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松

黃士松(1920-2017年11月11日),男,生於浙江省金華市。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和氣象教育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南京大學教授、氣象系原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氣象學專業,1943年到民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1945年公費去美國學習,1947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學位,1949年獲得博士學位。他應祖國召喚,於1951年初回國,此後一直在南京大學氣象系任教。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和高等氣象教育事業六十餘載,為我國氣象事業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桃李滿天下;在副熱帶高壓、大氣環流、東亞季風、暴雨颱風災害性天氣氣候等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譽海內外。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士松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和氣象教育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氣象學專業,1943年到民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1945年公費去美國學習,1947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學位,1949年獲得博士學位。他應祖國召喚,於1951年初回國,此後一直在南京大學氣象系任教。
黃士松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和高等氣象教育事業六十餘載,為我國氣象事業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桃李滿天下;在副熱帶高壓、大氣環流、東亞季風、暴雨颱風災害性天氣氣候等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譽海內外。他曾先後擔任南京大學氣象系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學評審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科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成員等職務;先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尤其是對副熱帶高壓開拓性、系統性的研究成果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黃士松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11月11日8時1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8歲。

氣象人生

著名氣象學家、氣象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氣象系原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黃士松作為我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為我國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求學:“再高明的航空師也離不開氣象預報”

1920年,黃士松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度過了最初的求學生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為了避免日機轟炸,遷到鄉下上課。在此期間,黃士松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也正因為這段因緣,他在高中畢業後考進了位於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
在第二學期,黃士松遇到變故,在畫圖作業時被筆尖刺破了手指,小傷口遲遲不好,最後引起感染。校醫剖開排膿,裡面全爛掉了,連骨頭都爛掉一段。黃士松情緒低落,心中暗想:這樣的手連機械操作都不方便,還怎么能給國家造飛機呢?正當這時,有個讀地理系的同鄉蔣幼齋,勸黃士松轉到地理系學氣象。這使黃士松想起自己小時候放風箏,因為風太大把風箏吹走了。黃士松想:“放風箏還要看天氣情況,飛機必須在空中飛行,再高明的航空師也離不開氣象預報。”憑著對氣象這種樸素的認識,他決定轉到地理系的氣象專業,從此一生和氣象結緣。從中央大學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氣象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象系,再到回國到南京大學任教,黃士松躬耕氣象事業長達60年。

科研:新中國氣象事業奠基人之一

在為氣象事業辛勤工作的一生中,黃士松以其寬闊的科研視野,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之一。
20世紀20到30年代,挪威學派提出了著名的極鋒學說,氣團和鋒面研究成為當時世界氣象研究熱點。黃士松的恩師涂長望,希望他通過分析氣團的屬性來確定季風的發生髮展。師生二人討論如何追尋氣團水平運動的蹤跡,最後決定用濕球位溫來代表氣團屬性。師生一起反覆討論選擇了全國36個氣象測候所作為代表站。當時,需要用幹球溫度與相對濕度先求得絕對溫度,用相對濕度與絕對濕度查算表倒求出濕球溫度,最後再用絕熱變化圖表求得濕球位溫。黃士松花費7個月時間,手工計算3780個數據,每個數據都要花費很多精力,他卻樂在其中。隨著一張張等溫濕球位溫線圖的畫出,黃士松寫出《中國夏季風之進退》,指出夏季風不只是西南風和東南風,輸送的是熱帶海洋氣團和赤道海洋氣團。冬季風則是極地大陸氣團活動造成的。這一結論對正確認識我國氣候有著很大幫助。
他在副熱帶高壓變動規律、大氣環流形成機理、暴雨颱風災害性天氣過程以及東亞夏季風體系結構等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譽海內外。他提出的許多新理論或觀點,具有重大學術與實踐指導意義,為豐富天氣、氣候動力學內容及提高我國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系統研究中,他首次在國際上指出了副熱帶高壓的細微結構特徵與影響因子及其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指出副高位置年變化緩慢,並具有跳躍過程。他用理論模式首次求得決定副高東西向移動的一些因子。
在大氣環流形成機理研究中,他首次指出赤道和極地之間的熱力梯度在大氣環流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指出極地海冰異常對短期氣候影響與熱帶海溫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暴雨、颱風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研究中,他揭示了江淮氣鏇發生髮展過程、環流背景及中尺度結構,指出了華南前汛期暴雨的特徵和形成過程,揭示了颱風移動發展規律及其影響因子。在東亞季風研究中,提出了東亞夏季風新的體系結構。

教育:桃李滿天下

黃士松從事高等教育事業半個世紀,為我國氣象事業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改革開放後培養的博士、碩士遍及海內外,桃李滿天下。回國後,他一直在南京大學任教,對南京大學氣象系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講授過《天氣學》《動力氣象學》《中長期天氣預報》《大氣環流》等課程,並撰寫《天氣學》講義和我國第一部《大氣環流》講義。
他不但重視書本教學,而且特別重視天氣預報實踐,親自領導和建立了南京大學天氣預報台,和教師及預報台工作人員共同制定學生天氣實習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並指導學生進行當天天氣分析和預報。此外,他還帶領學生到校外氣象台站進行實習。這些實踐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預報水平。
他對本科生專業課的講授,深入淺出,注重理論和實際結合;對研究生學位課的講授,除了對理論較深章節進行精闢、透徹的論述外,主要是安排學生閱讀大量學科前沿相關文獻,並進行討論,努力培養學生的鑽研精神與創新意識。他對研究生的培養,採取“拓寬理論基礎、注重實踐能力、抓住學科前沿”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受益終生,加強了獨立科研能力,並能擔當重任。
由於他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卓著成績,南京大學氣象系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副熱帶災害性天氣研究中心,國家教委也於1981年批准氣象系天氣動力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在他的領導下,形成了一支能力強、作風好的科研梯隊。
在擔任氣象系系主任期間,他十分注意提高教師的素質,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學術梯隊。他根據中青年教師的特點安排教學和科研任務,並儘可能設法爭取多選派人員出國學習,以吸收國外先進知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許多出國進修的教師都陸續回國,在各自的崗位上起骨幹帶頭作用,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嶄露頭角,成為國內學術界的新秀。
他不但注意在中青年教師中培養業務骨幹,而且還起用他們擔任行政幹部。由於他在高等教育事業上的突出成績,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貢獻”證書與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