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橋[福建省安溪縣]

龍津橋[福建省安溪縣]

龍津橋,宋令趙師戩所建。

基本信息

龍津橋位於福建省安溪縣城南街(今大同路)與藍溪溪岸交匯處,即古黃龍渡,後稱龍津渡。龍津橋和上游的鳳池橋(現為安溪大橋),歷史上關係著藍溪兩岸的盛衰。舊《縣誌》載:“建兩橋,邑人物始盛。”
據舊《安溪縣誌》載:(南)宋紹興八年(1138),縣令倪察始作浮橋。慶元間(1195—1200),知縣趙師戩建石址木樑。至嘉泰二年(1202)始成。長六十六丈,覆以屋。紹興二十一年(1151)起,朱熹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五年間,多次遊覽安溪縣名山勝景,曾搦管標題“清溪八景”,其中有“龍津夜月”一景,即指龍津渡和龍津橋。
後屢圮屢修,至乾隆(1736—1795年)初橋圮,以後未再造。1982年重建龍津大橋,歷時三年八個月完工。橋長251.2米,寬12米。

縣誌原載文

黃龍山 鳳山對山也,下有黃龍津,又名“登高山”,宋令陳宓修禊於此,而登鳳池橋抵流惠亭,有序。按:“流惠亭,在縣西陳塘上,舊名水花亭,有蘇氏子於此遇尉不避,尉譙呵之,命為賦。賦立就,乃釋之。故以‘流惠’名亭,後以塘生雙蓮改曰‘瑞蓮’。嘉定間,以塘為放生池,復名‘流惠’”。龍津橋,宋令趙師戩所建。鳳池橋陳宓所建者。令趙彥侯記曰:“自建二橋,邑人物始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