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縣(市)

麗水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縣(市),位於古城西部的延慶寺塔,建於北宋鹹平年間,塔藏舍利,秀美精絕,被稱為『江南稀寶』。

松陽概況

松陽建縣東漢建安初年,為處州建制之始,現今麗水地區的各個縣市以及金華、溫州的部分縣市均由松陽輾轉分置,歷史上曾是浙江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人文鼎盛。縣內至今仍相當完整地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松陽古城內的明清商業街上商肆連綿、坊塔散綴、貿易發達、古風依舊,儼然當代的『清明上河圖』。位於古城西部的延慶寺塔,建於北宋鹹平年間,塔藏舍利,秀美精絕,被稱為『江南稀寶』。登塔遠眺,山光水色、田園農舍盡收眼底。
神奇美麗、古樸迷人的松陽古縣,地處浙江南部,甌江上游,是閩浙山地綿綿群山之中的一顆未經雕飾的天然寶石。這裡擁有浙江南部最大的山間盆地—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環繞,重巒疊嶂,中部坦蕩如砥,一馬平川,秀美的松蔭溪從中湯湯而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松陽自古以來就經濟殷實、民風淳樸、社會安寧的社會環境。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世外桃源』。盛唐詩人王維曾有『按節下松陽,清江響鐃吹』的動人描摹,宋代狀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的衷心讚嘆。

歷史沿革

松陽縣始建於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屬會稽郡,是麗水地區建置最早的縣份。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松陽隸之。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屬永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析松陽縣東鄉地置括蒼縣;同年,置處州,松陽屬處州。十二年,處州改括州,松陽隸之。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松陽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陽為松州,括州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轄。八年復改松州為松陽縣;遂昌入松陽縣。景雲二年(711年),遂昌復從松陽析出。天寶元年(742年),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括州,松陽均所轄。二年,析松陽縣南鄉地置龍泉縣。大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處州,松陽隸之。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改松陽縣為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長松縣為白龍縣
宋時“有五鄉、松陽一鎮”。
北宋鹹平二年(999),白龍縣復改為松陽縣,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陽屬處州路。至正十九年,改處州路為安南府,不久復為處州府,松陽均所屬。
明清松陽屬處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後,置處州軍政分府,松陽隸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撤處州軍政分府,實行省縣兩級制,松陽縣省轄。三年,置甌海道,松陽為所屬。十六年,廢道,復為省縣兩級制,松陽仍為省轄。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縣政督察區;10月,改置第二臨時特區,松陽均隸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臨時特區改為麗水行政督察區。二十年4月,又改稱第九行政督察區,松陽屬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區。6月,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至三十八年5月,松陽均所屬。
1949年5月松陽解放。8月,設浙江省第七專區;10月,改稱麗水專區,松陽均所屬。1952年1月,麗水專區撤銷,松陽縣屬衢州專區。1955年3月,改隸金華專區。
1958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松陽縣,原轄境域併入遂昌縣。
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
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置松陽縣,屬麗水地區,現屬麗水市。
1997年全縣設5個鎮、15個鄉(其中1個畲族鄉)、400 個行政村、17 個居民區,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松陽文物古蹟

延慶寺塔
位於古城西部,建於北宋鹹平年間,塔藏舍利,秀美精絕,被稱為“江南稀寶”。登塔遠眺,山光水色、田園農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石倉歷史文化保護區內,連綿聳立著30多座規模宏大的清代古民居,民居主人均為福建移民,遷浙入松三百餘年,至今仍操閩語循閩俗,是訪古研幽的理想境地。
湯蘭公所
湯蘭公所又稱蘭溪會館,在西屏鎮中弄內。系清嘉慶14年(1809),湯溪、蘭溪籍在松陽的布業染坊商集資興建。面積1100平方米,落地大柱88根。結構獨特。造型壯美,雕刻精細,兼具明、清兩代特色,是研究這一過渡時期建築結構的演變,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證參考價值。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家大院
出松陽縣城,往西北方向2公里處有個烏井村,一進村就能看到一組高低錯落的馬頭牆翹首聳立,氣宇軒昂,這就是堪稱一絕的木雕藝術殿堂——松陽黃家大院。
黃氏家族經過近百個春秋的苦心經營成為當地的望族,於同治年間開始在後院興建“梅蘭軒”和“竹菊軒”兩座樓房。又於光緒年間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樓”,並於民國七年投資55000塊銀元在前院興建一幢規模豪華的“百壽廳”。前院“百壽廳”俗稱“七間”,為三進七開間,面闊27.6米,進深33.8米,廳中172根柱子井然並列。置身“百壽廳”,仿佛在藝術的長廊徜徉。廳內雕樑畫棟,技藝精湛,均以“壽”字為主題,牛角和雀替上的200個篆休“壽”字,筆法無一雷同。
後院主體是梅蘭竹菊廳。門額、柱礎的刻花,均圍繞這一主題,尤以窗欞上的雕刻最為細緻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間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魚、石榴及雀、鹿、蜂、猴圖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雀替上還有一組勞動場景的雕刻,有砍柴的樵夫、鋤禾的農夫、垂釣的漁夫等。
青雲塔
青雲塔在縣城東南5公里,陽溪鄉音蒙村附近。取意“青雲得路”而名。又因坐落在青蒙山上,故亦稱青蒙塔。明萬曆年間 (1573一1620)知縣林大佳捐資興建,六角七層。這種磚木結構時代特徵明顯,對研究古代高層建築技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塔原為“松陽十景”之一,名“塔溪綠漲”,古塔、古木與山水渾然一體,交相輝映,顯得更加古樸雅致,熠熠生輝。現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詹士兄弟進士牌坊
詹士兄弟進士牌坊在松陽縣城東下馬街,建於明弘治九年(1496),為成化丙戌科進士詹雨、弘治丙辰科進士詹寶兄弟所立。青石雕刻,仿木結構,四柱三間石樓,歇山頂。坊高8.52米,面闊6.9米,額榜兩面分別陰刻“兄弟進士”、“父子賢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名人

松陽十大歷史名人
張玉娘,葉法善,葉夢得,沈晦,王景,詹雨,高煥然劉德懷,陳鳳生,祝更生
葉夢得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人。紹興四年進士。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工詞,詞風早年婉麗,中年學東坡,南渡後多感懷國事,轉向簡淡宏闊,晚年簡潔。著有《建康集》、《石林詞》、《石林燕語》等。
葉法善
 葉法善(616-720)字道元,古市鎮人。其曾祖父道興、祖父國重、父親慧明,三代皆為道士。葉法善自小便受到道家思想的薰陶,深刻領會了道教的精義並熟練掌握了煉丹之術。
唐顯慶年間,信奉道教的唐高宗聞聽法善的名聲之後,詔他入京,留在宮中奉為法師。當時,高宗曾下令廣召天下方術之士,準備合煉“神丹”,以求長生不老。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對身體無益,於是竭力勸諫。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命他裁辦此事,法善遣退了90餘人,合煉長生不老神丹之事就此停止。葉法善自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歷時50年,始終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寵。唐玄宗執政後,更加信任葉法善,稱他“有冥助之力”。唐先天二年(713),拜其為鴻臚卿,後又封越國公,但法善不為爵位尊貴所動,仍願為道士,只是奏請在故鄉卯山建道觀,唐玄宗準奏,並賜名“淳和仙府”。
開元八年(720),葉法善老死在長安景龍觀,享年104歲,唐玄宗為此專門作了《葉道元尊師碑記》悼念他。
張玉娘
張玉娘(1250-1276)字若瓊,號一貞居士,西屏鎮人。她出身於仕宦之家,自幼聰慧,文才出眾,尤其擅長詩詞,當時人都把她與漢代女文人班昭相比。
張玉娘生於南宋1250年,卒於1276年,她生活的時代正是南宋即將亡國之時,她雖然身在深閨,卻心馳千里,關心戰亂年代的國家和百姓的命運。她飽學多才,擅長詩詞,詩詞題材和風格也迥然相異,既有清新自然、感人至深的愛情詩,又有氣勢磅礴、壯懷激烈、描寫反抗異族侵略的豪放詩,表現出她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遺作《蘭雪集》輯錄了她的存詩117首、詞16闋。她憑詩作《蘭雪集》和具有傳奇色彩、堪比“梁祝”的愛情故事,數百年來一直被世人傳頌。
歷代有識之士很看重張玉娘的詩詞和為人,對她的詩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元代,張玉娘生前所著《蘭雪集》遺稿傳入京師。學士虞伯生閱讀了她的詩,當讀到“山之高,月出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憂心悄悄”時,不禁讚嘆:“可與風、雅、頌並稱,豈婦人女子所能及耶?選”清順治年間,戲曲家孟稱舜將其事跡寫成傳奇《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後與《西廂記》、《牡丹亭》、《嬌紅記》並稱四美,由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其立傳介紹。近代和現代有許多著名學者對其作品和生世與當時社會作為學術研究課題著文評價,把她和李清照朱淑真等人被並稱為“宋代四大女詞人”。
王景
王景(1337-1412)字景彰,號常齋,元末明初松陽縣人,少時便聰敏異常,博覽群書。所寫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風精髓,當時被讚譽為“上繼屈宋,下並班馬”。
明洪武四年(1371),考中舉人,並被授予懷遠教諭。當時天下初定,學校待興。王景與縣學諸生員披荊斬棘,興建學宮,講授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學生多有成就。不久,王景應詔入朝,擬《藩王朝觀儀》、作《京城鐘鼓樓記》。明太祖皆親自批閱,而後升任開州知府,任職期間獎勵農桑,均免徭役,執政公正嚴明,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政績顯著,又被提拔為山西右參政。王景在山西任職期間,勤政愛民,革清吏弊,卻不幸因觸犯權貴被貶至雲南臨安。雖生活困頓,簞瓢屢空,但他並不介意,每天讀經史書籍自娛自樂。
明成祖繼位後,王景被朝廷重新召回京城,授予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管朝廷詔書擬寫和重大活動記錄等事務。當時朝廷“詔敕皆出於景”。在此期間,王景還參與了我國最大的一部史書《永樂大典》及《太高祖皇帝實錄》的編撰工作,王均為總編。永樂十年(1412),王景因病去世,留有《玉堂稿》、《南詔稿》傳世。
高煥然
高煥然(1861-1934)字昕齋,號魯才,象溪鎮象溪村人,幼年尊師好學,博覽群書。清光緒三年(1877),在科舉中考中貢生頭名,十一年(1885)考中鄉試,二十四年(1898)考中進士,先後出任廣東長寧、靈山知縣。因性格耿直,得罪上司,被免官職。高煥然並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勉勵自己,說:“官可不做,人不可不為。”
此後,他遊歷廣東、廣西諸省和南洋諸國,大大開闊了眼界。回國後,協助商務大臣張振熏創辦學堂,開闢東關碼頭,鞏固與越南的邊防。建功復職後,擔任欽州直隸州知州。任內總攬管務,督帶新軍,常親自到村莊裡去訪問民間疾苦,考察地方利弊。宣統三年(1911)夏,擔任欽州知府。上任不久,暴發了武昌起義,清政府被推翻,於是他回到家鄉象溪居住。
返鄉後,他極力勸讀,民國二年(1913)與族兄創辦象溪初級國小,民國十四年(1925),受當地賢士大夫們的推舉,擔任《松陽縣誌》的總編。高煥然實事求是,細心考證,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盡心編輯此書,書成後,深得各界人士好評。
劉德懷
劉德懷(1873-1930)字鍾玉,赤壽鄉界首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東渡日本,入明治大學研習教育,是松陽第一位留學生,在日本期間參加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同盟會。學成回國後,提倡實業,興辦教育,倡議女子天足。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震東女子兩等國小堂,開處州女子教育之先河。後參與王金髮等籌劃發動的浙東起義,參加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鬥爭,是松陽辛亥革命元老。1911年處州光復後,任處州軍政分府民政局長。民國5年(1916)任縣視學,民國7年(1918)任縣學務委員,為倡導松陽新學不遺餘力。
陳鳳生
陳鳳生(1902-1935)又名子榮,安民鄉安岱後村人。年輕時曾在杭州、上海經營藥材生意。1929年返鄉。因受閩北農民暴動的影響,逐步傾向革命,並在松、遂、龍三縣邊境建立以貧苦農民為基礎的“青幫”組織。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到達浙西南。陳鳳生主動迎接紅軍進駐安岱後村,並提出參加紅軍和共產黨。同年6月,他被任命為松、遂、龍游擊隊總指揮。7月22日,玉岩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他擔任區政府主席,後又任中共玉岩區委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浙西南革命鬥爭開展得如火如荼。9月開始,國民黨當局調集7000多人,瘋狂“圍剿”浙西南革命根據地。9月19日,陳鳳生率游擊隊配合紅軍進行頑強抵抗,後彈盡糧絕,被迫分散活動。敵人為抓獲陳鳳生,對陳的親屬和鄰居進行迫害。為不連累鄉親,陳鳳生毅然主動現身,並慷慨陳詞:“一人做事一人當,我為民族解放,窮人翻身,死而無憾,陳鳳生在此!”
陳鳳生被捕後,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視死如歸,始終不泄漏黨的機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1935年12月22日,他英勇就義,年僅34歲。
鍾松,別號常青,又名松根,1900年8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一)出生於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樟溪鄉鍾家村(現福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 1922年,他從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就在家鄉樟村國小(現樟溪鄉中心國小)教書。後報考黃浦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炮科學習,繼而到陸軍大學將官班、陸軍軍官戰術學校三期、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及國防大學連戰系三期學習。 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時,歷任黃浦五期入伍生連連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炮兵連連長、營長,陸軍21師、3師中校營長,參加過南昌、蚌埠、徐州、濟南戰役。因北伐有功,提升為上校團長,副旅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率部防守上海吳淞口及虹橋機場一帶,喋血抗戰。與陸軍61師就地整編後,升任少將師長。繼續參加上海“八•一三”中日會戰,授於華胄榮譽勳章。次年,率部援蘭封,與日軍土肥原部作戰。1940年,日軍猛攻中條山,鍾松率部解救第9軍之危。1943年,任第九軍副軍長,率部進攻雲南芒市日軍,殲敵千餘,授青天白日勳章,並升任第36軍中將軍長,繼授忠勤勳章、勝利勳章。解放戰爭中率第36軍隨胡宗南進攻延安,後慘敗而逃,曾被彭德懷稱為“打不死”。 1949年,鍾松任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兼第36軍軍長,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 1950年到台灣,1953年,任“浙江時省政府代主席。1968年退役,退役時系中將級軍長。1970年,離台去荷蘭定居,與子女團聚。 1988年3月16日,鍾松先生攜兒子鍾長安(美籍華人)首次回到松陽探親。回鄉探親期間,參觀了松陽一中、縣實驗國小、樟溪鄉中心國小,為松陽一中題寫了“困學出真知” 五個大字。拜見了松陽縣委、縣政府、縣委統戰部、縣僑務部門等單位的領導。同時,還主動捐贈人民幣一萬元給樟溪鄉鍾家村修路。 鍾松先生於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歷史事件

松陽麗水兩縣起義
1949年3月14日,麗水縣衛總隊副總隊長鬍允孚以下官兵300餘人在碧湖起義,松陽縣長祝更生、麗水縣長張慕槎率部起義後發出松陽麗水兩縣起義通電。麗水起義後,分別建立中共麗宣工委(4月改稱處北縣委)、麗水縣政府(4月改稱處北縣政府)、麗縉永武人民游擊支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