亞對314名2~14歲接受HB疫苗接種的兒童進行追蹤5年,有11%低於保護水平。最近,Bulkow在阿拉斯加,對1595名接種HB疫苗者追蹤10年,僅有8.2%的抗體低於保護水平,看來抗體的持續時間更長,而且,有效應答者即使抗-HBs<10mIU/ml,保護性亦未必完全消失,其B淋巴細胞的免疫記憶仍可存在,10年內複種似無必要。

聯合疫苗的套用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在1997年12月前在HBV感染的高發區把HB疫苗納入免疫計畫範疇。Papaevangelou在泰國對42名健康幼兒接種DTPw(白破百疫苗)加HB四聯疫苗,7~15周齡時給首劑,隔2及4月給予第2、3劑,免疫前、後抗-HBs≥10mIU/ml者分別為17.9%和94.9%,GMT分別為12和1175mIU/ml;白喉抗體達保護水平(>0.11 iU/ml)者為5.1%和97.4%,GMT為0.054和3.689 iU/ml;破傷風抗體>0.11 IU/ml者為25.6%和97.4%,GMT為0.085和8.262 iU/ml;百日咳抗體GMT為8和61 eU/ml,研究表明DTPw加HB四聯疫苗間隔2月接種3劑程式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均令人滿意,且無相互干擾現象。Pooverawan在同類的研究中,對接受四聯疫苗的兒童在18月齡予加強1針,1個月後免疫保護率達97.8%,1年後達93.9%。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的Giammanco主持一項多中心協作研究,用不同的兩種接種程式(2,4,6月齡;3,5,11月齡各接種1針)研究DTP-HB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應答性,顯示兩種免疫程式都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應答率高,皆可推廣使用。Salmaso對1237例嬰兒進行研究,2、4月齡予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加DTP-HB接種,12月齡予DTP-HB疫苗,第3針後1月查抗-HBs僅有13例低於10mIU/ml,明顯低於單純HB疫苗接種組,提出聯合疫苗可提高抗體的保護率。此外也有報導重組HB疫苗和DTP-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的聯合,與麻疹疫苗黃熱病的聯合接種的效果和HB疫苗相似,彼此沒有相互干擾。Van damme曾對HA和HB聯合疫苗(SB)的免疫原性進行評價,在49名成人志願者按0、1、6的程式接種後6個月時HB血清陽轉率達90%,7個月時為100%,且全部對象具有保護水平的HA抗體,可望用於HA和HB高危者。

無(低)免疫應答的因素及對策

目前使用的商售HB疫苗的一些明顯的缺點是抗體應答較遲,一部分接種者不產生應答或應答較低。一般情況下,有10%的成人不產生應答,另有5%~10%的接種者抗HBs水平低於100mIU/ml,HB疫苗低應答與許多因素相關,如年齡較大、吸菸營養不良肥胖、腎功能衰竭或免疫抑制者,特別是受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和T細胞受體等因素的影響,Holter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對HBsAg應答主要在DRB1等位基因,如何提高疫苗的應答水平是當今HB疫苗研究的熱點。
劑量 Goldfarb對190名健康的嬰兒分別用5μg、10μg的Engerix-B疫苗接種,其保護率一致,但10μg組抗-HBs滴度明顯高於5μg組。Glemens對110名在3劑標準程式後低應答和無應答者進行研究,其中低應答者71名,無應答者39名,每隔2月接受20μg engerix-B疫苗1例直至抗-HBs≥100mIU/ml止,結果顯示1劑後低應答者93%抗體達100mIU/ml,無應答者為87%,2劑後低應答者100%達100mIU/ml,無應答者為92%,3劑後100%的抗體水平在100mIU/ml以上,作者認為無應答和低應答者實際上是遲緩應答而已,通過增加劑量可能會促使抗體的產生,但尚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佐劑 Traquina對20例狒狒(雄性8例)進行研究,提示MF59佐劑可增強靈長目動物對重組HB疫苗的免疫應答;Tarr利用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rhGM-CSF)與重組HB疫苗合用,較單劑量的重組HB疫苗明顯增強抗體應答且安全耐受性高;最近WHO公布了一種叫SBAS4的新的佐劑系統,主要是鋁鹽和單磷酸化類脂A的複合物,在27名志願者的試驗表明較現市售的Engerix-B疫苗有更強的刺激體液免疫作用並能促進HBsAg特異的淋巴組織增生的作用。
HBVS區變異和逃逸變異株 在無(低)應答者中的一個特殊的問題是出現HBV變異株,該變異株不能被疫苗誘導的抗-HBs所中和。Carman等發現B肝疫苗 接種後出現HBV逃逸變異株以來,HBV變異在導致B肝疫苗接種後失敗中的作用成為肝病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多位學者先後報導了HBV s基因區的145、144、129、126等位點的變異,並認為這些變異與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力有關,He等報導27例HB疫苗免疫失敗的嬰兒中14例(51.85%)有鹼基變異,其中13份標本有胺基酸改變,1份在決定簇的第二環,為第145位精氨酸取代甘氨酸,其餘12份胺基酸位點在第一環或其5’端,分別為129(2),126(8),110(4),由於現在使用的疫苗中未包含病毒變異株的基因,故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未來疫苗的配方中應儘可能包含這類病毒株,提高應答率。
重組HB疫苗的改建 Pride[17]報導最近開發的一種新的疫苗對無(低)應答者可能有一定作用,這種稱為Hepagene的HB疫苗其免疫原包括S、前S1、前S2等組分,在小鼠C1271細胞克隆,之後接種於黑猩猩,1劑後4周可產生高水平的表面抗體,而且至少持續28~30周,在第3次注射後可足以抑制HBV的感染,且刺激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的增殖,刺激強烈的細胞和體液免疫。

DNA疫苗

Wolff於1990年發現DNA免疫後,人們普遍認為一次新的疫苗革命即將來臨。DNA疫苗是利用HBV核蛋白(NP)誘導NP特異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產生,而區別於血源和重組HB疫苗,由於其易於構建和改造,規模化生產的低廉成本,不能在體內複製,可激活全面而持久的免疫力(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誘生的CTL細胞不僅可識別、還可殺傷相應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所以還有治療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DNA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如核苷酸序列包含單鏈免疫刺激DNA序列(ISS),調控元件以CMV啟動子套用最多,基因槍可提高接種效果等,但由於DNA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組,有誘發原癌基因活化和抑制基因滅活的危險性,且可誘導產生抗DNA或抗自身組織細胞抗體,誘導機體產生特異免疫耐受,故尚未能在人群中使用。

注意事項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慢性活動性B型肝炎還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懷孕時母親患有高傳染性B型肝炎病,那么孩子出生後的患病可能性達到90%,所以有必要讓下一代接種B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採用安全的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出生24小時後,為每一個新生兒常規接種。
接種時間:出生滿24小時以後注射第一針,滿月後第二針,滿6個月時第三針。接種部位在大腿前外側。接種方式為肌肉注射。
禁忌:如果新生兒是先天畸形及嚴重內臟機能障礙者,出現窒息、呼吸困難、嚴重黃疸、昏迷等嚴重病情時,不可接種。早產兒在出生一個月後方可注射。
接種反應及注意事項:接種後局部發生腫塊、疼痛;少數伴有輕度發燒、不安、食慾減退,大都在2-3天內自動消失。

疫苗的種類

疫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