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刺

鹿角刺

鹿角刺,鼠李科雙子葉植物,以根和果實入藥。主治消食順氣,活血祛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牛筋刺鹿角刺

【藥材名】鹿角刺
【拉丁名】RhamnusleptophyllaSchneid.
【別名】絳梨木、郊李子、白色木、嚼連木、牛筋刺絳耳木
【科目來源】鼠李科植物
【用法與用量】根0.5~1兩;果0.5~1.5兩。
【宜忌】《重慶草藥》:"體弱、脾虛無積者勿用,孕、產婦忌服。"
【用藥忌宜】《重慶草藥》:"體弱、脾虛無積者勿用;孕、產婦忌服。"
【資源分布】分布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古籍考證】出自《重慶草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功用主治

牛筋刺葉鹿角刺葉

消食,行水,去瘓。治食積飽脹,水腫臌脹,月經停閉。
①《分類草藥性》:“治黃腫病,酒疾,心膨脹,酒炒合葉用。”

②《四川中藥志》:“消食順氣,治胸前飽脹及停積。”

③《貴州草藥》:“利水行氣,消積通便,清熱止咳。”

植物形態

牛筋刺葉鹿角刺葉

鹿角刺,薄葉鼠李灌木或稀小喬木,高達5m。幼枝對生或近對生,褐色或黃褐色,平滑無毛,有光澤。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0.8-2cm,有短柔毛;托葉線形,早落;葉片紙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8cm,寬2-5cm,先端短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僅沿脈腋有簇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綠色,成聚傘花序或簇生於短枝端;花萼4裂;花瓣4;雄蕊4;花柱2半裂。

核果球形,直徑4-6mm,基部有宿存萼筒,成熟時黑色。種子寬倒卵圓形,背面具縱溝。花期3-5月,果期5-10月。生於山坡、山谷或路邊灌叢中。


相關選方

①消食積:鹿角刺果一錢。研末,吞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停食飽脹及痢疾墜脹:鹿角刺子,煨酒服。

③治水積黃腫、膨脹:鹿角刺子、水楊柳、八月瓜根各-兩。熬水作三天服。積去完後,再用上方加八珍湯及黃耆四兩,蜂蜜適量,做成丸如龍眼大,早晚各服二粒。

④治月家病:鹿角刺子二兩。搗碎熬水服三次。服後出現便瀉,瀉後用二錢,盛入雞腹內燉服。(②方以下出《重慶草藥》)

⑤治腹水:鮮鹿角刺果三十至四十粒。生嚼,溫開水送下,服後兩小時,便泄黃水,隨服冷粥即止。(《貴陽民間藥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