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學

黎族主要聚居在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縣,人口80多萬(1982)。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但一般仍通用漢文。

黎族文學

正文

黎族主要聚居在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縣,人口80多萬(1982)。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但一般仍通用漢文。
黎族文學基本上是口頭文學,有神話、敘事詩、傳說、故事、寓言童話、歌謠等。其中神話、歌謠尤為出色。其神話極富於質樸的幻想色彩。有反映圖騰崇拜的《黎母山傳說》、《約加西拉》等,有反映開天闢地造人創世的《大力神》、 《螃蟹精》、 《葫蘆瓜》等。《黥面紋身的來源》則把人類起源與黎族婦女黥面紋身的風習結合起來。
敘事詩迄今發現近10部,幾乎全是講述黎族原始社會生活的。如《巴定》、《吞桃漢》等。其中《阿丟和阿藤》全部演唱需20多小時,它講述黎族各支系的來龍去脈,是一部形象的黎族歷史。
傳說常以地方風物為依據,敷演愛情故事,如《甘工鳥》、《鹿回頭》等。
民間故事有寫人神戀愛的《爾蔚》、《仙人湖》等,有反映合畝制末期婚姻狀況的《盎哇鳥》,有塑造黎族青年英雄的《勇敢的打拖》等。此外,揚善貶惡的故事也不少,如《椰子殼》、《五指山大仙》等。
歌謠形式有兩種:用海南方言唱的五、七言體和用黎語唱的五音節體,有獨特的押韻方式和固定的曲調,如押尾頭韻兼以腰韻。歌謠按內容可分為生活歌、勞動歌、情歌、哀歌以及形形色色的儀式歌。此外,搖籃曲異常發達,有“慰兒歌”、“教兒歌”、“催眠歌”、“搖兒曲”等多種。
五指山區是革命老區,產生過許多革命民歌。《毛主席來過五指山》等,表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黎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感情。以漢文創作的黎族書面文學正在興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