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法則模型

3法則模型

3法則模型是美國知名學者傑格迪什·謝斯和拉金德什·西索迪亞。他們在《企業定位法則》(原書名為“三法則”,The rule of three: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competitive markets)提出的。任何產業最後通常會保有三個企業瓜分絕大部分的市場的狀況。我們把它叫做“3法則”。

定義

3法則模型3法則模型
任何產業最後通常會保有三個企業瓜分絕大部分的市場的狀況。我們把它叫做“3法則”。1972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當時的CEO布魯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1915-1992)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任何行業的自由競爭最後都會導致產業內遺留三家巨頭主導產業、左右市場。傑格迪什·謝斯教授在長期觀察產業發展的規律之後發現,如果人為干預不多,任產業自然整合、進化,最後通常會留下“產品線齊全的三大通才型企業”,此外就是許多小型的“專家型企業”以及一些高不成低不就卡在“壕溝”里的企業。
事實證明了這個法則的存在。在市場發育相對充分的時候,隨便指出一個行業,你就會發現最強大而且最有效率的公司往往有三家在較勁,它們控制著70%~90%的市場份額:肯德基、麥當勞和漢堡王耐克愛迪達銳步默克強生百時美,等等。“3法則”提供了一個簡單清晰的架構,可以給許多沉醉在激烈競爭中的企業一個重大啟示,那就是要看清發展趨勢,什麼條件下可以持久生存,而什麼條件下不至於默默消亡,從而幫助競爭者找出企業的定位點以及相對應的策略。正因為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國、日本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企業界非常重視研究和套用“3法則”以指導自己的競爭行為。
一方面,當市場中只有兩個企業時,其結果是要么相互破壞,要么沆瀣一氣,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這兩種情況的出現都會形成事實上的壟斷
另一方面,在大多數市場中如果存在3個企業,那么其中兩個企業聯合起來可以強大到足以阻止第三方可能會產生的掠奪企圖。正是這種威脅防止了進攻的發生,因為可能會成為‘受害者’的企業總是會尋求第三方的幫助來平衡雙方的力量對比。”

運用

3法則模型3法則模型
當企業知道這個法則時,企業應該怎么做這就是企業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了。
當企業了解到這個法則時,要考慮自己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子上,是領導者還是挑戰者,還是第3名,甚至是專家型企業,當我們不是這裡面的企業時,我們的企業就有危險了,很可能我們的企業就是處在壕溝中的企業。這是最危險的。
那什麼是處在壕溝中的企業呢。它就是指那些既成不了通才型的大企業,也不是滿足一個特定市場的專家型企業,它是處在這兩種企業中間的企業。它和行業的領導者競爭沒有勢力,但是卻又滿足不了特定的消費群,可以說是那種比上不足,比下也不如的企業,它很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
關於通才型企業,可分為兩大類:提供全線產品/服務的企業、業務組合通才型企業,這類企業要么是在總體市場中復蓋了主要的產品類別和細分市場,就像汽車市場中的福特汽車公司;要么該類企業由一個特殊類別的通才型企業所構成,它所涵蓋的市場範圍最廣,但其所參與的市場是相近或者是毫無關聯的。如卡夫食品通過其波斯特事業部在寬廣的麥片市場參與競爭,還有一些著名的企業如寶潔通用電氣等。
3法則模型3法則模型
關於專家型企業,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1、產品專家型企業,這類企業通常是技術獨家壟斷者,它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產品的種類上;2、市場專家型企業;3、超級細分市場專家型企業。
那這樣的企業應該怎么辦呢 最好的辦法是縮減生產線,做一個比較大的專家型企業。當然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尋求和大的通才型企業合併,要不那就只有一條路了——破產。這是一個任何公司都逃脫不了的真理。
那么做為行業中其他的企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呢?(特別針對那些固定成本很大的行業)
做為領導者,第一名公司的戰略應該是:
(追求市場占有率和低成本)做一名創新產品的“快速跟隨者”
力爭採取行業標準、通過單一的或者兩個全球品牌進行世界級的行銷
使用多種分銷渠道
重視低成本和差異化,更多地關註銷量而不是毛利潤
培育市場
避免思維定勢等
3法則模型3法則模型
第二名公司的策略是:
從事富有成效的行銷活動
重視價值,儘量避免和第一名的正面衝擊
縮小與第一名公司之間的效率的差距
克隆領導者
當具備足夠勢力時,推翻領導者
通過市場區隔,達到和領導者共存的目的
第三名公司的戰略是:
創新 差異化
游擊行銷
在最好的機會上集中利用資源
適度冒險
尋求水平合作,提升垂直合作關係
專家型企業的策略是:
專,必須專,保持獨特性和特定的市場
進行目標行銷,避免細分市場的潛變
提供銷售知識,高度個性花化的服務和出色的體驗
避開固定成本(外包)
建立進入壁壘
控制自己的增長。不要被增長受誘惑,不要受股東的影響太大。

中國運用

3法則模型蘇寧
中國的通信業現在有六大運營商,但是鐵通衛通,幾乎可以忽略,因為我們根據他們的名字就知道他們走的是專家型企業的道路,剩下的四大運營商,幾乎是兩大固網兩大移動。照這樣說的話,還是沒有形成“3法則”,是的。從表面看的確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更深地想一下就知道,他們之間之所以現在還沒有明顯的很大的競爭,在很大的方面應該說我們的企業還不是企業,它還是一個政府,一個小社會。它的CEO沒有足夠的力量領導企業安市場的規則發展,它需要而且必須聽從政府的安排,這是它現在還沒有真正形成明顯“3法則”效應的主要原因。
再說一下我們國內的家電連鎖企業吧。這在中國絕對還有很大的潛力,因為我們這么大的國家,沒有一個可以到世界上一展雄姿的大連鎖企業。現在大家肯定知道國美,蘇寧永樂三大巨頭。但是這還是沒有足夠的規模。我這樣認為,國美和蘇寧現在很難說誰有絕對的優勢是第一。所以現在的“3法則”效應還是沒有形成,但是很明顯,這個行業已經有了七其雛形,這是市場經濟的結果。現在國美和蘇寧這兩大巨頭的戰略我認為很有必要參考一下“3法則”。國美現在應該追求大的市場占有率,當國美能控制終端消費者的時候,不怕生產商不給你低的進價。蘇寧在這方面就很有顯先見,它現在在北京,國美的老根據地大規模開店,很明顯要爭做第一,它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
在空調市場,海爾、美的、LG為空調市場三甲,其中海爾以15.29%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而美的以11.17%緊隨其後,LG以8.07%進入三甲。而隨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公布的《2004-2006年中國城市消費者空調需求狀況研究諮詢報告》顯示,2008年空調品牌銷量排行中,海爾以17.9%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冠軍;格力與科龍則分別以12.1%和11.0%的市場占有率,分列第二、第三。這樣的市場在中國比較成熟,所以有 了比較明顯的”3 法則“效應。
以下是比較成熟的市場,經過了很激烈的競爭,比較符合”3法則‘的條件,所以:
彩電龍虎榜:創維LGTCL康佳海信松下長虹三星東芝海爾。目前彩電市場流行數字高清及平板電視,消費者是千軍萬馬殺向數字高清及平板電視,購買傾向明顯,所以在數字高清彩電及平板電視方面出盡風頭的創維、LG、TCL、康佳、海信分列前5名,而合資品牌目前的銷售主要集中在傳統CRT彩電,這就與國產品牌拉開了差距,符合目前的市場狀況。
手機龍虎榜:諾基亞、MOTO、三星、海爾、索愛、康佳、波導飛利浦、TCL、夏新。合資品牌依然霸占著三甲的位置,從蘇寧給出的銷售數據也可以看出,諾基亞、MOTO、三星占到銷售的80%,幾乎達到壟斷地步,這與目前消費者的購買一貫是一致的,不過欣慰的是5大國產品牌也位列10強,而且海爾還進入了前4名,不過絕對銷售量仍與前三名品牌差距較大。
空調龍虎榜:LG、海爾、美的、奧克斯、飛達仕、春蘭、松下、海信、科龍、三菱重工。空調排行榜則是國產品牌一統天下,占到主導地位,國產品牌的銷售比例則達到了70%,LG也僅以微弱的優勢排名榜首,而松下、三菱重工、飛達仕則憑藉1-8月的綜合表現也打入十強,也反應出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
冰櫃龍虎榜:海爾、西門子、美菱、伊萊克斯、新飛、三星、LG、東芝、容聲、松下。冰櫃市場則是國產品牌與合資品牌平分天下,銷量也幾乎旗鼓相當,從洗衣機排行榜可以看出,北京的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追求,西門子、伊萊克斯、東芝、松下等高價位的品牌依然進入了前十名。
洗衣機龍虎榜:海爾、西門子、松下、LG、惠而浦小天鵝三洋、榮事達、三星、東芝。洗衣機榜單上則是合資品牌的天下,鮮有國產品牌的身影,僅海爾、小天鵝“碩果僅存”,但可喜的是海爾占據著榜首的位置,而且海爾的銷量也是遙遙領先的,需要國產品牌奮起直追,打破合資品牌占優的市場格局。
這裡,這排名還不穩定的時刻,各個企業應該要注意自己的戰略,時刻關注自己的排位,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戰略,使其戰略和自己的排名符合,這樣企業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加速發展。
尤其是海爾,現在是中國的名牌,它在好多行業又是老大,所以它應該適當地走快速跟隨者,這樣它可以很好地關注自己的特長,就是說有很好的服務。一定不能輕視了自己的服務部門。而不是盡最大的能力創新,那是第三名的事。
中國的彩電行業,這是一個競爭了好多年的,有了比較充分市場基礎和品牌基礎的行業,現在大的廠家依然沒有分出高下,但是我敢說,不遠了,如果國家能給企業以更大的自由權那么這些企業很快就有了高低。

相關書籍

3法則模型《3法則》
《3法則》
內容
其實3法則整個的原理,講的就是如何讓天下形成三分,以及三分形成的時候,你怎么進去,你怎么占領你的位置,它整個篇幅裡面200多頁,用了完整8章內容來講的是天下三分。當市場混亂的時候,你怎么迅速的看到機會在哪裡;當市場成熟的時候,你的機會又在哪裡;你開始的戰略應該是以通才型入手,還是以專才型入手。
相關點評
蔡駿:這本書裡面特彆強調提高效率的四種機制,其實我看到這本書最初的時候,我也覺得有點疑惑,為什麼他第一章裡面有這樣一個基礎性的描述,就是提高效率的四種機制。書中提到最關鍵的因素有四個,就是創立標準、改善行業範圍內的成分結構和共享的基礎設施、還有政府干涉以及通過重組進行行業集中。這是這本書中談到提高效率的四種機制當中的四個關鍵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