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核[龍眼核]

龍眼核[龍眼核]
龍眼核[龍眼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眼核出自《滇南本草圖說》。龍眼核其味微苦、澀,平;內用於胃痛、疝氣痛;外用治外傷出血、用於止血止痛、燒燙傷、刀傷出血等。龍眼核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種子。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龍眼 常綠喬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有時稍鈍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色,兩面無毛。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兩面均被黃褐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絲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狀,不開裂,直徑1.2-2.5cm,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圖冊1 圖冊1

中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台灣最盛,廣東次之,多栽培 於堤岸和園圃,廣東、廣西南部及雲南亦見野生或半野生於疏林中。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行氣散結、止血、止瀉、燥濕、主疝氣、瘰癧、創傷出血、腋臭、疥癬、濕瘡、定痛、理氣、濕瘡、化濕

①《滇南本草圖說》:治癭疾。

②《醫學入門》:燒煙燻鼻,治流涕不止。

③《綱目》:治狐臭,龍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④《本草再新》:治瘰癧,消腫排膿拔毒。並治目痰。

龍眼核 龍眼核

⑤《嶺南採藥錄》:療疝氣,敷瘡癬,又止金瘡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

適量,煅存性研末調敷;或調敷。

內服

煎湯,3-9g;或研末。

選方

①治刀刃跌打諸傷,止血定痛:龍眼核研敷,(《重慶堂隨筆》驪珠散)

②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荔枝核(炒)、龍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為細末,空心服一錢,用升麻一錢,水酒薰,送下。(《內經類編試效方》偏墜散)

③治一切瘡疥:龍眼核煅存性,麻油調敷。(《高世元傳世方》)

④治癬:龍眼核,去外黑殼,用核心,米醋磨塗。(《醫方集聽》)

⑤治腦漏:廣東圓眼核,入銅爐內燒煙起,將筒熏入患鼻孔內。(《黃販翁醫抄》)

⑥治小便不通:龍眼核,去外黑殼,打碎,水煎服。如通後欲脫者,以圓肉湯飲之。(《綱目拾遺》)

⑦治足指癢爛:桂圓核燒灰摻之。(《藥鏡》)

發展歷史

性味:苦;澀;平

歸經:肝;脾;膀胱經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種子。

龍眼核 龍眼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

採收和儲藏:果實成熟後,剝除果皮、假種皮,留取種仁,鮮用或曬乾備用。

出處

1.《滇南本草圖說》。

2.《綱目拾遺》:張覲齋雲,桂圓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備,遇面上或磕傷及金刃傷,以此敷之,定疼止血生肌,愈後無痕;若傷鬢髮際,愈後更能生髮,不比他藥,愈後不長發也。

化學成份

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種子含三種胺基酸:2-氨基-4-甲基-5-已炔酸(2-amino-4-methyl hex-5-ynoic acid),2-氨基-4-羥甲基-5-己炔酸(2-amino-4-hydroxymethyl hex-5-ynoic acid)和2-氨基-4-羥基-6-庚炔酸(2-amino-4-hydroxy hept-6-ynoic acid)。種子油中含二氫蘋婆酸(dihydroxterculic acid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