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鬢

蟬鬢

蟬鬢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兩鬢薄如蟬翼,故稱。亦借指婦女。

中文拼音

蟬髩:chán bìn

古代意譯

亦作“ 蟬髩 ”。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兩鬢薄如蟬翼,故稱。亦借指婦女。

詳細釋義

蟬身黑而光潤,兩鬢薄如蟬翼,故稱。亦借指婦女。禪鬢美人愁絕。多用來形容古代美女的髮式。

典故

晉 崔豹 《古今注·雜注》:“ 魏文帝 宮人絕所寵者,有 莫瓊樹 、 薛夜來 、 田尚衣 、 段巧笑 ,日夕在側, 瓊樹 乃制蟬鬢。縹眇如蟬翼,故曰蟬鬢。” 南朝 梁元帝 《登顏園故閣》詩:“妝成理蟬鬢,笑罷斂蛾眉。” 唐 溫庭筠 《詠春幡》:“碧煙隨刃落,蟬髩覺春來。薛道衡《昭君辭》:“蛾眉非本質,蟬鬢改真形。”盛唐時,流行蟬鬢。其形將鬢角處的頭髮,向外梳掠得極其擴張,形成薄薄一層,同蟬翼相仿佛。白居易詞“蟬鬢鬅鬙雲滿衣”,描述極其恰切。” 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睡起惺忪強自支,綠傾蟬鬢下簾時,夜來愁損小腰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