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藥王殿

龍山藥王殿

龍山藥王殿位於漣源市龍山森林公園境內,龍山嶽坪峰頂部,為紀念唐名醫孫思邈而建。全殿占地900m2,由山門、殿堂等組成,殿高約8m,整個宮殿為磚、石、木結構,頂蓋大鐵瓦,石門上刻有“藥王殿”三字,另有碑刻10餘塊,左側殿內有一口古井,占地1m2,泉水清澈,四季不竭。藥王孫思邈一生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舉行各種活動紀念他。

基本信息

簡介

龍山藥王殿龍山藥王殿
龍山藥王殿位於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龍山嶽坪峰,為紀念唐代名醫孫思邈而建。始建於唐,後經歷代修葺,至清光緒十三年具現時遺址規模。全殿占地900平方米。殿高約8米,全系浮雕石刻。外牆由巨型花崗岩條徹成,頂蓋大鐵瓦。殿記憶體有孫氏實用藥方和歷代積累的祖傳秘方1240個,慕名上山求醫者絡繹不絕。石拱山門橫刻“江南孕育”四字,兩邊鑲有對聯二幅。一聯為“萬里風雲供吐納,四時花草著精神”;一聯曰:“宮闕生靈穹,天章雲漢;造化雲神秀,仙露金莖。”殿堂正門上刻“藥王殿”三字。另有碑刻、石雕多處,均出自名人手跡。藥王雕像奉於佛堂。殿內有古泉一口,泉水終年不斷。相傳孫氏因治好了唐皇娘娘的病,被御封為“藥王”。他為著《千金要方》,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並曾來龍山採藥著書,寫下部分書稿。 藥王逝世後,龍山鄉親為紀念這位濟世救民的神醫,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藥王熬藥煉丹之處修建了一座藥王殿,年年月月前往進香朝拜。

聖水仙井

聖水仙井聖水仙井
藥王殿左側殿內有一口仙井,占地1.5m2,泉水清亮,四季不渴,此井“萬人飲水水不渴,一人用水水不溢”。在這孤山地勢的海拔1500餘米絕頂有此奇觀,亦為龍山一絕。石井水質清冽,不枯不溢,人稱“仙山寶泉”、“聖水仙井”。古殿周圍有5支山脈從四面八方匯集於此,構成“五龍朝聖”勝景。

歷史故事

龍山藥王殿龍山藥王殿
為紀念唐代名醫孫思邈(581~680),唐初就開始興建藥王殿。舊址位於岳坪峰南簏30米處的馬鞍山脊。後多次修葺,明代遷現址岳坪峰北坡。相傳孫氏因治好了唐皇娘娘的病,被御封為“藥王”。他為著《千金要方》,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並曾來龍山採藥著書,寫下部分書稿。
孫思邈一登上龍山,就為這裡漫山遍野的藥材和美麗景色所吸引,他定居在龍山腳下一個村莊裡,每天上山嘗百草,採藥方,潛心研究藥學,為周圍百姓除病解痛。一日,他上山採藥,路遇一家出殯,一老嫗悲痛欲絕。孫細觀靈柩,見棺下尚有鮮血滲出,忙問老婦,死者何人何因。婦傷心地答道:“是我那苦命的女兒啊,沒想到碰上難產!”孫又問:“死去多長時間了?”答“才幾個時辰。”孫沉思片刻,對老婦說:“老婆婆,從棺木里滲出的血看,你女兒還有一絲救活的希望。”老婦喜出望外,忙叫打開棺木。只見孫取出銀針,對準穴位扎去。少婦緩緩睜開眼帘,甦醒過來,接著嬰兒也“哇哇”落地。從此“藥王”的名字傳遍龍山內外;他居住的竹籬茅舍門庭若市,前來求醫問診者絡繹不絕。藥王則不分貧富貴賤,有求必應,免費治療,深受民眾愛戴。藥王逝世後,龍山鄉親為紀念這位濟世救民的神醫,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藥王熬藥煉丹之處修建了一座藥王殿,年年月月前往進香朝拜。 由於山高風巨,殿舍多次被毀,但屢毀屢建,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而不絕,現存建築為1774年所翻建,建築面積達900m2,由條石、方石構造、牆面依稀可見字刻、圖畫等雕刻圖文。屋頂採用大鐵瓦覆蓋,其製作工藝別具一格。

藥王簡介

藥王孫思邈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682),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教名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七歲就學,日誦千餘字。年青時,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性好道家之學。後長期隱居終南山修煉、行醫。唐太宗、唐高宗數次徵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辭謝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終其一生。活了一百四十一歲。相傳他擅長陰陽術數,神應無方。他將道教養生理論與醫學相結合,認為人若長壽,就須講究飲食起居,抑情養性,加以導引行氣,食補藥補,才能終其天年。他廣搜民間驗方、秘方,總結唐代以前的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加以分類記載,在醫學和藥物不方面做出極大貢獻,因而被後世尊稱“藥王”。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生論》等等。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他被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一生隱修的地方甚多。據說曾在五台山隱居過,為了紀念他,後人遂將五台山稱為藥王山。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經評道:“邈道合古今,學彈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持詰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生之儔也。”及明末清初時有《藥王救苦忠孝寶卷》,講孫思邈救助白蛇,後得道成為藥王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