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

舞

舞,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源於白馬人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時期,是氐羌文化與藏文化的融合體,帶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擬獸舞蹈的特徵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舞的整體儀式充分體現了白馬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傳達了維護當地祥和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心愿。

簡介

舞舞

,白馬人之方言,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它源於白馬人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時期,是氐羌文化與藏文化的融合體,帶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擬獸舞蹈的特徵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九寨溝縣白馬藏族面具舞(稱之為舞),歷史悠久。傳承白馬番人的“舞”,屬於獨特性的民間文化生活中的文藝舞蹈,這種文藝舞蹈主要流行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的白馬人各寨和臨近的文縣、平武白馬人的各寨,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舞”約前十六實際川西北白馬文化的傳人,紀念白馬民族的首領楊戩而雕制的面具,編排的各種舞蹈,白馬人稱為“舞”。

活動規律

舞舞

其舞蹈組合的第一套動作叫“紐”,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動和神靈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動作叫“”,一般在場壩里表演;第三套動作稱“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於走村串戶、禮拜長輩、互道祝願。“阿里尕”,漢語俗稱跳小,它是雙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這一方為男扮女裝。整個舞蹈展演了白馬人男歡女愛的情景。

表演形式

舞舞

“舞”的樂器有銅號一對,中銅鑼一面,牛皮鼓一面,銅鈸一兩副,以鼓鈸和銅號為主要伴奏樂器。在渾厚有力的鼓號聲中,頭戴各種禽獸面具的表演者,身著繡有龍和海水的彩衣彩裙,由“獅子”領頭,以碎步沿逆時針方向轉圈而舞。舞者時而停立,時而走圈,時而聚攏,時而散開,手腳特別靈巧活潑。動作多是模擬各種禽獸,如追打撲食,棲息藏匿,驚慌奔逃,鷹隼展翅,猛虎跳火等等,古樸大方,強勁有力。“舞”的動作十分複雜,有40多套,學起來很不容易。當地的孩子到十幾歲時,老人會專門教他們,每天晚上練習,持續好幾個月。經過這幾年的傳承,已經有幾百人會跳,但是能全面、完整地指揮領跳者只有幾十人,而白馬十二相面具雕刻藝人僅剩下幾位老人。

藝術特色

舞舞

舞的領舞戴號稱百獸之王、森林之王的獅頭面具,其餘舞者所戴動物面具按俗規依次為牛頭虎頭頭、豹頭、蛇頭、雞頭、倆小鬼、倆大鬼。其舞蹈對原始擬獸舞蹈的溯源、發展、演變及舞蹈儀軌的形成極具研究價值。舞的舞蹈組合以圈舞的點踏步、穿花的踮跳步為基本表現形式,舞蹈的基本動律以蹉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圈為主,結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所扮動物的形態,體現了白人獨有的審美意識。

種類

舞舞

一類:躍 每逢各種喜慶節日各村寨互相邀請,並指定相距的地點,各村必須帶上面具和各種樂器前往。到達目的地時,各村“舞”隊相互迎接,並舉行拜禮儀式。“舞”跳法是邊走邊跳,走向大的活動場地,向全村人和參賽的各隊跳進場的舞步,這種舞步,白馬人稱之為“躍”。

二類:甘各參賽隊扛藍底白虎旗一面,跳舞時,將旗豎立在場地中央,表揚者圍繞旗幟轉跳十八種舞步,白馬語稱之為“甘”舞。

三類:頌 該舞蹈要求兩對跳舞者相互對跳,看哪隊的基本功過硬,舞步和節奏準確無誤,哪隊的舞步難度大,並能完整地跳完所規定的舞步,白馬語稱之為“措”。

舞面具的種類

舞舞

“舞”在人們印象中統稱之為十二相、鍋莊,鬼面子(漢語稱法)用木材雕刻而成,在演出時都很講究數字,一般都是用單不用雙,出場面具為七組、九組、十一組。舞所用雕刻的面具的動物形象為:

(一)獅子頭:獅子是獸中之王。它的形狀兇猛,能壓倒一切,立於不敗之地,白馬語稱為“生歐”。

(二)龍:龍是白馬人特別崇拜的天神神龍。龍王能治水,掌管下雨,能使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個,白馬語稱之為“珠歐”。

(三)虎頭:虎是山中之王。它特別醒目的是頭上有天生的王字,白馬人最崇拜虎神,給人帶來吉祥等傳說,白馬語稱“達歐”。

(四)牛頭:牛是牛王菩薩。能為人類生活服務,人類對牛有特殊的感情,也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員,白馬語稱之為“郎歐”。

(五)周鳥頭:稱之為大周鳥鳥。為飛禽中的猛禽,它能吃掉毒蛇,故所雕刻的像中還含一根毒蛇,白馬語稱之為“些那歐”。

(六)熊頭:熊是勇敢頑強的大力士。它的形狀同人相似,歷史上最早的部落以熊命名,稱之為白熊部落、黑熊部落等,或者建立家族,稱白熊卡和黑熊卡,白馬語稱之為“逗歐”。

(七)鳳凰頭:鳳凰是鳥中之王。全身斑斑似錦、潔傑、舒秀,稱為吉祥美麗的神鳥,白馬語稱之為“秋歐”。

(八)蛇頭:蛇是十二生肖之一,是滅鼠能手,對保護莊稼作用很大,白馬語稱之為“日歐”。

(九)麒麟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全身有鱗甲,有角,有鳳毛,古人比喻它象徵祥瑞,白馬語稱之為“出舍歐”。

(十)豹頭:比虎小,全身黃色、黑色、銀白色的斑點花紋,捕食食草動物,性兇猛,常見金錢豹,藏葉雪豹等,白馬語稱之為“意歐”。

(十一)竹甘歐:竹甘是一種春鳥,季節鳥。紅眼圈,紅嘴殼,紅腳乾,它報喜又報憂稱為和平鳥,白馬語稱之為“竹甘歐”。

伴舞面具分類

舞舞

伴舞面具有酬蓋、酬孟、阿里尕三種,現分別作一介紹:

(一)酬蓋:他有好幾種稱呼,原名叫達賴,是虎星宿,白馬語虎叫“達”,神叫“賴”,達賴是白馬族的酋長,他長得魁梧,兇惡,維護民眾,他故後人們崇拜他,將他的形象雕刻出來,鎮邪驅鬼,又為面具舞蹈中的維持秩序,作開路先鋒。他走到每一家跳面具舞時,先到該家中神龕前拜禮,再用木棰到所有房間亂敲打,能鎮邪驅鬼。漢語叫做老鬼、大鬼。

(二)酬孟:她是達賴(酬蓋)的夫人。她是一個很兇惡的女人,而且很醜,她和酬蓋是永不分離,同時出場,同樣鎮邪驅鬼。

(三)阿里尕:阿里尕也是一對夫婦,傳說:古時候的老鼠比牲口都大,人們把糧食堆放在架上都能吃光,危害很大。人們求助於天地,求上天保佑能除此大鼠,天神派神貓一對下凡,它見老鼠,便吹了三口仙氣,老鼠就變小了,危害也不大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雕刻成面具,跟隨酬蓋、酬孟一道活動,他還有一套單獨的舞蹈跳法,白馬語稱之為“阿里尕”,漢語叫小鬼舞蹈

面具舞領頭概況

芝麻五寨,中田四寨講究的是鳳凰帶頭,邊山七寨,勿角八寨,關外五寨講究獅子帶頭。因為安樂的嶺崗子至黑河塘以下的山脈是鳳凰山脈,所以鳳凰帶頭。城關以下,羅依有個獅子山,白馬語叫“生歐札麻”,又出過所謂的歐里皇帝,故以獅子帶頭。“”用漢語譯為面具舞的帶頭人,也是面具舞的師傅。

現狀

舞舞

舞的整體儀式充分體現了白馬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傳達了維護當地祥和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心愿。2006年舞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類。九寨溝縣白馬藏族“㑳舞”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通過,該縣從此結束了只有自然遺產而沒有國家級文化遺產的歷史。白馬藏族“㑳舞”是該縣民族民間文化,也是白馬藏族文化的傑出代表,其歷史悠久、雄渾古樸、神秘驚心、內涵深厚,深刻體現了白馬藏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理念,同時也體現了遠古時百獸率舞的文化遺存。在該縣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高度重視下,經過幾代文藝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收集和整理了一批內容相對完整的“㑳舞”資料,擬定了詳細的保護計畫,使瀕臨失傳的古老“㑳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白馬“㑳舞”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豐富了該縣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吸引力,對文化與旅遊的緊密結合、九寨溝縣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