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直到今天,招遠掌握這一技藝的金匠,其傳承譜系有的還可上溯七代。 石渣隨著清水流走,留下的就是含金礦粒,俗稱“金泥”。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不僅與招遠的黃金開採歷史不可分割,在中國的黃金生產歷史上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山東省招遠市位於膠東半島腹地,以豐富的黃金資源和悠久的開採歷史聞名中外。境內分布著2000多條可供開採的黃金礦脈,其中玲瓏金礦田素有“亞洲金礦之冠”的盛名。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據招遠境內古坑洞發現的灼燒殘跡及木炭、鐵鑿、錘、泥碗、黑陶碗等先人採金遺物考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招遠人就採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煉黃金。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記載最早見於宋史,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2記載:“兩州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只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這一使用鐵錘、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堝)等當時先進工具,通過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煉采冶黃金的傳統技藝,被後來黃金史學家稱為“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法”,實際上就是通過重力選礦再經高溫熔煉提取黃金的冶煉方法。
自宋朝景德四年,大臣潘美來招遠採用此法,督辦了中國第一個官辦金礦——玲瓏金礦以來,該技藝開始寫入《宋史》。歷經多個朝代的傳承一直興盛不衰,其原理直到今天仍繼續套用。直到今天,招遠掌握這一技藝的金匠,其傳承譜系有的還可上溯七代。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由破碎、磨礦、拉流和熔煉四道工序組成。破碎:俗稱破砂,要把礦石破碎至與花生米大小相同。
磨礦:破碎的礦石要用清水攪拌均勻後進行碾磨。礦砂磨的越細越好,因為這決定以後選礦率的高低。推磨時,人們為了忘記辛勞,達到步調一致,經常邊推邊唱。樸素的歌聲不僅充滿了採金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傳承了當地的民間文化。
選礦:俗稱“拉流”。主要是通過重力原理,將這種被稱作金泥的精礦選出來,這個工序技術含量相對較高,也較為複雜,是整個工藝過程的關鍵環節。
拉流時將磨細的礦粉放置槽板的上方,並均勻攤開,劃上水溝。待溜槽板上方缸內的水流入後,要用笤箸均勻的左右輕劃或輕拍,以控制水流。這是拉流的關鍵,因為水流大,容易將含金顆粒沖走;水流少,又不能沖走石渣,達不到選礦的要求。石渣隨著清水流走,留下的就是含金礦粒,俗稱“金泥”。拉流結束後,將金泥用泥碗盛裝,然後用火烘乾,再用不能粘住含金顆粒的兔子腿,將金泥清理到紙上,包成紙包存放待煉。
冶煉:俗稱“化火”。化火時,將包有金泥的紙包,放入經確定沒有裂紋的坩堝內進行熔煉。金泥融化後,雜質形成的泡沫不斷蒸發或被用生鐵鉗提取,然後不斷加入芒硝和硼砂提純黃金。
當熔煉的金水被提純到一定程度時就倒入金模,黃金冶煉就到此完成了。這整個工藝全憑金匠的經驗和感覺來掌握。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不僅與招遠的黃金開採歷史不可分割,在中國的黃金生產歷史上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也正是這一歷代相傳的手工技藝,為現代黃金采冶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黃金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