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十年生死兩茫茫”,詞一開始即點出夫妻死別的時間——十年。蘇軾的妻子王弗死於治平二年,距詩人寫此詞時正好十年。十年時間,不論長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橫亘在生與死之間這一點說,就是永無休止的了。誰都明白,生者與死者是永遠不能會面的。這裡“生死”兩字,道出兩個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後的“兩茫茫”不僅有了“全無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無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

詩詞正文

《江城子》《江城子》
江城子
【宋】蘇軾
十年生死 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 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
明月夜,短松岡。

詩詞韻律

《江城子》《江城子》
詞牌子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 △ △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

由來背景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 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 。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 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 ,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淒楚哀惋 ,於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詩文賞析

《江城子》《江城子》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 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 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 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里,雙方生死隔 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 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 是“塵滿面,鬢如霜”。想像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 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 淒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 。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 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淒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湧上心頭 ,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 山岡 ,幽幽的 松林,相象著那裡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 人,以想像妻子在那淒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 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蘇軾十九歲 與同郡王弗結婚,嗣後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和,甘苦與共。十年後王弗亡故,歸葬於家鄉的祖瑩。這 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後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 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

《江城子》《江城子》
“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 不嘗一日去懷。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一日不思量,也 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 型。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後者是進入中年後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 的夫妻 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 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此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 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櫻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縭未久 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 顯然。

蘇軾由於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 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後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於無意識 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末了三句構想亡妻長眠於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 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非常欣賞蘇軾的這首詞。想像著蘇軾夜半拭淚醒來,仍恍如不知其妻王弗是真的香魂歸來或者只是 一個夢?真的只是一個夢嗎?那般地對鏡理紅裝,那般的淺笑盈盈,竟只是十年前的片段?那般的那般 又是何時深植於這物逝飛快的十年記憶的呢?於是蘇軾微嘆了口氣,滿復愁思只換作輕輕地道出:十年 生死兩茫茫……愛情死亡是永恆的主題,尤其是有著死亡段落的愛情。

《江城子》《江城子》
老Rose握著“海洋之心”站在曾經吞噬Jack的霧 海上,回想當年劃破冰海之夜的字字句句,想說的,只有“十年生死兩茫茫”;38歲的渡邊在飛機上偶 爾聽到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 ,想起曾在直子腦後的髮夾,念叨的,也只有“十年生死兩茫茫”;陸游如果路過唐琬的墳墓 ,“錯,錯,錯”已毫無意義,不如插上一支白菊,嘆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等到痞子蔡有家有 室之後,每次喝到咖啡,想起那個一身brown的舞者,腦中浮現的也應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至尊寶 會一直記得那個一身嫁衣含恨而逝的紫霞,會忍著心頭劇痛而說:“一直有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 ,雖然是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曾經相濡以沫的愛人永隔陰陽已經多少個黃昏,思之不得見之,念 之不得語之,只留得記憶中殘存的歡景愉時,當作泡過千次的茶,反覆溫習著熟悉的味道,憑弔十年前 的紅袖添香;“十年生死兩茫茫”,“茫茫”的何止“生死”,十年了,一切皆“茫茫”,皆“今非昔 比”了。也只有這份感情沒有“茫茫”而去了,即使死者已逝,但生者永記,在每個月明相思之夜,不 思量間,自會神回小軒窗,自會腸斷短松崗,思念、無奈、悲切、感慨,一句“茫茫”,訴盡心事!至 尊寶帶上緊箍咒前曾經問過觀音姐姐,為什麼恨一個人可以幾十年幾百年地去恨,其實愛一個人也可以 幾十年幾百年地去愛。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讓我在過往與現時的紛亂迷離中看到一滴可以保存千 年的眼淚,看到一朵香墳前不敗的白菊花。

江城子-秦觀

《江城子》《江城子》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 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 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詞作鑑賞
此為少游前期的暮春別恨之作。詞之上片由“西城楊柳弄春柔”的描寫,引起 對往事的回憶,抒發暮春傷別之情;下片由“韶華不為少年留”的感嘆,到“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的描 寫,進一步抒發愁情別恨。

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 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 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於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 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這裡暗示,這楊 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 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 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

過片“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所謂說“恨悠悠,幾時休 ?”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 ,“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 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 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此詞寫柳,妙“弄 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於無意中出之, 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後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 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共列唐宋八大家。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開豪放派先河,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今存。

【釋義】

老夫聊發少年狂①。左牽黃1,右擎蒼。錦帽貂裘②,千騎③卷④平岡。為報傾城⑤隨太守⑥,親射虎,看孫郎2⑦
酒酣⑧胸膽尚開張⑨。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⑩,西北望,射天狼。
1、“左牽黃”兩句:左手牽著黃狗,右臂舉著蒼鷹。
2、“親射虎”兩句: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本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3、“持節雲中”兩句:用漢文帝與馮唐故事。據《漢書·馮唐傳》記載:雲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使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後因報功時“虜差六級”多報了六顆首級,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馮唐竭力為魏尚辯白,認為文帝“賞太輕,罰太重”,頗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當日便令馮唐持節赦免魏尚,官復原職,並拜馮唐為車騎都尉。節:兵符,古代使節用以取信的憑證。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雲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境內,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蘇軾當時在政治上處境不甚得意,在這裡以守衛邊疆的魏尚自許,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4.天狼:天狼星《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比喻為對北宋邊境屢有侵犯的西夏等國。

①這句說我老頭子談笑間萌發了年輕時的狂妄。
②錦帽貂裘:錦蒙帽,貂鼠裘,古代貴族服飾。這裡指打獵武士們的裝束。
③言從騎之盛,亦暗示太守身份。太守是“封疆大吏”,略等於古之諸侯。古制:“諸侯千乘”。
④形容飛馬疾馳的樣子。
⑤傾城:傾動一城之意,整個城裡的人,寫“隨太守”的觀眾之多。
⑥作者自己,時蘇軾任密州太守。
⑦這句說:效仿當年孫權的榜樣,親自射虎。這裡蘇軾是以孫權自比。
⑧酒喝的很暢快。
⑨胸懷開擴,膽氣豪壯。
⑩會:將要;挽:拉開;這句說:要把弓拉足,像滿月一樣圓
【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黃犬,右手舉起蒼鷹。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髮猶如微霜,這又有什麼關係!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西夏的敵人。

【賞析】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於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蘇軾此詞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鬱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詞中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