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街道

麒麟街道

麒麟鎮宋為“麒麟市”,明代為南京外城市之一,稱麒麟門,是明朝南京18個外城門之一,漸漸發展為鎮,以門為鎮。這裡屬丘陵山區,丘陵占90%以上,東南部為青龍山區,西北部有靈山、虎山、桂山;中部有低丘塘山、芝麻山,西部有銅家山、西山,山丘之間崗沖交錯、溝谷縱橫。東部九鄉河和西南運糧河沿岸,地勢較為低平,礦藏資源有石灰石。新的麒麟街道於2010年6月12日掛牌成立,位於南京市江寧區北端,西南與棲霞區馬群街道辦事處和玄武區孝陵衛街道辦事處交界,北與仙林大學城毗鄰,東南與湯山街道和東山街道接壤,交通十分便捷。

基本信息

街道概況

麒麟鎮宋為“麒麟市”,因其附近有南朝劉裕初寧陵石麟麟和貿易集市而得名。明代為南京外城市之一,稱麒麟門,是明朝南京18個外城門之一,漸漸發展為鎮,以門為鎮。這裡屬丘陵山區,丘陵占90%以上,東南部為青龍山區,西北部有靈山、虎山、桂山;中部有低丘塘山、芝麻山,西部有銅家山、西山,山丘之間崗沖交錯、溝谷縱橫。東部九鄉河和西南運糧河沿岸,地勢較為低平,礦藏資源有石灰石。
麒麟街道

新的麒麟街道於2010年6月12日掛牌成立,位於江寧區北端、南京市東郊,西南與棲霞區馬群街道辦事處和玄武區孝陵衛街道辦事處交界,北與仙林大學城毗鄰,東南與湯山街道東山街道接壤,交通十分便捷。距江寧區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南京市中山門9公里,特別是捷運2號線開通和繞城公路(南京二環)建設,麒麟與主城距離可謂“咫尺之隔”。街道行政區域面積62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居委會、2個村委會,常住總人口4.14萬人。2010年1-5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065億元,財政收入1.2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50萬元。
麒麟街道的成立,是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適應發展、著眼未來的科學決策和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新麒麟街道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服從服務於全市生產力布局調整,更好地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順應麒麟地區民生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成立的麒麟街道雖然區域面積較小,但區位突出,平台優越,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目前,街道正緊密結合生態科技創新城的目標定位,完善配套服務,做好產業對接,強化功能提升,充分發揮承接城市等產業功能擴散集聚的載體作用,加快都市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高品質商住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努力把麒麟街道建設成為南京都市圈有影響力的低碳生態新城、創新發展新城、現代宜居新城。

主要景點

1.宋武帝劉裕陵

劉裕(363--422),字德興,小子寄奴,彭城(今徐州)人,遷居京口(今鎮江),幼年貧窮,曾以販鞋、種地、捕魚為生。後為東晉北府兵將領,敗南燕、收巴蜀、滅後秦,戰功赫赫,官至相國。元熙二年(420),代晉稱帝。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名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稱讚的正是這位具有傳奇經歷的一代君主
《景定建康志》記載:“宋高祖永初三年葬初寧陵隸建康縣蔣山東北二十里”,即今江寧區麒麟街道麒麟鋪社區附近。
初寧陵系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陵墓,坐落在蔣山 (鐘山),即今南京麒麟門外麒麟鋪。
初寧陵坐北朝南,周長35步。
初寧陵現僅存雙翼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麒麟造型凝重敦厚,風格古樸。天祿頭部已殘缺,身長2. 96米,殘高2.80米,頸高1.35米,口張、目凸、突胸、昂首,兩隻角已失去,有長須,有雙翼,翼翎鱗紋極為秀美。麒麟身長3.18米,殘高2. 65米,體態和天祿對稱,只是頭略後仰,一隻角,有雙翼,但四腳殘失。

《金陵圖考》引前人詩描述云:
地悴天荒邱隴平,難從野老問衰興。
蒼煙落日低米處,折足麒麟記壞陵。

2.石頭城外石頭村

建於明朝的石屋,住過幾十代人依舊堅固;一口四方石井井水從不乾涸……在江寧青龍山腳下,有一個外觀不起眼的村莊,村內一些建築年代久遠,而且與南京明城牆、明孝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個村莊叫竇村。村民們稱,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從全國各地召集很多石匠居住在這裡,建造了這個“石匠村”。
600年前老石屋依舊堅固
從竇村外圍看,都是近些年用磚塊、混凝土搭建的小樓,與普通村莊無異。然而,順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彎曲小巷進去,漸漸地小巷兩邊會出現石屋。這些石屋沒有一塊磚頭,全部採用大小不等的石塊錯縫壘砌,牆基一般以五層大塊條石堆砌,門檻是整塊的長條石。在石屋四周,還能見到石頭砌成的豬圈、磨坊以及石凳、石礅、石獅等石器。記者發現,一些石塊上還雕有人物、花鳥、龍鳳等圖案,雕工精細。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石屋都建於明朝,石縫間是以石灰、草木灰、鹽滷的混合物做黏結劑,一點不比如今的水泥差,所以石屋至今非常牢固,而且冬暖夏涼。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30年前竇村所有的建築是看不到一塊磚的,家家戶戶都是石頭房子,後來才出現了磚混小樓。

村莊曾模仿南京城建有13個“城門”
村民小組長成興林稱,按照村民代代相傳的說法,竇村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為了修建城牆和明孝陵,從全國各地召集了很多石匠來南京,並安排他們住在青龍山腳下。石匠們山上採石,然後運送到山下,加工、雕刻,逐漸形成了村落。因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斗”在一起,所以取名“竇村”。
“原來我們村裡有13個‘城門’,和當時的皇城——南京城布局一樣。”成興林說,石匠們按照當時南京城的模樣,將居住的村落四周用石塊砌成圍牆,設定了13個“城門”,這些城門每到夜晚就會關閉,村里可謂“固若金湯”。可惜現在這些石門已全部消失。
據介紹,包括棲霞山的佛龕、明孝陵的石構件、莫愁湖的抱月樓一百零八將石雕等在內,南京城內很多建築上的石雕都是竇村石匠的傑作。但目前竇村會石匠手藝的年輕人已經不多,老石匠的手藝面臨失傳。
青石打造的“四方井”從未乾涸。
在竇村中央,有一口四四方方的古井——四方井,也是古代石匠們打鑿的。井欄用1.5米長的整塊青石砌成,與地面平齊。井水十分清澈,還在冒著泡泡。村民們說,這裡是一口泉眼,祖輩留下一個傳說,這口井通著村後面的青龍山,泉水冬暖夏涼,不管多旱的年份,這口井從沒有乾過。
井邊還用青石砌了3口小塘,這些塘地勢較井口略低,井水源源不斷流向小塘。竇村的婦女們經常帶著衣物、拿著棒槌在塘邊洗衣、洗菜、聊天,這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在水井裡打飲用水,淘米、洗菜、洗衣則分別在不同的小塘里,水流自然流淌更換,由此能看出古代石匠們精巧的設計。

3.竇村古戲台

石頭城是南京的別稱,而在江寧區的青龍山下卻藏著一個名叫竇村的“石頭村”,那裡,至今還保存了歲月的痕跡、悠久的風俗和淳樸的民風。
村口處立了一塊醒目的碑,上刻“竇村古戲台”,從碑文中得知,這是1984年11月古戲台被立為“江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門立的一塊碑。撩開雜草,戲台精美的石雕依然清晰如初:孫猴子搗蜂窩、張果老倒騎毛驢、蒼翠的松柏、飛舞的鳳凰……栩栩如生,嘆為觀止。
黨建工作

原麒麟鎮

文化生活
原麒麟鎮距中山門9公里,全鎮總面積62平方公里,4萬餘人,下轄其林門村、其林甫村、東流村、袁家邊村、鎖石村 晨光村、建南村、竇村村、泉水村、定林村、青西村等11個行政村及百餘家企業。這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古鎮。幾千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麒麟門歷史上曾為麒麟市,南朝初寧陵石刻為國家一級文物。在現代,竇村石雕藝術遍布海內外,參與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朝天宮等國家級工程建設。麒麟鎮被定位為南京大都市近郊以居住區開發為特色,製造業占有一定地位的衛星小城鎮,小鎮臨近仙林大學城,充分享受大學城的規劃利好。東郊小鎮位於南京三大風景區環抱之中,西臨鐘山風景區,東傍湯山風景區,北接佛教生地棲霞山,景色怡人,空氣清新。得名於麒麟門的麒麟地區,曾經作為江寧的一個鄉鎮長期存在。2006年3月,江寧區實施區劃調整,13個街鎮撤併為9個街道,原麒麟鎮撤銷建制,轄區分別劃歸東山街道和湯山街道。

恢復建制

近年以來,隨著南京市啟動麒麟科技創新示範園區規劃建設,因為地處園區核心的麒麟地區分屬多個街道,不適應規劃整合需要,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江寧區再度調整東山、湯山街道行政區劃,麒麟得以恢復街鎮行政建制。2010年6月12日上午,新成立的江寧區麒麟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正式掛牌。

行政轄域

農業發展
新成立的麒麟街道辦事處,由東山街道泉水社區、建南社區和湯山街道麒麟門社區、麒麟鋪社區、晨光社區、鎖石社區、東流村、袁家邊村組成。區域面積6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14萬人,基本是原麒麟鎮的範圍。

基本情況介紹

與江寧區的其他9個街道相比,雖然麒麟街道面積最小、人口最少,但其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不容小覷。據悉,規劃中的南京麒麟科技創新示範園區,總面積82平方公里,涉及江寧、白下、棲霞等區,其中就包括62平方公里的麒麟街道。按照總體規劃,園區將打造成南京科技創新與產業結合的重要平台和核心基地,規劃建設以優良人居生態為主的科技研發城、產業創新城、現代生活城。
眾志成城

新成立的麒麟街道將按照園區總規實施規劃建設,以期帶來區域發展價值的新一輪提升。隨著南京東部地區開發建設不斷加快,麒麟地區近年來的入住人口不斷增多,區域城市化率在江寧各街道中排名前列。特別是捷運二號線開通以後,捷運馬群站和麒麟中心集鎮直線距離僅為2000多米,麒麟和主城的距離可謂“咫尺之隔”,區位優勢突出。
遺憾的是,目前麒麟地區城市面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一段時間以來,“環境差、出行難”已成為當地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通過此次設立街道建制,江寧區將著重加強對麒麟地區城市化建設管理,消除南京主城和東山副城連線地帶的城市功能“盲點”,加快推動城市環境改造升級和基礎設施最佳化建設,不斷改善當地居民生活出行條件,在功能品質、城市環境等方面真正實現“向主城靠攏”,最終把麒麟街道建設成為江寧乃至南京主城東部地區新的高品質生活區和新的產業發展增長極。

經濟建設

麒麟街道與轄區內企業神州英諾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和程工節能材料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擴產協定,預計明年將為街道增加稅收近1000萬元。在做好科技生態園項目引進服務的同時,麒麟不忘發展本地項目,堅持走“兩條腿”發展的路子。
麒麟街道自成立以來,在積極做好科技生態園重大項目招商引資配合服務的基礎上,克服資金少、人手缺等不利因素,積極探索發展本地項目的道路。在街道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麒麟另闢蹊徑,積極與轄區內原有企業取得聯繫,並派專人前往中型以上企業調研。摸清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發展規劃後,街道精心挑選了幾家生產污染小、發展潛力大的企業進行深入洽談,並最終與英諾華和程工兩家企業簽訂了投資協定。其中神州英諾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擴大生產面積50畝,用於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新廠房建成投產後預計將為街道新增稅收近700萬元;程工節能材料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將修建占地約15畝的新廠房和住宅區,重點進行外牆保溫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預計將為街道帶來稅收300多萬元。
目前,麒麟已結合科技生態園規劃要求,與近20家大中型企業進行了初步洽談。同時,他們還與航天獵鷹飛行器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企業達成了意向性發展協定。一手為科技生態園規劃確定後的新項目落戶儲備資源,一手發展壯大本地原有在手項目,逐漸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良好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