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性轉爐煉鋼法

19世紀初期,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對鋼鐵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煉鋼方法。英國軍事工程師貝塞麥於1856年在英國科學協會發表演講,題目是《不使用燃料、只吹入空氣就可以變鐵水為鋼》。

名稱

鹼性轉爐煉鋼法
主題詞或關鍵字: 材料科學

內容

提出將熔化的生鐵放入轉爐內,吹進高壓空氣,使生鐵中所含的矽、錳、碳、磷燃燒掉,從而煉出鋼來。貝塞麥發明了梨形可動式轉爐,只花10分鐘就可把10噸~15噸鐵水煉成鋼。若是用攪拌法需幾天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這是一種生產率高、成本低的煉鋼方法,成為冶金史上的一大創舉。但是,貝塞麥發明的轉爐是酸性轉爐,在酸性轉爐環境中,磷很難被氧化除掉。所以,貝塞麥轉爐在歐洲只適用於擁有大量低磷低硫鐵礦石的瑞典和奧地利等國。1879年,英國冶金學家托馬斯提出了鹼性轉爐煉鋼法,即採用白雲石高溫燒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鹼性的耐火磚爐襯,冶煉過程中吹入空氣並加入生石灰。這樣便使整個反應在鹼性高溫條件下進行,被氧化的磷與石灰結合起來,殘留於渣內而不返回鋼內,脫磷問題因此得以解決。托馬斯的這一方法,很快被盛產含磷鐵礦石的德國、法國廣泛套用,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煉鋼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