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中國城市規模的等級之一]

超大城市[中國城市規模的等級之一]

超大城市是指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區的非農業人口總數多少對城市規模進行劃分。按照國際通用的劃分標準,超大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

基本信息

劃分標準

城市劃分標準城市劃分標準
聯合國將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城市稱為“超大城市”。超大城市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全世界超大城市在1950年時只有美國的紐約一座。

根據國務院2014年11月21日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新標準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根據國發2014第51號檔案《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調整方案》,截至2014年,中國1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7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

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調整為,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

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線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背景

超大城市超大城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設立超大城市的觀點不但經常出現在中國學術界有關城市化道路選擇的討論中,在近30年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發展“超大城市”的實踐也已是中國比較普遍的模式。例如,中國沿海地區最重要的四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的總人口2006年已分別達到1581萬、1075萬、1815萬和700萬,這樣的規模無疑已是西方人眼中的“超大城市”。

2008年,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中國城市化的研究報告指出,鑒於中國耕地資源緊缺、城市移民數量激增的現實,中國當前分散式城市化模式已不適應形勢需要,因此建議中國建集約化的“超大城市”,這樣將可能增加人均產量,緩解耕地資源的不足。

2010年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定舉行“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發布會”,按照當時超百萬人口為超大城市的標準,截至2008年末,中國城鎮化率達到45.7%,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面臨問題

超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市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像這種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只能是發展水平達到國際化水準才能生存下來,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這類城市。這類城市對城市建設要求也很高,但是以前中國對大中小城市建設的標準區別不大。把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單獨劃分出來,有利於更好的建設。

一、日本東京圈的人口約占日本全國總人口的25%。由於人口背景不同,中國一兩個“超大城市”是不可能擁有這樣高的人口比重的。上述沿海地區四大城市的人口總和不過占全國總人口的3.9%。在這樣的人口背景下,即使再建十個2000萬人口規模的“超大城市”,人口總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仍不及20%。

二、發展“超大城市”需要較好的已有社會經濟和城市基礎,東部沿海是中國地理條件好、社會經濟水平高、交通區位便捷、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最適宜發展“超大城市”。然而,這裡也是我國耕地資源質量最好、人地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東部十省的人口密度已超過500人/平方公里,日本的人口密度330人/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因為“超大城市”建設進一步占用這裡的耕地資源,恐怕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極為不利的。

三、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中國超大城市集中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內,資源環境問題已日益嚴峻。京津地區的水資源緊缺問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水資源污染問題都尚未得到很好解決。再度擴張超大城市,如何應對高效處理水資源緊缺和環境問題等成為實際問題。

總之,由於中國城市化啟動的歷史條件、人口條件、地理條件與已開發國家有很大不同,現在的問題似乎不是邏輯上發展“超大城市”的問題,而是城市化進程中因地制宜地解決好以上問題的實踐問題。看來,從國情出發,大、中、小城市並舉仍然是中國未來城市化之路的現實選擇。

控制措施

上海上海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根據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調整方案》,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為特大城市,截至2014年,全國有16個特大城市,這些城市下一步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規定,下一步將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規模,可採取積分制等方式設定階梯式落戶通道調控落戶規模和節奏。1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則需要合理控制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中等城市,應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可以全面放開落戶限制。

具體名單

2009版

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發布,截至2011年末,中國城鎮化率達到45.7%,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超大城市38座(人口400萬以上)。上海、北京、重慶、武漢、天津、廣州、西安、瀋陽、南京、杭州、蘇州、濟南、哈爾濱、長春、唐山、大連、淄博、淮安、太原、青島、鄭州、昆明、襄樊、無錫、常州、蘇州、棗莊、石家莊、寧波、莆田、貴陽、蘭州、長沙、臨沂、南充、阜陽、南昌、吉林。

2014版

根據《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調整方案》,六座超大城市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

北京
(Beijing),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經濟的決策和管理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縣、延慶縣等16個區縣。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萬人。

北京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著三千餘年建城歷史、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

上海

(Shanghai),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地處長江入海口,東向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共同構成以上海為龍頭的中國最大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圈”。

上海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2010年成功舉辦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上海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暖夏涼。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4.9℃,通常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30.9℃。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GDP總量居中國城市之首。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上海正致力於在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主要景點有上海博物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大劇院、上海豫園、豫園商城、上海外灘風景區、上海新天地娛樂休閒街、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等。

天津

(Tianjin),簡稱津,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5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國際航運融資中心、中國中醫藥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重慶

(Chongqing),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級中心城市、國務院確定的國家超大城市、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藝術、通信、科技、文化、教育等中心,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2009年1月,《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將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的建設,應進一步發揮市場與政府合力。2011年10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修訂後的《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明確了重慶城市職能,強化了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11年國務院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把重慶定位國際大都市。

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定重慶為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西南大區駐地和中央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恢復成立直轄市後,重慶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步伐加快,形成了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農業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重慶擁有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過境72小時內免簽,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等口岸。

廣州

(Guangzhou),廣州是廣東省省會,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和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之一,與北京、上海並稱“北上廣”,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支持廣州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格局。包括出台《2015—2017年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啟動航運物流集聚區規劃建設、建設南沙郵輪母港、南沙港鐵路、試點“啟運港”退稅、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建設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試點汽車平行進口等23項工作。2012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廣州白雲機場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目前廣州已經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的第一門戶樞紐。

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最佳化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廣州佛山同城效應,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將廣州建設成為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

深圳

(Shenzhen),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南),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2013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GDP)1450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人均GDP為22113美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731億元,增長16.8%。

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邊境口岸,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