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潭細石器遺址

黑龍潭細石器遺址,1982年10月發現,位於郯城縣紅花鄉大尚莊村東馬陵山西坡,出土遺物有雕刻器、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等,並伴有皮毛犀、象、牛等類化石。

簡介

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紅花鄉大尚莊村東1000米的馬陵山西坡,東臨黑龍潭水庫,石器點主要分布在黑龍潭水庫南側,大澗溝以北地帶,以及白雞窩等處。
該遺址於1982年10月發現,中科院孝古所山東隊和臨沂文物處在1984年10月對該地點進行發掘。分別於1982年11月和1984年11月兩次對該點進行探溝調查和發掘。1984年的發掘報告尚未發表,僅就1982年11月中旬的探溝調查資料(見《考古》1986年第8期,“山東郯城縣黑龍潭細石器遺址”)探溝發掘表明遺址文化層可分三層:第一層為第四紀全新世(Q3)堆積,色雜,以灰褐色粘土為主,出土石器,厚0.5米;第二層為第四紀上更新世(Q3)。棕黃色粘質沙土,出土石器,厚0.7米;第三層為白堊紀(K2m),紫紅色砂岩。厚10米未見底。出土遺物有雕刻器、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等,並伴有皮毛犀、象、牛等類化石。加工石製品的原料主要為石英、瑪瑙、燧石、石髓、水晶、板岩等。
細石器時代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過渡階段。

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4月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於1992年6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推薦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

馬陵山黑龍潭水庫至望海樓一帶為中心地帶,南北綿延40公里,東西寬2-5公里,文化遺物遍山分布,總面積達113平方公里左右, 距今約14000-11000年中石器時代 .
馬陵山遺址是中國東郡地區最大的中石器時代文物遺址,也是世界東方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史前文化遺產,還是研究中國古代發展史中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不可缺少的環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