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寺遺址

龍華寺遺址

位於山東省博興縣城東北陳戶鎮南,馮吳、崇德、趙樓三村之間。古寺院始建於北魏中晚期。寺廟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5公里,占地約300萬平方米。朝向南,前後兩院,內有大正殿、鐘鼓樓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山東省
華寺遺址VI-124

簡介

龍華寺遺址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廟遺址。位於山東省博興縣城東北陳戶鎮南,馮吳、崇德、趙樓三村之間。古寺院始建於北魏中晚期。寺廟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5公里,占地約300萬平方米。朝向南,前後兩院,內有大正殿、鐘鼓樓等。隋代曾重修,此後時廢時建,至清末規模已變得很小,最終廢圮。1926年在遺址上出土隋仁壽三年(603年)御造龍華碑,高1.45米,寬1.06米,有碑文25行,行存50字,楷體字,尚有魏碑遺風。1976年、1983年分別出土北朝佳品石造像七十多件、北魏至隋銅造像一百多件。 龍華寺遺址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基、灰坑等遺蹟,面積約50萬平方米。這裡歷年來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到隋代的石刻造像、金銅佛像和殘碑斷碣,其中較重要的有1976年出土的大宗石刻佛教造像,1983年出土的數以百計的金銅佛像,此外還出土過一批白瓷佛像。由於1927年在該遺址曾經出土過隋仁壽三年的重修龍華寺碑,故通常將該遺址稱作“龍華寺遺址”。

龍華寺:

始建於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齊時期,該寺香火極盛。該寺大致經歷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時期。隋統一全國後,佛教被尊為國教,隋文帝在位期間,曾重修龍華寺,建龍華塔,並設立龍華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時期。隋朝末年王薄起義時期,龍華寺成為民眾反對佛教、起義軍進攻的重點而遭到劫難。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龍華寺,但寺院比原來已遜色不少。三是清朝時期。宋朝時期,金兵大舉入侵中原,使龍華寺毀於戰火。直到清光緒年間,經過重修,龍華寺又重現生機。據說寺院建築雄偉壯麗、古樸大方,大門朝南,分前後兩院,院內建有大正殿、東西廂房和鐘鼓樓等。民國年間,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龍華寺因連年不斷的戰爭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成為一堆廢墟,僅剩遺址至今。

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城東北8.5公里,張(店)東(營)鐵路東,今陳戶鎮西南趙樓村北,包括整個張官村及馮吳村南、崇德村東一部分,因1927年在該遺址曾經出土過隋仁壽三年的重修龍華寺碑(簡稱“龍華碑”)而得名。該遺址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基、灰坑等遺蹟,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最大的北朝遺址。曾經出土南北朝中北魏、東魏、北齊和隋代殘碑斷碣金銅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燒佛像等200餘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大量陶器、瓷器、銅器文物。這些珍貴文物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歷史、書法、佛教、文學、藝術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大發現:一是1976年出土過大宗石刻佛教造像,二是1978年出土了“東方美神維納斯”——青石圓雕菩薩立像,三是1983年出土過數近百金銅佛像,此外還出土過一批白瓷素燒佛像。為保護這一珍貴遺產,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核定其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步認定需重點保護面積為120萬平方米,已經與北京大學、省考古研究所聯繫,正在著手制訂龍華寺遺址保護方案,爭取國家和省級的支持,初步構建龍華寺佛教文化旅遊景點雛形。該遺址在一座古城址東南,據考古發現和有關資料推斷,該地可能有多處佛教寺廟,隋龍華寺可能只是這裡諸多寺廟中的一處。1983年在此出土的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至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近百件銅造像證實,寺院始建於北魏中、晚期,隋代曾重修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過。但這些寺廟在隋大業七年王薄起義被徹底毀壞後,包括龍華寺在內的寺廟群在隋代以後未再大規模重建,寺廟遺址上基本是荒地和農田,沒有遭受村鎮建設的破壞,使得掩埋在地下的古寺可能較好地保存北朝寺廟的布局。龍華寺遺址上的寺院對於我們研究南北朝——隋代的寺院規模、布局和佛教流傳、佛教文化及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等均具有重要價值。該遺址為濱州市繼魏氏莊園、丁公遺址之後第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國務院確定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1080處,分為古遺址(220處)、古墓葬(77處)、古建築(513處)、石窟寺及石刻(6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06處)、其他(1處)六大類別,龍華寺遺址是濱州市此次惟一被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

文物

博興龍華寺佛教遺物現計有309件,大量刻有題記的鎏金銅佛像和石造像座,清晰地反映出龍華寺歷經北魏、東魏、北齊、隋四個朝代,展現了當時民間佛教發展的盛況。本文採用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以金銅佛像為主分期斷代,梳理出龍華寺建立、發展和衰亡的歷史,探討了各期造像的特點。研究表明,龍華寺造像深受青州樣式的的影響,但是地方特徵也較為鮮明,其文化輻射範圍基本囊括了青州北部大多數地區。本文通過對《奉為高祖文皇帝敬造龍華碑》以及其它造像題記的研究,討論了龍華寺信眾的社會階層、宗教信仰以及行政區劃等相關問題,以期望對未來龍華寺遺址的全面揭露起到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