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顱底腫瘤

鼻-前顱底腫瘤

鼻及鼻竇的良性腫瘤主要好發於鼻腔內,其次是鼻竇,外鼻則較少。通常按組織來源進行分類,包拈骨瘤、軟骨瘤、腦膜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及內翻性乳頭狀瘤等。鼻及鼻竇惡性腫瘤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範圍內僅決於鼻咽癌和喉癌而居位第三,臨床上並不少見。我國統汁數據表明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2.05%--3.66%,國外報告為0.2%--2.5%。在鼻竇惡性腫瘤中,原發於上頜竇者最多見,甚至可占60%--80%,其次為篩竇,原發於額竇和蝶竇少見。鼻及鼻竇惡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癌多發生於40一60歲,肉瘤則發生在年齡較輕者,甚至可見於嬰幼兒。

概述

在病理學上,鼻及鼻竇癌腫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好發於上頜竇;腺癌次之,好發於篩竇。此外尚有腺樣囊性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移行上皮癌酪乳頭狀瘤癌變基底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肉瘤僅占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10%~20%,好發於鼻腔和上頜竇,以惡性淋巴瘤為最多;軟組織肉瘤有纖維肉瘤網狀細胞肉瘤軟骨肉瘤橫紋肌肉瘤等。

臨床表現

鼻塞、鼻出血、牙齒鬆動、脫落、眼球移位、面頰麻木、腫脹是鼻部腫瘤最常見的症狀。鼻腔內息肉樣腫物、鼻小柱或鼻前庭肉芽組織、潰瘍、眼球突出、運動受限、硬齶隆起、唇齦溝飽滿、面頰部膨隆、頸淋巴結腫大等是鼻部腫瘤最常見的體徵。

1.放射學檢查:對於有鼻息肉、眶下麻木或少量鼻出血的病人可以作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對判斷腫瘤的大小、部位和侵犯範圍極有價值,但是,難以辨別腫瘤的性質。臨床上常用軸位掃描(橫斷掃描)和冠狀掃描兩種掃描方法,冠狀掃描適合於觀察篩板和前顱窩是否受累。

2.活組織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腫瘤的重要依據。活檢時最好是經鼻活檢,若腫瘤外觀呈息肉樣,可以連同周圍組織一次切除送檢。若腫瘤位於上頜竇或篩竇,可以用Tilley氏鉗通過竇壁取組織送檢。鼻竇內窺鏡對診斷額竇和上頜竇腫瘤極有助益。對於上頜竇腫瘤,應避免經Caldwell—Luc進路(上頜竇根治進路)探查和活檢,以免給腫瘤創造一個向外侵犯的出口。

診斷檢查

侵入顱底骨質或硬腦膜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早期診斷北京都有一定困難不象凡對原發部位組織病理檢查指導已證實是惡性腫瘤真難患者如胎兒症狀發展迅速同時伴有頑固性頭痛突眼視力呈進行性下降和眼肌麻痹者應及早行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檢查可貴血管造影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對血管豐富隨和的腫瘤能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父母並可顯示其侵犯範圍。

就診指南

1.手術:手術是目前治療鼻部腫瘤的重要方法,一般來講,凡是能經手術徹底切除者,均應首選手術治療。對於外鼻皮膚腫瘤,可以在徹底切除病變後直接拉攏縫合,消滅創面,或套用局部鏇轉皮瓣修復。切除鼻翼處腫瘤對於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或鼻腔巨大良性腫瘤,可以採用鼻側切開徑路切除腫瘤。對於上頜竇腫瘤,可以酌情施行上頜骨部分切除術或全切除術。鼻腔--鼻竇腫瘤侵犯前顱底,可以選用顱面聯合徑路。

2.放療:鼻腔、上頜竇和篩竇的放療技術基本相同,通常用前野和側野照射。眼、腦、脊髓等重要結構未遭受腫瘤侵犯時,照射時應予以保護。

3.化療:化療主要用於晚期惡性腫瘤的姑息治療(手術切除有困難,以及手術或放療後復發的病例),或與手術、放療組合,構成綜合治療。

治療方案

(圖)治療治療

侵犯顱底骨質和硬腦的鼻竇癌,採用傳統的單純經鼻竇切除腫瘤方法,難以根治性切除,故遠期療效較差。近年來國內外開展的根治性手術,按其進路有兩種:

1、顱面聯合進路

優點:①可以確定癌瘤犯顱內的範圍。②可以切除包括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在內的整塊腫瘤,而不遺留殘緣。③通過開顱,可在直視下分離硬腦膜,使之免受損傷;並可保護腦組織、靜脈竇、顱神經及頸內動脈分支等,可避免出血和腦脊液鼻漏。④當需要切除部分硬腦膜時,便於同步進行硬腦膜缺損修補。

缺點:需向後牽拉腦組織,對大腦幹擾較大,需要採取降顱壓措施,術後易發生腦水腫。

2、經鼻竇進路

優點:①在切除鼻竇癌的術腔內,同樣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侵入顱內的範圍。②根據腫瘤侵犯範圍,可將切口向額上部延長。除能整塊切除原發腫瘤外,還可整塊或部分切除受累的眶內容、篩板及硬腦膜,也可利用附近皮瓣或額骨骨膜修補硬腦膜的缺損。③對腦組織干擾輕,不需採取降顱壓措施,術後不易發生腦水腫

缺點:手術適應證較窄,術中難以有效地控制顱內動靜脈出血,侵犯顱內較大者的腫瘤完整切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