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風

鼓風:在金屬冶煉中,為了使燃料充分燃燒,以提高爐溫,一般都裝設有鼓風機械。最早的鼓風器稱為橐,是一種皮囊。把多個橐排在一起稱排橐,用馬力、人力、水力推動就稱馬排、人排、水排。

鼓風作用

在金屬冶煉中,為了使燃料充分燃燒,以提高爐溫,一般都裝設有鼓風機械。最早的鼓風器稱為橐,是一種皮囊。把多個橐排在一起稱排橐,用馬力、人力、水力推動就稱馬排、人排、水排。水排是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於公元31年發明的,用於鼓鑄農器,收到了“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的效果。三國時韓暨在魏國官營冶鐵作坊進行推廣,以代替馬排、人排。由於鼓風器何時由皮橐發展為風扇,現尚不清楚,故杜詩、韓暨的水排是用皮橐或風扇,結構如何,不得而知。但至遲在北宋時,木風扇已取代皮橐。北宋的《武經總要》中的行爐,元代王禎《農書》中的水排,都用的是水風扇。書中的水排圖,有立輪式和臥輪式兩種,是用水作動力推動輪子鏇轉,進而拉推風扇以鼓風,套用的是通過輪軸拉桿,或者傳動帶,把圓周運動改變為直線往復運動的機械原理。

鼓風發明

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明,是活塞式風箱。活塞式風箱可能出現於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斗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著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復式水泵,為後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