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號院

309號院

“309號院”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山路,是一幢是由日本人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建築,在解放初期,這裡曾作為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的接待站,有多位中央領導曾經居住。“309號院”見證了石家莊在解放初期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那段輝煌歷史,並於2004年被評為石家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309號院”“309號院”

20世紀40年代末,處於解放區中心的“309號院”,是當時中共中央的重要門戶,是當時中國的政治活動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和後勤保障基地。

石家莊解放初期敵特活動十分頻繁,“309號院”實行四不政策——— 一不廣播、二不登報、三不見諸文字、四不對任何人講。因此,當時的“309號院”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每天關著大門,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個院子是乾什麼的。日本投降後,這裡是正太鐵路局長楊毅的公館。

建立

“309號院”是抗戰時期石家莊成為華北乃至全國的政治中心後產生的,是石家莊中心地位的歷史產物。石家莊解放後,在1948年2月25日和3月20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曾兩次“點”到石家莊,那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還在轉戰陝北。歷史的發展,完全按照毛澤東的預想前行著。中央工委緊鑼密鼓地組織實施了合併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為建立新中國奠基。至此,石家莊的中心地位逐步確立。

石家莊成為華北解放區的中心,為中共中央立足華北,靠近交通線和大城市,指揮戰略決戰,奠定了基礎,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建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創造了前提條件。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進駐石家莊西北的西柏坡,這時的石家莊成為中共中央的前哨和屏障,成為中共中央的對外、對內接待站,成為後勤保障基地。石家莊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當時人們稱西柏坡為“西邊”,石家莊為“東邊”,兩地人員來往頻繁,開吉普車或騎馬一天就能往返一趟。由於石家莊是解放軍解放的第一個較大城市,石家莊便成了前線的後方基地,各野戰軍首長到中央開會、匯報工作,都先到石家莊,再到西柏坡,然後再取道石家莊分赴各地。

如此,石家莊的接待任務日益繁忙。為了適應這一需要,石家莊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交際處,增設招待所。市長柯慶施親自選定了華安西街12號(現西建街1號)為交際處的一部分,特殊使用,代號“309號院”。抗戰革命時期,在“309號房院”居住、工作過的領導同志就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彭德懷鄧小平陳毅劉伯承李先念董必武聶榮臻徐向前等。

建築特色

這座日式的“309號院”建築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據附近居民描述,“309號院”里曾經是個美麗的花園,有數棵參天大楊樹,還有漂亮的高高的竹林,滿牆的爬山虎映得整個小院綠意盎然,茂盛的紫藤蘿幽香幽香的。有人曾經在房屋中發現過一塊大約2尺長、4寸寬的圓形木板,上面用毛筆字寫著“昭和17年石門第二建築公司建”。這個日式建築明顯比普通的平房要高出許多,尖頂、拱形門,顯出了它的特色。

拆遷之爭

據記載,1986年3月,首屆石家莊政府秘書處的王子興、楊振華、周樹傑、黃克等幾位老人,得知該院被劃入拆遷範圍、將於1986年5月拆遷的訊息後,聯名向有關部門緊急呼籲:保留“309號院”,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這一革命遺址的保留和修復。此呼籲信在當時的報紙上刊出後,受到全市民眾及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經過走訪調查,1986年5月29日,市委市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對“309號院”加以保護,院內現有住戶遷出安置。

2000年10月28日,中山西路拓寬,再次危及“309號院”,為保全革命史跡,幾位老同志又緊急組織起來到現場察看,以第一任市長機要秘書彭子堪為首的6位老同志,再次聯名緊急呼籲搶救恢復“309號院”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事後,一位市委副書記親臨察看,“309號院”得以保留。2009年6月9日,石家莊市文化局召開“309號院保護利用專家論證會”,探討紀念館的定位及展覽內容。

有專家就表示,無論是“19號院”還是“309號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都不是單純保護了一處老建築,而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傳承歷史和文化,也是在做留住城市根的工作。

建設紀念館

2009年8月9日,據《燕趙都市報》報導,為了加強保護,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初步決定利用“309號院”配套建築,建一座紀念館,將其展示給社會,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

保留意義

河北省會有關專家就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建築風格,筒子樓、板式樓、火柴盒式樓房以及工業企業廠房等,都代表著時代發展的脈絡。石家莊“309號院”是新中國黎明前中國政黨、政體、政權、政治建設的策源地。是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雛形、沙盤和搖籃。在這裡,為舊中國劃上了一個句號,為新中國掀開了一個序幕,是中國革命和歷史的轉折點。“309號院”作為經歷者、見證者,打下的不只是中國革命的紅色烙印,還為人們留下了十分難得的政治的、歷史的和文化的資源和符號,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