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鱘

黑鱘

形態特徵和分布。黑鱘身體延長,側扁。體長一般為20-30cm,體重100-300g。吻較尖,下頜長於上頜,兩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齒帶,上頜外側有一條黑紋,頭部背棱較低,其後端具尖刺。眼大高位。眼間隔約等於眼經、眼眶骨下緣有了個純棘。背鰭爾中間有缺刻,具13鰭棘,12軟條。尾鰭圓形。身披細圓鱗。背部及兩側灰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紋。胸腹部灰白色。背鰭黑黃色,其餘各鰭灰黑色。 黑鱘布於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國黃渤海及東海皆有,北方沿海也終年有見。朝鮮、日本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等也有分布。 黑鱘屬於溫水性近海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淺海岩礁間或海藻叢中,不喜光。2齡以前多棲息於20m以內水深的岩礁海域,高齡魚伴隨其生長向深海移動,在接近產仔期時又游回20-30m水深的近岸。該種類不做遠距離洄游。但春秋季隨水溫變化,可結成水群、做短距離洄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黑鱘屬於溫水性近海底層 類,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國黃渤海及東海皆有,北方沿海也終年有見。朝鮮、日本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等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和分布

黑鱘身體延長,側扁。體長一般為20厘米~30厘米,體重100克~300克。吻較尖,下頜長於上頜,兩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齒帶,上頜外側有一條黑紋,頭部背棱較低,其後端具尖刺。眼大高位。眼間隔約等於眼經、眼眶骨下緣有了個純棘。背鰭中間有缺kkkk,具13鰭棘,12軟條。尾鰭圓形。身披細圓鱗。背部及兩側灰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紋。胸腹部灰白色。背鰭黑黃色,其餘各鰭灰黑色。

生活習性

黑鱘較耐低溫,其適溫範圍為8℃~25℃,以14℃~22℃生長較快。當水溫5℃~6℃則停止攝食。致死低溫為1℃。  黑鱘喜棲息於淺海岩礁間或海藻叢中,不喜光。2齡以前多棲息於20米以內水深的岩礁海域,高齡魚伴隨其生長向深海移動,在接近產bbbb期時又游回20 米~30米水深的近岸。黑鱘不做遠距離洄游。但春秋季隨水溫變化,可結群做短距離洄游。屬肉食性魚類,雜魚、雜蝦、貝類、頭足類等均可攝食。在黃渤海的黑鱘主要攝食鰻魚、黃鯽、方氏雲,玉筋魚、擬沙丁魚、石斑魚等小型魚類和脊尾褐蝦、鷹爪蝦及頭足類等。黑鱘十分貪食,胃飽滿度很高,攝食量頗大,低齡魚的日攝食量可達體重的7.5%,飽食量達11%左右。

生長

黑鱘生長較快,從山東近海網箱養殖試驗來看,7月30日放入的體長7厘米~18厘米,體重40克~150克的魚種,至11月15日測量,平均體重長為25.5厘米,平均體重為485克。繼續在當地海區越冬,翌年可繼續生長。黑鱘5齡以前生長快,5齡以後下降,8齡以後明顯下降。1厘米~2厘米苗種養殖第二年可達250克,第三年達600克~800克。而養殖黑鱘苗種第二年達400克,第三年達900克~1000克。

繁殖習性

黑鱘為卵胎生魚類。雄魚2齡~3齡,雌魚3齡~4齡性成熟,繁殖群體由3齡~14齡組成,其中又以3齡~4齡雄魚,5齡~7齡雌魚占優勢。雌雄親魚在11月前後交尾,此後卵在雌魚體內受精發育成子魚,再行產出。產子初期水溫11℃左右,盛期水溫 13℃~16℃,山東近岸黑鱘的產仔期在4月~5月,盛期在5月上中旬。  產子通常在近岸、內灣口外的礁石海區潮流暢通、水質清新處。子魚自母體產出即可自由游泳。初產子魚全長6.2毫米~7.2毫米。產出的子魚已具備主動攝食能力。稚魚全10.25毫米~15.00毫米,鰭膜全部消失,開始出現硬鰭條,外部形態完全近似成魚。稚魚活動能力很強,捕食主動並有互相殘食現象。7月~8月份在沿海可捕到體長30毫米~50毫米的幼魚。

經濟效益

1、經濟性狀黑鱘、其肉質鮮嫩、潔白,脂肪少,軟硬適口,尤其清蒸和做湯,為眾人青睞。因生長快,適應性強,為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的為種類。  2、養殖現狀目前黑鱘養殖主要是網箱養殖,因其在北方海區能自然越冬,因而減少了越冬環節,節約了部分成本,受到廣大養殖戶的歡迎,近年養殖規模由試養發展到幾十萬尾,其價格在天津及北京市場為40元~50元/千克。  3、經濟效益分析根據目前山東沿海的養殖情況,網箱投入約為1000元/只,苗種為2元/尾,養殖周期為3年,餌料係數為8,則:  ①網箱投入:1000元/只×10隻=10000元(每組10隻,一人看管)  ②苗種投入:2元/尾×500尾/網箱×10隻=10000元  ③餌料費用:500尾/網×10網×70%×1千克×8×0.5=14000元  ④人員工資:10000元/年×3年=30000元  ⑤產值:500×70%×1千克×10×40元/千克=14萬元  ⑥效益:14萬元―1萬元―1萬元―1.4萬元―3萬元=7.6萬元  由此可見其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主要存在問題是生產周期較長,要3年才能見效益,資金周轉周期稍長。

育苗技術

親魚

人工苗種養成和天然苗種捕獲後養成的魚都可作為育苗用親魚。也可采捕即將產子的野生魚直接放入產子水池,不投餌短期暫不產子,但這種情況有時產子成活率較低。  6天~7天子魚全長6.6毫米以上,增投鹵蟲初孵幼體0.5個~1個/毫升,第10天~12天,全長達7.5毫米左右,以鹵蟲幼體為主,保持1.5個~2個/毫升,第25天~26天,全長達17毫米以上開始用切碎的糠蝦魚糜配合餌料等為主。  投餵過程中,要保持池水中一定的活餌殘量,並通過吸污控制池底過剩的配合餌料。前期培育時,生產50萬尾24毫米左右的苗種,生物餌料的需要量約為輪蟲300億個、鹵蟲無節幼體51億個、養殖鹵蟲17億個。  輪蟲、鹵蟲無節幼體和養成鹵蟲在投餵前要進行營養強化(參照真鯛育苗)。  日本在黑鱘前期飼育時,單位水體(立方米)出苗量達5700尾~10420尾,成活率達53%。實踐證明,影響黑鱘育苗前期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初產子魚的質量。選用低齡親魚,所產子魚活力強,成活率高。

後期培育

稚魚全長75毫米~30毫米時結束前期飼育。若繼續高密度飼育,此後發生的互殘將造成大量死亡。出池方法:用配合飼料將稚魚誘集到一處,用虹吸管吸出,剩餘的可降低水位,用水撈網撈乾淨。將這些稚魚移入二次培養池或移到海上網箱進行2次培養。養成5厘米~12厘米的大規格魚種。培育池和海上網箱可參考真鯛育苗。  後期培育的放養密度是:全長30毫米,5000尾/立方米;全長40毫米,2500尾/立方米;全長50毫米,1000 尾/立方米。超過以上密度,會因個體間攝食不均衡而產生顯著的生長差異,造成互殘並易誘發疾病。餌料主要是添加複合維生素的魚蝦肉糜和配合餌料,有兩者並用的,也有單獨使用其中一種的。配合飼料要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魚體大小,逐漸增大飼料的粒徑,以適口為原則。投餌量視攝食情況而定,大約為魚體重的 2.5%~3.0%。陸地水池飼育可每天投餵4次,海上網箱飼育可每天投餵2次~3次。後期飼育中,要反覆進行分選,避免產生個體大小差異,調整放養量保持適宜的密度和換水量,成活率可高達90%以上。

土池育苗

利用我國沿海池塘眾多的有利條件,結合黑鱘的生物特性,開展土池育苗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快的捷徑。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對黑鱘的土池育苗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體操作可參照土池育苗。

養成技術

黑鱘生長快,耐溫範圍廣,適應性強,魚病少,餌料轉換率高,養殖技術簡單,且商品魚價格高,是海上網箱和土池養殖的優良品種。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以發展土池養殖為主。可選擇小型土池用作後期飼育池或中間培育池,育出的大規格魚種經室內越冬後再放養到大中型土池中,當年可養成體重400克~500克的商品魚。因黑鱘耐低溫的能力強(最低可耐受0.5℃)且生長適溫偏低,故尤其適合於我國北方沿海養殖。  日本黑鱘的養成主要使用海上網箱(同於其他海水魚養殖網箱),放養全長10厘米左右的苗種,養殖魚的生長比天然魚快得多,一般翌年6月份可達全長20厘米,體重160克,秋季可達400克~500克的商品魚規格。  養成期間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放養密度。一般在海上網箱養殖時,體重25克為150尾~300尾/立方米,100克時為45尾~50尾/立方米,200克時為23尾~25尾/立方米,400克時為14尾~16尾/立方米,1000克時6尾~7尾/立方米。  2.餌料投餵。餌料主要是小雜魚、蝦、扇貝邊等低值魚類、蝦類和下腳料。因黑鱘的適溫範圍在8℃~25℃,最適生長溫度為14℃~22℃,所以從 6℃~7℃開始少量投餌,在14℃~22℃時,每天投餌2次,日投餌量控制在體重的4%~8%,越冬期,逐漸減少並停止投餌。  3.水質調整及分選換網。土池養殖時,管理可參照黑鯛,盡力保持良好水質。  網箱養殖時,根據污附情況及魚的生長及時更換新網衣,結合換網進行必要的大小分選,這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  4.疾病防治  黑鱘養殖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所發現疾病同於真鯛、黑鯛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防治方法也同於真鯛與黑鯛,關鍵是嚴格按規程控制放養密度,儘量投餵鮮活餌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