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人

丁村人

丁村人,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丁村遺蹟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基本信息

簡介

丁村人化石
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屬早期智人。距今約12萬年。1953年發現於山西襄汾丁村,以後在汾河兩岸發現有二十幾處地點。化石有屬於一個十二、三歲少年的三枚牙齒和一個大約兩歲兒童的右頂骨化石。兩枚門齒齒冠舌面仍有明顯的舌面隆突和指狀突,但不如北京人的複雜,齒冠舌面均為中部低陷、呈鏟形,與現代黃種人相接近。臼齒的咬合面的紋理也不如北京人複雜,說明他們比北京人進步。兒童的頂骨壁較北京人的小孩頂骨薄,也是人類體質進步的反映。丁村人使用的工具有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狀器、鶴嘴形厚尖狀器和刮削器。其中三棱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富有特色,個體均厚重,它們代表的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另一個傳統「河套-丁村系」。

發現

丁村遺蹟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大規模發掘時發現了三枚人類的牙齒化石,為同一個體的10餘歲小孩的門齒2枚,臼齒1枚。並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9月在丁村人牙齒化石出土的同一地點的砂礫層中,又發現一個小孩右頂骨化石。並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1954年,10月15日,一枚古人類的右上內側門齒悄然出現在考古人員的面前。3日後,在距這枚門齒1米遠的地方又出現了一枚右下第二臼齒。半個月後,又一枚右上側門齒出現了。這三枚牙齒的發現驚動了全世界,全國著名考古學家紛紛雲集丁村,現場參觀考察。這3枚牙齒,它們轟動了全球,令世人刮目相看。

這3枚牙齒走出了汾河邊上的荒灘,伴隨考古學家一同來到了北京的實驗室。緊張的測試研究很快有了結論:這三枚牙齒是中國人的牙齒。研究在進一步深入,結論在進一步明確,各種特點表明生活在汾河岸邊的丁村人距今10萬年左右。也就是說:丁村人介於北京猿人山頂洞人之間,正好彌補了這23萬年到1.3萬年間的中國古人類斷代牎考古實證向世界宣告:中華大地,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一脈相承,代代傳續,直至今日。

物種特點

丁村人頭蓋骨

丁村人化石都發現於汾河東岸的54100地點的砂礫層中﹐這層砂礫位於有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內。3枚人類牙齒屬於約12﹑13歲的小孩。右上內側門齒齒冠舌側中部低陷﹐兩側增厚並向內卷﹐使舌側呈鏟狀﹐特稱鏟形門齒。舌側接近齒根的部分有明顯的舌側隆突﹐由此延向切緣有兩條指狀突。右上外側門齒也呈鏟形﹐並有不明顯分離的舌側隆突。鏟形門齒是黃種人和中國其他人類化石都具有的特徵﹐與白種人顯然不同。舌狀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則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齒根缺乏縱行淺溝﹐且較細小是與現代人相近的性質。右下第二臼齒﹐可能與兩個門齒屬於同一個體。齒尖分布為十字型。其相對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猿人複雜。齒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計也較細弱。

丁村人的牙齒呈鏟狀,其舌側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但齒冠和齒根細小及咬合面紋理較不複雜又顯然比北京猿人的牙齒進步。新發現的小孩頂骨骨壁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頂骨薄。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細,在技術上比北京猿人有顯著的提高,應屬古人階段的人類。與其共生的動物化石有梅氏犀、普氏野馬、野驢、納瑪象、葛氏斑鹿、方式鼢鼠、轉角羚羊、熊及鯉科魚類咽喉齒等。距今約5-10萬年。

石器特點

丁村人石器
在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岩製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稜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製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在此遺址中還發現石器二千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狀器、厚三棱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等。丁村人製作石器的技術比北京人進步。其中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獵工具。厚三棱尖狀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三棱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特色鮮明,個體均厚重,代表了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另一個傳統“河套-丁村系”。

丁村文化

丁村人環境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丁村文化”的概念也形成了。這裡出土的器物越來越多,構成了一套先祖親手打制 成的舊石器,其中有生產類的,也有生活類的。這些器物進一步拓寬了考古學家的視野,被冠之“丁村文化”的這些器物分為三段,即早段、中段和晚段。這三段文化範圍涵蓋的年代,比那三枚牙齒又寬闊了好多。丁村文化早段,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初期,但稍微靠後一些,主要石器有三棱大尖狀器、斧狀器、寬型斧狀器和石球等,距今約20多萬年;丁村文化中段,屬於舊石器中期,主要器物和早段完全一致,只是精細了一些,距今為10萬年左右。而丁村文化晚期,既有先前的石器,又有了以燧石為原料的細石器,如錐形石棱、琢背小等,這說明這一時期還有新的文化融合了進來,經測定距今約2.6萬年。丁村文化擴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時間,我們稍加留意就會明白,丁村人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將這漫長的時間填充的滴水不漏。

石器發布

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岩製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稜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製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

丁村遺址

丁村人群居
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5公里處,西傍汾河水,東依東陘山,1952年秋在開發丁村砂源中,接二連三地發現各種動
物骨骼、牙齒、腿骨的碎片化石,以及黑色有稜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塊。1953年在砂中發現化石和石器及以後屢次新掘出土文物的研究結果表明,丁村人生活時代屬更新世晚期,距今10萬年左右。其時林木茂盛,氣候溫和,汾河河床高於現在。兩回事岸松杉蔽日,岸邊蒿草野菊叢生,並有鹿、大象、犀牛、野馬、野驢出沒河邊。汾河中河蚌和鮎魚、青魚鯉魚等水生動物甚多。丁村人即在這樣的環境中獰獵野獸、採集野味野果,生息繁衍。丁村遺址應是解放後國家發現的第一處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將成為今後研究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提供極寶貴的資料。1957年科學界把丁村發現的人牙化石命名為“丁村人”,出土文化稱為“丁村文化”。

影響

丁村人石具

丁村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總計有28種。食肉目有狼、;奇蹄目有野驢、野馬和披毛犀;偶蹄目的有野豬、赤鹿、羚羊和水牛;還有現在北方少見的長鼻目動物大象。這些動物的化石,拓寬了考古學家的思維世界,使他們由此遙想當年,明白了丁村人生存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丁村人研究的完整體系和豐富成果。

丁村人走出了土層,走出了丁村,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各種圖書。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中國原始人類生活環境》中寫道:“當丁村人在汾河岸上居住的時候,汾河不像現在那樣,河水急而混濁。當時汾河水勢應當很大很深,還可能比較清些,流得也緩慢一些……。丁村人在群居生活中,對這些動物(指犀、象、斑鹿、野馬、原始牛)的侵害,已經不害怕了,但是脫離了群體而單獨生活,仍然還是不可能生活下去”。另一位考古學家賈蘭坡在《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一書也寫道:“當丁村人在那裡居住的時候,河身不但比現在寬得多,河水也比現在大且深”。丁村和丁村文化成為永遠無法消失的歷史,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許你走進丁村,會發現村落的靜寂與其聲望有些不相符;也許你走進丁村,會發現河灘的荒敗與其價值有些不相符。但是,其價值、其聲望卻是永恆的。

遠古人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