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秋石

鹹秋石,藥名,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

鹹秋石
【來源】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
【性味歸經】鹹,寒。
【功能主治】滋陰退熱。適用於骨蒸勞熱,咽痛,口瘡等症。
【用法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藥名
鹹秋石
漢語拼音
xian qiu shi
歸經
心;腎;肺經
中藥化學成分
含氯59.82%,硫酸鹽0.70%,鈉38.79%,鉀0.49%,鈣0.29%,稀鹽酸不溶物0.02%等,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
功效
滋陰澀精;清心降
考證
參見“秋石”條。
科屬分類
鈉化合物類拉丁文名
Sal Praeparatum
主治
骨蒸勞熱;虛勞咳嗽;遺精;赤白帶下;暑熱心煩;口瘡;咽喉腫痛
資源分布
主產於安徽桐城。銷福建及上海、漢口、廣州、天津等地。
用藥禁忌
水腫患者慎服。水腫消退後,可用本品代替食鹽。每日不超過2g。
1.《寶慶本草折衷》:“患腫渴及嗽,更服鹽,反增其極矣。”
2.南藥《中草藥學》:“為水腫患者的食鹽代用品,但不宜太多。”
功效分類
滋陰澀精藥;清心降火藥
炮製方法
取食鹽加潔淨泉水煎煮,過濾,將濾液加熱蒸發,乾燥成粉霜,再將粉霜放在有蓋的瓷碗內,置爐火上煅2小時,冷卻後即凝成塊狀固體。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為細粒集合體。完整者呈盆狀、饅頭狀;上端截平,中間略下凹,下端半圓形,直徑6-7cm。表面平滑,白色或淡黃白色,有光澤;不透明。體較重,質硬而脆,易砸碎,斷面呈不規則晶粒,具玻璃樣光澤。易潮解。氣微,味鹹。本品易溶於水。(彩照25) 以塊整、色白、有光澤、具鹹味者為佳。
性味
鹹;寒;無毒
中藥化學鑑定
取本品0.5g,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鈉鹽和氯化物的各種反應(參見“大青鹽”條)。
藥材基源
為食鹽的人工煅製品。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每次1.5-4.5g,每日2次;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吹喉。
出處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