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蟬[周密詞作]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

概述

名稱: 《齊天樂·蟬》
作者: 王沂孫
簡介
王沂孫
生卒年不詳。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詠道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宋亡,出為慶元路學正,未幾歸隱。工詞,其中多故國之感,詞風典雅渾厚,結構曲折縝密。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字: 宋詞
欄目關鍵字: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原文
齊天樂·蟬
王沂孫
一襟余恨宮魂斷①,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②,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③,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④?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⑤,消得斜陽幾度⑥。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漫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注釋
[注釋]
①“一襟”句:喻蟬是飲恨而亡的宮女怨魂所化。
②涼柯:秋天的樹枝。
③瑤佩:以玉聲喻蟬鳴聲美妙,下“玉箏”同。
④“鏡暗妝殘”二句:謂不修飾妝扮,為何還那么嬌美。魏文帝宮女莫瓊樹蟬鬢,縹緲如蟬。
⑤枯形:指蟬蛻。
⑥消得:經受得住。
賞析
[賞析]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最後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為一首詠物佳作。
齊天樂·蟬
仇遠
夕陽門巷荒城曲,清音早鳴秋樹。
薄剪綃衣,涼生鬢影,獨飲天邊風露。
朝朝暮暮。
奈一度淒吟,一番淒楚。
尚有殘聲,驀然飛過別枝去。
齊宮往事謾省,行人猶與說,當時齊女。
雨歇空山,月籠古柳,仿佛舊曾聽處。
離情正苦。
甚懶拂冰箋,倦拈琴譜。
滿地霜紅,淺莎尋蛻羽。
仇遠詞作鑑賞
仇遠也是由宋入元時人。王沂孫曾有同調同題的詞,影射楊璉真伽盜竊南宋帝後陵寢的暴行。仇遠這首詞和其風格極為相近,也是借詠蟬寄寓了深沉的家國之思,身世之痛。
“夕陽門蒼荒城曲”:返照夕陽,蕭條門巷,地僻城荒,渲染了悲涼氣氛。接著把筆觸轉向吟詠的主體秋蟬。“清音早鳴秋樹”:蟬鳴聲淒清幽怨,從樹上傳出,使人秋意頓生。“早鳴”二字意謂有傾訴不盡的愁苦。薄剪綃衣改用擬人手法摹繪其身姿:清秋時節,露冷風寒,可是她仍然穿著極薄的“綃衣”。呆立枝頭,獨自忍受著寒冷和空寂的煎熬。“涼生鬢影”是示現通體皆寒的形象。時令的轉換和環境的變遷使其痛苦異常。這裡把秋蟬喻薄命美人,以抒發自己身世沒落的悲哀。“獨飲天邊風露”寫蟬境況之窘迫。“涼生鬢影”形容枯槁還要去飲風啜露,有誰能堪?處境如此,誰為之奈何!天高渺清遠,蟬孤獨窘迫,詞人把二者映照開來,構成一種較為獨特的意境。或可表示詞人希冀擺脫自己慾念的一種自我表白吧。
接著“朝朝暮暮”延伸了時間,“驀然飛過別枝去”拓展了空間。不論何時何地,哀痛於心的蟬,不停地將心中的哀傷傾訴。悲鳴不能自已,痛苦又何堪。但只要“尚有殘聲”,她就不會噤而不發。威勢逼人的風刀霜劍,怎能使她懾服。這段文字緩急相間,起落有致。音韻巧妙,聲音變化,而又部分重沓,表達出纏綿悱惻、悠悠不盡的情思。
上片在寫蟬時,先寫在特定時空中蟬的悽苦憂愁,後來拓展時空範圍,大大地加強了寫蟬的廣度和深度。
“齊宮往事謾省”,引出興亡之感來。齊女化蟬,古老的故事至今仍不時地在人們的腦子裡閃現,常以它為話題,談個不休。可是如今連齊女的化身——蟬也已悄然離去,雨後空山,煙月古柳,又何處可覓蹤。清脆的鳴聲、終歸是夢幻而已。這是因宋陵被侵,引發詞人懷舊的情懷。“齊女”已消失,宋陵被毀壞了,故國已不堪回首,痛徹肺肝也。“拂冰箋”、“拈琴譜”了。“冰箋”和“琴譜”總會令人睹物思故的。“滿地霜紅”道出:深秋時節霜風淒緊,慘紅的葉子飄浮於地,倩影杳然,令人思念不已。只好尋覓秋蟬亡去前脫下的外殼,以寄託自己深長的情思。
這是一首借蟬詠情之詞。故國之思,身世之痛和對當朝統治不滿。都借本來不相及的蟬而詠出來。融化“齊女化蟬”的古老傳說,巧連“”“”。使詞人一肚子難於訴說的對處境的不滿托蟬而一股腦地傾吐出來,可謂意味極為深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