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除老莊學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黃老之學產生於中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基本信息

介紹

倡導無為 倡導無為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 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 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出現了學下私人的現象,從而形成了諸子百家,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即是其中之一。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範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可以說不管道家內部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們都是圍繞“道”這一核心範疇來展開的,而且合於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么“道”到底是指什麼呢?從文字學的意義上來說,道即是我們所說的道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

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面的意義:(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無為。(三)道無形而實存。(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著很大的思想差異的。道家是一個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但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之所以總名之道家,顯然在他們之間體現出了某些基本的特徵,即是說,他們始終沒有離開之所以稱之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關於道家的基本特徵,古代的學者多所概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之《論六家要指》說:“道家無為,又日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漢書-藝文志》則說道家:“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總起來說,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一)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二)以道作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三)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系。(四)以幽深微妙的言語,以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與其他各家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冷靜、更清醒,也更為深刻。(五)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絕禮去仁、追求返璞歸真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凸現其各自的個性差異,但只要是道家中的一員,他就不能不具備以上的一些基本特徵。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而大成於 莊子,我們習慣上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代名詞,然就先秦道家來說,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說,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成了與儒、墨、陰陽、法諸大家相抗衡的顯學,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發展的過程形成的,老子無疑是該流派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集中在《老子》一書中。據司馬遷所說,老子離開宮廷,到了一處關口,守關的長官非常仰慕他,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我請求您能把您的思想學問寫下來,以免它失傳。於是老子寫了上下兩篇,約五千餘字,稱為《道德經》。通行的就是這個本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與通行本相反,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老子而後,道家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人物眾多,流派紛呈。具體來說,到莊子成為道家發展的另一個高峰之間,有下列一些代表人物和流派:

1.楊朱,子華子學派,接近它囂、魏牟的思想。有關楊朱的生平著作,已無法詳知,一般認為是老子以後戰國初期時發揮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楊朱學派的創立者。楊朱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就很大。孟子曾對他的思想作過激烈的批評。孟子在世時,楊朱的思想可謂甚囂塵上,與墨學並為顯學。《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孟子曾說當時的人們發表言論,不是擁護楊朱、就是擁護墨子,可見其影響。由於沒有著述流傳下來,要了解楊朱的思想全貌就比較困難,諸如《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都記錄下了楊朱的某些言行。繼承楊朱思想的人中,有兩個人可以一提,一是子華子,《呂氏春秋》一書中的《貴生》篇曾引錄他的話,在《莊子》中也引錄過子華子的話。另一是詹何。先秦兩漢的著述中所引他的話,可見是從楊朱思想的發展而來。

2.宋鈃尹文學派。所謂宋尹學派是指以宋鈃、尹文兩人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關於宋、尹兩人的情況今天已不能確知其詳,也沒有著作流傳下來,他們略早於莊子,應與孟子同時。先秦時期的一些著述中曾記錄了他們的某些言論,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當時有比較大的影響,並且就其思想的核心來看,著重發揮了老子學派中知足反戰的思想,他們具有比較強烈的救世精神,與楊朱學派重自我的精神相反,是利他主義者。而他們的傳承情況則無法知道了。

3.彭蒙慎到田駢。《莊子·天下篇》把這三個人列為一派,並指出他們的共同之點,實際上他們的思想也是承老子的學說發展而成。關於彭蒙與田駢,流傳的資料很少,據說彭蒙是田駢的老師,但彭蒙的老師是誰,田駢又傳給哪一個人,我們已無法知道。《呂氏春秋·執一》中曾記錄田駢教齊王如何治國之事,很簡單,就是以不治為治,即君無為,而臣有為。這一理念的具體內涵是:臣屬能夠勇敢、智慧地進諫,能死義盡忠;同時君主也要能修身養性知人善任和善聽。值得注意的是慎到,他有《慎子》流布於世,並且從他的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成為法家思想的重要來源,說明先秦諸子是在相互的批判吸收中共同成長的。

4.列子。列子與老莊並稱,成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論,依然是承傳老學而來。《莊子》一書中多次提到列子,只有《呂氏春秋》中說“列子貴虛”一句說出了他的基本傾向。

老子而後,除了上述所提各派以外,還有文子關尹庚桑楚接子環淵等,書簡有缺,無法一一介紹,由此說老子學派的發展,到戰國初期,確實蔚為大觀,呈現繁榮景象。

發展老子思想成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的當為莊子及其學派。司馬遷說莊子“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即是說莊子是承老子的思想而來,但莊子及其學派又大大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道家中的一個高峰。莊子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生活於戰國中期,他及其後學所形成的莊學學派的思想集中在《莊子》一書中,現存《莊子》有三十三篇,分內、外、雜三類,為晉人郭象所編定。莊子學派與北方道家的三晉之地的文子學派和齊國的黃老學派遙相呼應,是南方道家的代表。

於莊子同時或早的道家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黃老之學。它成為在先秦道家中形成的不同於莊子學派的另一類的道家流派。《史記·樂毅列傳贊》中曾具體地列出了稷下黃老之學的傳承系譜。最能代表黃老之學的是所謂的黃老帛書,它們在1973年被發現於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所指的是在《老子》帛書乙本之前的《經法》、《十六經》、《稱》及《道原》四篇(註:即為早已失傳的《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黃帝四經》)。黃老之學到漢初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

歷史根據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

當莊子還在宋國的隱居處發表避世、游世、出世的高論時,東方的齊國、楚國,道家正發生著劃時代的變革;老子哲學中積極人世的思想基因,已成長發育成極具“攻擊力”的黃老學派,將在未來的中國歷史舞台上領數千年風騷。”①關於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還有爭論。說到黃老之學首推齊國的稷下學宮,時間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主要是由稷下先生們從老子學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齊國推行黃老,不久使齊國得到強盛。④人們將這些學者統稱“稷下先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共一萬一千多字。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書的研究》一文中認為,這4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里所說的《黃帝四經》(《考古學報》1975年第一期),這4篇古佚書與《老子》合在一起,應是黃老之學的主要經典之一。人們又把它叫做《黃老帛書》。據《史記·樂毅列傳》介紹漢初治黃老之學的有名學者蓋公的師承關係,一直上朔到戰國中期趙國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測,《黃老帛書》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又有人認為河上丈人是齊閔王后期稷下諸子各分散時,隱居在齊之高密一帶的稷下黃老學者。《黃老帛書》的發現,為研究黃老之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但學術界對它的研究,意見分歧較大,這裡不再詳細介紹。

除《黃老帛書》之外,黃老之學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呂氏春秋》等。有的學者提出,過去認為是偽書的《尹文子》、《鶡冠子》,其實不偽,也屬於黃老之學的著作。

稷下道家學派繼承了原始道家與老、莊的思想,主張不累於俗,不滯於物,見侮不辱,情慾寡淺。提出齊萬物以為道,順乎自然,不顧於慮,不謀於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並把黃帝與老子相併稱。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里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方技家與黃老術士,繼承發揚了道家養生思想,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基本觀點

哲學主張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根據這種學說,萬物都是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的,元氣或者精氣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而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

社會政治主張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養生之道

黃老道家主張治身治國,試圖將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它以自己的哲學觀點為依託,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代表作是《黃帝內經》。

興起原因

漢代黃老之學興起 漢代黃老之學興起
1.漢初,經濟殘破,百廢待興。

2.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3.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適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4.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要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鑑。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所以,“道大於無為”。所以,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這時政治社會側重於黃老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點在於從統治術的角度來利用黃老學說。這樣:文帝、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劉邦時就開始增減賦稅,規定田租十五而稅一。

因為劉邦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所以,劉邦立刻採取措施: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予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

儘管劉邦本人對學術一竅不通,但“約法省禁”舉措所蘊含的清靜簡約指導思想,可視為西漢前期的“黃老之治”的先聲。

到文帝、景帝時,黃老之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孝文即位,有司儀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據說文帝曾想建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十個中家人財產,於是作罷。“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圄,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漢景帝把文帝的兵役、徭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政治方面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漢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竇太后更崇尚黃老清靜之術,她經歷了文、景、武三朝,當了文帝23年的皇后,景帝16年的皇太后,武帝6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因為她的影響所施行的黃老“無為而治”的結果是:“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①說到了漢武帝時“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作”。②國家真的強大了,人民真的富裕了。

盛行時間

盛行的時間從漢高祖漢武帝即位約70年的時間。

地位

是漢初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上居於支配地位。

含義

黃老之學指道家學說中的兩派,即黃帝和老子,包括治身(養+生)和治國兩個方面。

主要思想

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西漢影響

作用

使漢初的社會迅速地恢復了元氣,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弊端

地方勢力的發展,嚴重地威脅了西漢的中央集權

地位衰落

漢初推行“黃老之學”的文教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經濟上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治上呈現安定局面,但是各家並存,思想混亂,無為而治不適應封建統治的需求。懷有遠大目標的漢武帝想把漢初的無為政治轉變為一種積極進取的政治,儒學強調“文事武備”,其積極進取的特點與漢武帝的願望相切合,儒學順應時代要求登上歷史舞台。董仲舒首先提出統一思想,獨尊儒術,漢武帝在“對賢良策”中賞識董仲舒,採納了他的三大建議,成為漢代三大文教政策。

後世影響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
黃老道家尊崇黃帝和老子,這當然不能說黃老道家的起源於 黃帝時期或商周時期,但說黃帝、伊尹、辛甲、呂尚、鬻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是黃老道家的重要源頭,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另外,有些學者注意到,商周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說周文化直接肇啟了儒家思想,那么殷商文化是黃老道家的重要源頭之一。

春秋末期,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寫成了《道德經》一書,標誌著道家學派從此誕生。而他的思想傳人,有的繼承了他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形成了老莊學派;有的繼承了他貴生重生的思想,形成了楊朱學派;有的繼承了他經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黃老學派。其中黃老學派契合了治國安邦的時代潮流,受到了諸侯們的青睞,逐漸成為了當時道家思想的主流。

就在《道德經》誕生前後,發生吳越爭霸的事件,本來弱小的越國,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十年生聚最後取得了全勝。在此基礎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黃老帛書》出現,成為了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此後,黃老道家分別以齊楚為中心,形成了南北兩個關係緊密相互影響的支系。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稷下黃老道家。它與齊國的稷下學宮有密切的關係。

田氏代齊後,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也為了籠絡人才、鞏固政權,便創立了稷下學宮,並四處延攬人才,不久就出現了諸子馳說、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稷下學宮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影響最大的當屬稷下黃老道家,可以說是“黃老獨盛,壓倒百家”。其代表人物是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係密切的鴻篇巨製——《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誕生在楚地的《鶡冠子》,也是黃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呂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風貌。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不久又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余脈還在。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當時的丞相曹參在稷下黃老學派的策源地——齊國學到了黃老思想的治國精髓,並將其變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這樣雄厚的現實背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總結,首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另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門客編撰了《淮南子》,成為了黃老道家巔峰性的著作。司馬遷受其父的影響,其著作《史記》處處流露出黃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為道家治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成了以後中國古代學術絕無僅有的現象。

不過,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諸侯和軍功階層三權分立、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基礎上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功階層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權力膨脹起來的皇帝,再也無法容忍黃老道家“清靜自然”的約束,於是,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這樣的局面此後延續了將近兩千年。在這兩千年里,黃老道家的大多數著作逐漸佚失,黃老道家曾經的輝煌逐漸被人遺忘,因為大量古代簡牘的出土,才使人們逐漸了解了戰國秦漢時期黃老道家的盛況。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因為統治者的無為而治僅限於經濟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這樣的明君,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學派關係

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黃老道家對儒墨名法百家採取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態度,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對其他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事實也說明,凡是採用黃老道家治國的時期,大多是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期。

1、和道家的關係

黃老道家是道家的兩大分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晉玄學崛起後,它的地位才被老莊派取代。而且它與老莊派關係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經》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結果,即使是老莊派的代表作——《莊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黃老思想的烙印,

2、和法家的關係

如果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係,對黃老思想有繼承和發展。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滅亡之後,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原因。

3、和儒家的關係

黃老道家對儒家等級思想和仁義禮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時,黃老道家的大一統思想、刑德並用的思想,對儒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里,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4、和雜家的關係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1、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身世還沒有確定的說法,大約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楚國人,代表作是《道德經》。

2、文子: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3、田駢:戰國時思想家。又稱陳駢,齊國宗室。曾在稷下講學,因能言善辯,人稱“天口駢”。主張“貴齊”、“順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經佚失。

4、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早年學黃老之術,曾在齊國的稷下講學,負有盛名,後離齊至韓。主張“因循”、“尚法”和“重勢”。《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現存殘本僅7篇。他的名言是:“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者。”

5、宋鈃(約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國人,主張“崇儉”、“非斗”、“別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僅存輯本。

6、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認為“道”即是“氣”,明確提出了精氣說。並對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進行了論證。其他主張與宋鈃類似。現存《尹文子》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

7、環淵:戰國時思想家。楚國人。學黃老道德之術(一說環淵即關尹,與老聃同時)。曾講學稷下,著有《蜎子》十三篇,早佚。

8、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中國戰國時代衛國商人,後通過政治投機任秦相,成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並召集門客編撰《呂氏春秋》。

9、曹參(?一公元前190年):江蘇沛縣人,秦朝時曾擔任沛縣獄吏。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劉邦稱帝後,曹參被封為平陽侯。他在擔任齊相的時候,從膠西蓋公處接觸到黃老道家思想,並套用於實際當中,使齊國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漢丞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漢丞相,並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成就了“蕭規曹隨”的歷史佳話。

10、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邦之孫,當時被封為淮南王。是豆腐的發明者之一。漢武帝時因謀反之事自殺。曾招賓客共同撰寫《淮南子》。

11、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孺。孝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後為謁者,並先後任滎陽令,東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為官清正,經常直諫犯顏。

代表作

代表作 代表作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

2、《黃老帛書》:1973年末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現的四篇古佚書,分別是《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原來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和《道德經》一起並稱為黃老道家的兩大經典。

3、《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又名《呂覽》。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但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為現實社會服務。《呂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漢初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5、《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建立在我國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觀上。

歷史影響

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起了特殊的作用:

首先,它為兩漢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劉漢王朝建立之後,在立法設刑方面,明確地以改變秦代暴政、要求寬簡刑罰、除削煩苛的思想為指導。

其次,它為由秦王朝的法家法律思想的統治轉變為西漢中期及以後儒家法律思想的統治,發揮了過渡性的橋樑作用,為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確立創造了前提。

因而深入探索和發掘黃老學派,特別是漢初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對於中國封建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