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遺址

面積約12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1.8米。採集有石錛和陶片。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鼎、罐等。屬石家河文化,1984年5月發現,保護範圍南北寬85米,東西長15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鳳凰嶺遺址位於臨沂城東15公里處,今河東鳳凰嶺鄉王家黑墩村東。

概述

[三店街道辦事處東趙村東北500米•新石器時代•市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2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1.8米。採集有石錛和陶片。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鼎、罐等。屬石家河文化,1984年5月發現,保護範圍南北寬85米,東西長150米。
 

歷史文化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遺址

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係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鐘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1983年春,鳳凰嶺遺址已被鐵路部門挖土築基夷為平地,現成為農家果園暨鳳凰鄉人民政府駐地。在其北僅存高10米,東西、南北各20米左右的圓土丘一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