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蹄蓋蕨

鹿角蹄蓋蕨

鹿角蹄蓋蕨(Athyrium araiostegioides Ching),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雲南、四川等地。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鹿角蹄蓋蕨AthyriumaraiostegioidesC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2)卷||蹄蓋蕨科ATHYRIACEAE||蹄蓋蕨屬AthyriumRoth||刺蹄蓋蕨組Sect.14.OtophoraZ.R.Wang||軟刺蹄蓋蕨亞組Subsect.2.Strigillosa(ChingetY.T.Hsieh)Z.R.Wang||軸生蹄蓋蕨系Ser.1.RhachidosoraZ.R.Wang||鹿角蹄蓋蕨AthyriumaraiostegioidesChing
99.鹿角蹄蓋蕨(西北植物學報)圖版56:9
AthyriumaraiostegioidesChinginChingetHsiehinActaBot.Bor.-Occ.Sin.6(2):103.1986.

植物形態

鹿角蹄蓋蕨(西北植物學報)圖版56: 9鹿角蹄蓋蕨(西北植物學報)圖版56: 9
鹿角蹄蓋蕨,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疏被深褐或黑褐色、披針形的小鱗片;簇生。能育葉長30-45厘米;葉柄長14-22厘米,直徑1-2毫米,禾稈色,向上光滑;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0-28厘米,中部寬約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幾不變狹,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細羽裂;羽片約15對,互生,斜展,有柄(長約2毫米),基部一對略縮短,第二對羽片披針形,長達6.5厘米,基部寬約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二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細羽裂;一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斜展,下部的有柄(長約1毫米),長圓形,長達1.2厘米,寬5-6毫米,鈍尖頭,基部不對稱,圓楔形,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3-5對,互生,斜展,通常上側略較下側的為大,尤以基部上側1片較大,長圓形,長約3毫米,寬1.5-2毫米,尖頭,基部楔形,與小羽軸合生,下側下延成極狹翅,兩脈深羽裂;裂片2對,斜展,鑽形或線形,尖頭或漸尖頭,有時先端2深裂。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僅可見,在末回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1-3對,斜向上,伸入裂片,小脈單一或二叉。葉乾後薄草質,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光滑,上面連同小羽軸有貼伏的針狀軟刺。孢子囊群橢圓形、腎形或近馬蹄形,生於小脈下部,靠近小羽軸,每裂片或末回小羽片1枚;囊群蓋同形,黃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或近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產地分布

鹿角蹄蓋蕨分布於四川省西南部(峨邊、甘洛、洪溪、洪雅、鹽邊、雷波、天全、馬邊)和雲南省東北部(大關、永善)。生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下,海拔170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天全)。

植物之蹄蓋蕨科(八)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