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杏花村

麻城杏花村

據考證,該村即杜牧的《清明》中所寫的杏花村。杏花村是南朝以來的古城,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村子介紹

城杏花村位於麻城市岐亭鎮旁的杏花村,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歷史淵源

村,風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隨著歷代文人的吟詠,早已聞名遐邇。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於此的友人陳季常。從此,他三次來杏花村飲灑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於村廟。
杏花村處在106國道和京廣—京九漢麻聯絡線旁,民風淳樸,好客多禮,村民住房仍保持著古代建築的風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枚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誌》載,這裡於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云:“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云:“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於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古鎮歧亭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誌》載,這裡於宋文帝元熹中置亦亭縣,梁畦歧亭縣作(為十分蠻縣之一),“古亦亭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陽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坡、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陳季常隱居處。”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為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過這裡呢?有詩有證。請看《題木蘭廟》:“彎弓片戰作男兒,夢裡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這是杜牧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當時屬齊安郡,今為武漢黃陂縣)為木蘭廟所題的詩。杜牧從黃州到木蘭山,必定此過杏花會。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憂解乏,正是這裡,宋代蘇軾謫遷黃州,也曾路過這裡,與隱居在杏花村的舊友陳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這裡流傳的民諺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據《麻城縣誌前編》(卷之三)載,這裡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又名“黃酒”)“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淨余滓,入瓷瓮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這種醇酒方法流傳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據《復齋漫錄》記載,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後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詞人謝無逸也路過里,並於杏花村驛避上題《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這與“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