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2011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2011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是中國社科院關於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的重要成果,這是該報告第九次發布。城市競爭力指數構成指標由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構成。

簡介

2011城市競爭力藍皮書2011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倪鵬飛博士為首的研發團隊十年一項關於中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成果,作為藍皮書發布截止2011年已經是第九本。每一年的發布,在國際國內都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因為它以科學、嚴肅、認真的公布各城市競爭力的排行,現在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各城市政府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主題

2011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的主題“城市:讓世界傾斜而平坦”。

主導思想

報告主導思想包含兩大內容,一是在決策建議、決策施政分析方面,給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建議性思考,主要是體現在總體報告和各區域的分項報告中。二是在學術理論方面提出研究和看法,供理論界討論,學術內涵主要體現在主題和理論研究方面。

城市排名

藍皮書表示,2010年前50座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廣州、天津、大連、長沙、杭州,青島、佛山、澳門、東莞、株洲、瀋陽、無錫、高雄、南京、武漢、寧波、廈門、濟南、成都、合肥、東營、包頭、鄂爾多斯、常州、台中、基隆、呼和浩特、台南、煙臺、中山、福州、重慶、西安、長春、珠海、哈爾濱、大慶、鄭州、揚州、南通、石家莊、溫州、徐州、南寧、淄博。

對比分析

綜合增長競爭力:東北增速保持領先,東南實現較快恢復。前十名的城市:鄂爾多斯、鐵嶺、白山、遼源、營口、包頭、防城港、朝陽、白城、清遠。
經濟規模競爭力:城市總體水平上升,城市間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佛山、台北、杭州。
經濟效率競爭力:內地的人均產出提升迅速,地均產出有待加強。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門、東營、東莞、佛山、基隆
發展成本競爭力:整體指數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亞、亳州、香港、鹹陽、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長沙。
產業層次競爭力:總體產業層次較低,內地提升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門、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競爭力:中國城市居民整體上比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續上升特徵;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狀態呈現逐漸收斂趨勢;經濟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倒U”趨勢已經顯現。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報告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全國56個重點城市的12個原因性的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力資本競爭力:人才資源質量亟待提升,教育競爭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武漢、杭州、南京、深圳、廈門。
金融資本競爭力:資本質量相對較高,融資體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成都、天津、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城市間投入分化嚴重,區域發展相對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蘇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紹興、武漢。
經濟結構競爭力:產業高級化程度低,在變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蘇州、杭州、深圳、上海、紹興、福州、廣州、台州、揚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整體提升較快,區域發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島、佛山、鄭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中國經濟重心向東移動,中心城市發展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廣州、重慶、哈爾濱、天津、深圳、武漢、長春。
生態環境競爭力:海濱城市固有優勢顯現,特大城市整體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廈門、蘇州、威海、珠海、深圳、揚州、紹興、煙臺。
商業文化競爭力:整體表現良好,差距越來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寧波、香港、煙臺、青島、深圳、杭州、廈門、合肥、常州。
經濟制度競爭力:市場發育度整體最好,經濟自由度差異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煙臺、常州、香港、中山、無錫、揚州、威海、紹興、蘇州。
政府管理能力競爭力:政府服務能力總體最好,政府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門、上海、深圳、南京、廈門、杭州、北京、長沙、寧波。
企業管理能力競爭力:民營企業需大力支持,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門、廈門、蘇州、青島、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對外開放競爭力:區域開放不夠均衡,內外開放不夠協調。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東莞、深圳、上海、蘇州、廣州、北京、澳門、珠海、青島。

地區對比

前10的分布情況為:珠三角3個,環渤海2個,長三角2個,東北1個,中部1個,台灣1個。2010年排名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廣州、天津、大連、長沙、杭州。

江蘇城市總體表現最好
從整體上看,江蘇省表現異常搶眼,廣東一如既往地穩健,台灣、山東城市的優勢猶在,中西部各省份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相對偏低。前50名城市的分布情況是:江蘇7席,廣東6席,台灣、山東各5席,浙江、內蒙古各3席。

長沙的表現最為耀眼
與2009年相比,前10名城市格局發生了變化,長沙、杭州躋身前10。長沙進步較大,從2009年的17名一躍成為第8;天津、大連、杭州也有進步。

內地城市快速趕超港台
2010年與2009年相比,香港儘管依然領先,但上海、北京、天津、重慶等內地城市競爭力指數大幅攀升,拉近與香港的差距,台北競爭力排名有所下降。

地傾東南局面有所改變
2010年東南部區域城市競爭力仍占據壓倒性優勢,前50強中獨占26席,所占比例達到52%,環渤海區域而言,東北區域、中部區域、西南區域、西北區域的城市競爭力還相對偏低。但與2009年比較,東北、西南區域的數量都有所增加,而東南區域有所減少,表明雖然東南區域依舊領先,但是其它區域加快了追趕的步伐,競爭格局繼續向好。

發現與建議

研究發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城市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城鄉和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同時,一些城市已經患上程度不同的“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貧困失業、住房緊張、健康危害、城市災害、安全弱化等。
藍皮書建議,構建一個適度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國,規劃適度傾斜的空間結構。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系統的全國城鄉及區域發展的空間布局規劃,根據資源稟賦、歷史基礎、區位條件,確立適度傾斜的全國城鄉經濟社會活動和未來發展的空間結構,引導人口和產業空間合理流動與均衡分布。同時,改革城鄉和區域分割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城鄉一體的、人口自由有序流動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同權同價的土地使用與管理制度。
藍皮書還建議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推進公共服務的全國一體化和均等化,關注並重點援助邊緣區域,提高城市配套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