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姓

綦毋姓(綦毋氏)是中國的一個複姓,主要來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後人,也有一部分出自古匈奴族的姓氏。該姓氏著名的人物有北齊冶鍊師綦毋懷文、唐朝詩人綦毋潛等。

一、姓氏源流

綦毋(Qí w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後人,以祖名綦毋為氏。據《姓纂·二》、《通志·氏族略》、《姓解·三》等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綦毋張,他的後世子孫以祖名“綦毋”為姓,稱為綦毋氏。
2、出自古代匈奴族有綦毋氏。

二、遷徙分布

(缺)綦毋姓望居會稽郡(今江蘇東南部至浙江西部一帶)。

三、歷史名人

綦毋邃:事跡不詳,大抵為戰國時晉穆帝、晉哀帝時人,著有《列女傳》七卷、《孟子注》七卷、《二京賦音》二卷、撰《誡林》三卷、注《三都賦》三卷,今並亡。其中所注《孟子注》,於《隋書·經籍志》、《舊》、《新唐書》均曾載及。然有九卷、七卷之別。
綦毋俊:東漢上虞人,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間官交趾刺史、太僕。拔濟一郡,讓爵土之封。
綦毋潛:唐代詩人,字季通(約692-749),一說季進,荊州荊南(治今湖北省江陵)人。開元十四年(726年)登進士第,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校書郎,遷右拾遺、著作郎,終著作郎等。後以名位不達,掛冠歸隱江東。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物為文友,與李頎、王維唱酬頗多。其詩善於描繪山林景色,是盛唐時期田園山水詩作者之一。著有詩一卷,作品有《春泛若耶溪》等。存詩26首。
綦毋懷文: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會稽郡:秦會稽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時合二縣為紹興縣。
2、堂號(缺)
============================================================
【綦毋姓宗祠通用對聯】
〖綦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治左氏而官刺史;
舉進士以擅詩名。
——佚名撰綦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上虞人綦毋俊,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間官交趾刺史。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綦毋潛,字孝通,荊南人,開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宜壽尉、右拾遺、著作郎等。其詩多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表現出追慕隱逸的思想。
============================================================
附錄:【綦毋姓典故、趣事】
〖冶煉家綦毋懷文〗
綦毋懷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他總結了歷代煉鋼工匠的豐富經驗,對古代一種新的煉鋼方法——灌鋼法作出了突破性發展和完善,同時在制刀和熱處理方面也有獨特創造,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貢獻。
但是綦毋懷文在史書上記載很少,只知道他生活在公元六世紀北朝的東魏、北齊時代,他喜歡“道術”,曾經做過北齊的信州(今四川省奉節縣)刺史等。據《北史》和《北齊書》記載,他曾使用“灌鋼法”冶煉鋼刀及利用兩種淬火介質進行淬火以製作刀具。這是古代關於灌鋼技術最詳細、最明確的較早記載。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少量文獻有關於灌鋼的記載,但都非常簡略,使後人難以了解其具體含義和方法。因此可以說,綦毋懷文雖然可能不是灌鋼法的最早發明者,但卻是目前所知灌鋼法的最早實踐者和革新者,為灌鋼法的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灌鋼法是我國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和偉大創造,在世界冶金史上也占有突出地位。灌鋼法的基本方法就是將含碳量高的熔融狀態的生鐵和合碳量低的熟鐵合煉,使碳分逐漸擴散、趨於均勻,最後成為合碳量較高的優質鋼。灌鋼法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冶煉鋼鐵的生產實踐中,經過不斷摸索和探討,在總結前人豐富的冶煉鋼鐵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新的高效煉鋼方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許多世界性成就,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國古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和世界其他各國一樣,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春秋以前,我國的冶煉技術還處於比較原始的低級階段,當時使用的冶鐵方法稱之為“塊煉法”。這是由於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加上爐體小,鼓風設備差,因此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化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等到爐子冷卻後就取出鐵塊。所以稱之為“塊煉法”,煉出的鐵稱之為“塊煉鐵”。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質地比較軟,含雜質多,必須經過鍛打工藝才能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塊煉滲碳鋼”。出土文物表明,我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了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覆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炭份,提高了合碳量,減少夾雜物就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煉鋼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百鍊鋼”技術。這是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摺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鍊鋼。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在西漢中晚期,我國又出現了新的煉鋼技術“炒鋼”,這是在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新技術。大約在春秋末期,我國就已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以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了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炒鋼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或液體狀態,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來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除去渣滓,控制得當,就能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它使冶鐵業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優質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炒鋼的出現也大大促進了百鍊鋼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以炒鋼為原料,經過反覆加熱、摺疊、鍛打成質量很好的鋼件。但是炒鋼和百鍊鋼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鋼工藝複雜,不容易掌握;百鍊鋼費工費時。
因此大約在東漢末,我國已可能出現了煉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使這種新的煉鋼方法趨於穩定,操作更加方便、實用。灌鋼法同百鍊法、炒鋼法等煉鋼方法相比有明顯的優點,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分及矽、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劇烈氧化反應,這樣可以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質量。因此,灌鋼法可以減少反覆摺疊、鍛打的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灌鋼法操作簡便,易於掌握,便於推廣。
灌鋼自出現以來,尤其是綦毋懷文進行了重大改進之後,在我國逐漸推廣開來。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用它製作刀、鐮等;到了唐朝,灌鋼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今天的河北一帶,許多冶煉家在使用綦毋懷文創造的冶煉工藝;到宋代,灌鋼流行全國,已經取代炒鋼和百鍊鋼,成為當時主要的煉鋼方法;到明朝時,灌鋼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新的工藝形式“蘇鋼”,這是灌鋼的高級發展階段;直到近現代,在安徽的蕪湖、湖南的湘潭、四川的重慶、威遠等地人們還在使用;可見其影響深遠。灌鋼的出現,為我國煉鋼技術和生產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柑鍋煉鋼法發明之前,它一直是一種先進的主要煉鋼方法。而綦毋懷文對灌鋼工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綦毋懷文在制刀和熱處理方面同樣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總結了前人在制刀技術和熱處理方面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不斷鑽研和實踐探索,創造了一套新的制刀工藝和熱處理技術。他做出的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札。在綦毋懷文之前,我國古代的鋼刀大都用百鍊鋼製成,這樣製做的刀、劍雖然性能優異鋒利無比,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鍊鋼製成,因此價格昂貴;如一把東漢時期的名鋼劍的價錢可以購買當時供7個人吃兩年9個月的糧食。而且百鍊鋼製作刀劍費時費力,三國時,曹操命有司製作寶刀5把,用了三年時間。為此,綦毋懷文對制刀工藝進行了重大更新,他用灌鋼法煉製的鋼做成刀的刃部,而用含碳量低的熟鐵作刀背,這樣製成的刀具刃口鋒利而不易折斷,剛柔兼備、經久耐用。這表明綦毋懷文對鋼鐵的性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合理選擇材質,發揮各種材質的優點和長處,節省某些貴重材料,降低成本和費用。一把刀的背部、刃口實際起著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應該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製造。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綦毋懷文正是有了上述類似認識,在製作刀具時才能夠將熟鐵和鋼巧妙結合起來,將二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鋼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昂貴鋼材,利於鋼刀的推廣和普及。這種制刀工藝,今天還在沿用。
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使用了淬火技術,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三國時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範圍。而綦毋懷文則實現了這一突破,他在製作“宿鐵刀”時,使用了動物尿和動物油脂作為冷卻介質。動物尿中含有鹽分,冷卻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卻介質,淬火後的鋼比用水淬火的鋼堅硬;而動物油脂冷卻速度則比水慢,淬火後的鋼比用水淬火的鋼有韌性。這是對鋼鐵淬火工藝的重大改進,一方面擴大了淬火介質的範圍,另一方面可以獲得不同的冷卻速度,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鋼。綦毋懷文還可能使用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避免單純使用一種淬火介質淬火(即單液淬火)的局限。因為只用一種淬火介質畢竟難以兩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質冷卻速度比較快,就容易引起工件開裂、變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質冷卻速度緩慢,就會使工件韌性有餘,硬度不足,難以滿足使用的要求。這樣就需要使用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淬火工藝,掌握起來並非易事,它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經驗。既要掌握好開始淬火的溫度(溫度過高,淬火後工件發脆,溫度過低,則硬度不夠),又要掌握好從第一種介質取出的時機(實際也是工件溫度);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操作者的感觀把握和操作技巧。綦毋懷文能在這種困難條件下掌握如此複雜的淬火工藝,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綦毋懷文能在140O多年前,在鋼鐵冶煉、制刀、淬火工藝等方面作出如此傑出的成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冶金技術能夠在古代長期領先於世界,正是靠了綦毋懷文和千百萬工匠的辛勤勞動,他們的突出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後人所敬仰。因此,當我們研究和總結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的時候,也應該記住他們的功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