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安

鹹安

鹹安區,隸屬於鹹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以南,東臨陽新,南極崇陽,西界赤壁,北交江夏,東南與通山接壤,西北與嘉魚毗鄰。 區政府駐地永安街道。截至2004年,鹹安區國土面積1501平方公里,總人口547408人。區下設9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2013年,鹹安區經濟發展加快,總量快速增長,全年生產總值190.15億。

概況

鹹安區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東臨陽新,南極崇陽,西界赤壁,北交江夏,東南與通山接壤,西北與嘉魚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6′-114°43′,北29°39′-30°02′。東西寬58千米,南北長41千米。面積1502平方千米。

2004年底,人口547408人。

區人民政府駐浮山街道大畈。郵編:437000。行政區劃代碼:421202。區號:0715。拼音:Xian'an Qu。

地理位置

區政府位於長安大道和金桂路交叉路口,服務民眾區政府單位在金桂路附近。

自然地理

鹹安區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東臨陽新,南極崇陽,西界赤壁,北交江夏,東南與通山接壤,西北與嘉魚毗鄰,地跨東經114°06′-114°43′,北緯29°39′-30°02′。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41公里,總面積1503.76平方公里。

鹹安區地處幕阜山系和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狀如撮箕,按形態成因為分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四大類型,相對高差936.1米。東南南部和西南部為低山區,系幕阜山系北翼余脈,山脈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共形成大小山丘22877座,其中山峰218座,最高峰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1米。相對高差50-200米,谷深坡陡,坡度為60°左右。中部和東部為丘陵區,海拔50-300米,相對高差50-100米,丘體零亂、圓渾,坡度50-300米,壟崗、殘丘相間,脈絡明顯,坡度小於5°左右。北部和東北、西北、西部部分為平原區,海拔30米以下,最低處斧頭湖海拔18米,地勢平坦,湖泊港汊多,河網密度大,坡度小於3°。

本區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地表廣泛分布石灰岩,屬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較大的有20餘處,其中太乙洞、飛仙洞、鳴泉洞等最為有名。這些溶洞多有伏流泉眼,全區已發現的有地下泉眼169處,其中以溫泉、鳴水泉、三十六人泉為著。

鹹安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嚴寒酷暑時間短。境內日照時數年平均值為1879.65小時,日照率為42%,最多的1979年為2075.4小時,最少的1975年為1596.6小時,年較差478.8小時,月平均日照時數最高的7月為248.7小時,最低的2月為104.4小時;太陽輻射量年均105.4千卡/平方厘米,集中於春、夏兩季,約占全年的82.2%,且北部高於南部。氣溫的時空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6.8℃,高溫的1961年為17.8℃,低溫的1969年為15.8℃,年較差2℃;最冷的1月平均為4℃,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9.3℃;極端高溫為41.4℃(1959年8月23日),極端低溫為零下15.4℃(1969年1月31日);氣溫的平均日較差為8.5℃,各月的日較差在8-9℃之間;西北臨湖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6.8℃左右,東部、中部及東北部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左右,南部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5.8℃左右,大幕山頂年平均氣溫僅10.7℃,南北溫差6.1℃;積溫≥10℃的北部為5216.9℃,中部5174.6℃,南部4640.4℃。無霜期年平均258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26日前後,終霜日在3月12日前後,無霜期最長的1961年為291天(2月18日-12月5日),最短的1978年為227天(3月16日-10月28日),且無霜期長短分布因地形而異,南北較差約10天,東西較差約8天。無霜期最長的西北濱湖地區為260天,南部低山區為248-252天,最短的大幕山頂為220天。年均降雨天數150天,降雨量年均1531.4毫米,但時空分布不勻,季節變化明顯,區域性差別大,降雨量集中於春、夏兩季,各占全年降雨量的36%,4-6月為多雨期,12-2月為少雨期。受地形抬升擾動的影響,在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區形成多雨區,年降水量達1800毫米,東南部一般為1526毫米,中部為1430-1470毫米,北部為1320-1370毫米。境內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春季多東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多偏北風。

歷史沿革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鹹寧縣,設立鹹寧市(縣級)。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鹹寧地區和縣級鹹寧市,設立地級鹹寧市。(2)鹹寧市設立鹹安區,以原鹹寧市的行政區域為鹹安區的行政區域。

2000年,鹹安區轄3個街道、10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6759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溫泉街道 112756 浮山街道 32562 永安街道 107111 汀泗橋鎮 18168 向陽湖鎮 12168 寶塔鎮 15218 官埠橋鎮 21500 橫溝橋鎮 37804 賀勝橋鎮 17932 雙溪橋鎮 25520 馬橋鎮 16268 桂花鎮 17396 高橋鎮 19697 古田鄉 7532 花紋鄉 5643 張公鄉 14009 擔山鄉 20778 麻塘鄉 12042 南川鄉 13476 大幕鄉 20758 石橋鄉 6411 龍潭鄉 7901 奶牛場虛擬鎮 4948

行政區劃

鹹安區是中國湖北省鹹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總面積為1502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為54萬人。 區政府駐地永安街道,鹹寧市政府駐地溫泉街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鹹安區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

鹹安鹹安

2004年底,鹹安區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40個居委會、266個村委會。

永安街道

辦事處駐永安,人口96257人,面積12.3平方千米。轄10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西大街、北正街、南大街、東門、環城路、橋頭、二級站、文筆路、鹹寶街、同心路、東門、西河、環城。

浮山街道

辦事處駐龍潭,人口32196人,面積66.2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大畈、淦河、雙泉、雙泉、浮山、大畈、沿河、旗鼓、楊下、金雞嶺、余佐、碑坑、雞子山、三班口、白鶴、大泉口、蔣家洞、石灰坳、陳駐生。

溫泉街道

辦事處駐溫泉石棚路45號,人口92057人,面積11.8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希望橋、桂花路、岔路口、泉塘、花壇、南昌路、白茶、萬年路、雙鶴橋、泉塘、黃畈、白茶、溫泉、肖橋。

汀泗橋鎮

鎮政府駐汀泗橋,人口34623人,面積179.1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汀泗橋、古田、花紋、長青、黃荊塘、西湖、古塘角、尖山、長壽、赤崗、三肖、彭碑、駱崗、許家畈、案山、聶家、長豐、雙石、賽豐、馬鞍塘、茶梓、程益橋、雙碑、大橋、祝家台、羅鼓嶺、六斗畈、梧桐、洪口、泉塘、古田、新鋪、西關、大宕坪、壟下、花紋泉、西嶺、星星。

雙溪橋鎮

鎮政府駐雙溪橋,人口53327人,面積177.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雙溪橋、擔山、曲港、毛祠、鄭良、重塘、三橋、下石、李沛、塘劉、張橋、畈張、九彬、楊堡、雙溪、潘橋、牆背、陳祠、何家垴、湯垴、楊仁鋪、馬龍橋、峽山、箭樓、梅岐、浮橋、周橋、孫鑒、李容鋪、高七、高鋪、黃伯敬、楊林、胡泉、金盆。

桂花鎮

鎮政府駐柏墩,人口34770人,面積185.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柏墩村、南川、朱橋、毛坪、鐵橋、桂花、明星、花園、鳴水泉、柏墩、郭晏、石城、九龍、五愛、盤源、坳下、劉祠、乾坑、高升、萬壽橋、白沙橋、高槎、金祠、劉家橋、白泉、桃坪。

馬橋鎮

鎮政府駐馬橋,人口32015人,面積12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馬橋、麻塘、金橋、潛山、嚴洲畈、馬橋、葉壟、濯港、黃橋、錢莊、王畈、高賽、任窩、金曹、李畈、張家鋪、壟口、楊下鄭、沈廖、熬山、東井、樊唐、曾家鋪、呂家鋪、梨山、盤山、楊橋、四門樓。

高橋鎮

鎮政府駐高橋,人口22578人,面積92.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高橋、天橋、劉楨、夏林、團田、高塘、板橋、白水、洪港、劉英、王宗儒、青山、白岩泉、大屋萬、高橋、孫帥、王旭、石溪、堰頭、黃鐵、宋銀。

橫溝橋鎮

鎮政府駐橫溝橋,人口35317人,面積115.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橫溝橋、涼亭垴、鍾咀、盧家鋪、群力、袁鋪、李堡橋、江橋、傅橋、孫祠、泗泉、下長嶺、長嶺、官山、楊畈、湖橋、黃山、鹿過。

賀勝橋鎮

鎮政府駐賀勝橋,人口19813人,面積8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賀勝橋、賀勝、黃花台、濱湖、車祠、江鋪、余花坪、雙塘、大孟、桃林、高嶺、昌橋、黃祠、萬秀、鳳竹、李海。

官埠橋鎮

鎮政府駐張公廟,人口32520人,面積143.4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官埠橋、張公、茅屋墩、齊心、渡船、官塘、官埠、古樓、蒿林、湖場、小泉、栗林、團林、甘魯、海橋、馬安、泉湖、梓山、黃石橋、張公廟、雨壇垴、石子嶺、永利、窯咀、共升、紫潭、趙坡、劉鋪嶺、河背。

向陽湖鎮

鎮政府駐甘棠閣,人口29666人,面積146.2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向陽湖、寶塔、北嶺、楊菊花、斬關、秧田解、甘棠、馬家垴、軍山、祝家垴、寶塔、郭家灣、唐家咀、熊家灣、鐵鋪、石龍、六三、廣東畈、北洪、洞口。

大幕鄉

鄉政府駐常收,人口32269人,面積165.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大幕、石橋、山里饒、北山、學堂胡、紅山、廟邊、南山、雙壟、蔡橋、石橋、西山下、港背、常收、高灣、下嶺、大塘、井頭、茶地鋪、金雞山、泉山口、馬鞍頭、章堡、孔家、東坑、大幕、桃花尖、塘嶺、菖蒲塘。

鹹寧市向陽湖奶牛良種場(向陽湖)

說明

**以上區劃名錄、面積、人口數據根據湖北地名網,資料截止2004年底**

交通區位

鹹安鹹安

鹹寧市地處華中腹地,長江中游,位於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G56 杭瑞高速公路、G45大廣高速公路和106、107國道中段,區位適中,交通便捷。區域內公路、鐵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並存,以公路運輸為主。 鹹寧火車站

正在興建鹹寧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武漢新港鹹寧港區,中國鹹寧核電專用碼頭,武鹹城際鐵路,鹹寧—宜春—吉安鐵路,杭州—鹹寧—瑞麗高速公路,大慶—鹹寧——廣州,鹹寧—通山高速公路,鹹寧—黃石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這一系列的國家級交通工程將把鹹寧市打造成中國中部地區除大武漢外的又一個交通樞紐城市!公路基本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為龍頭,以國省二級公路為主幹,以縣鄉公路為分支的四通八達的區域公路網路體系。現有106、107、316等3條國道285.775公里,省道10條,為武赤線(原武蒲線)、橫路線、鹹通線、白界線、沿橫線、仙崇線(原蒲洪線)、崇趙線、南大線、鹹合線(原鹹潘線)、紅牌線,總計466.261公里,基本實現了國省道“二級化”、縣鄉道“黑色化”、鄉村道“通達化”。全市現有69個鄉鎮(區),1405個行政村,實現了100%鄉鎮、89.6%的行政村通公路。全市現有客運站 30個,貨運站 4 個;客運站中一級站1個,二級站 7 個,三級站7個,四級站 9 個。“十五”期間該市新建了嘉魚和崇陽客運站2個二級客運站,鹹安、通城、赤壁等3個貨運站正在建設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規範、設施配套的客貨運站場網路。目前全市擁有營運客車3079輛、41081座位,營運貨車3533輛、14163噸,其他機動車2233輛、3486噸。開通客運線路359條,日發班次3137個,已通達全國 9個省份。 武廣高鐵鹹寧北站

鹹寧大道鹹寧體育中心鹹寧大道鹹寧體育中心

水路運輸主要依託境內長江幹流、長江支流及內河、水庫湖泊,全市現有通航里程564.4公里,其中長江幹流航道長118公里。除長江黃金水道外,另有省級內河航道三條:陸水、富水、金水,主要湖泊有西涼湖、斧頭湖、黃蓋湖。全市擁有港口12個,其中長江港口6個(赤壁、陸溪口、石磯頭、魚岳、潘家灣、牌洲),陸水內河港口3個(赤壁、陸水主壩、天城),富水庫區港口3個(七里沖、慈口、燕廈);共有生產用碼頭58座,泊位85個(其中交通部門碼頭53座,泊位83個),年貨物吞吐量134.02萬噸,旅客吞吐量7.3萬人次。

經濟社會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36億元,可比增長16.1%;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39193萬元,增長25.8%;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302萬元,增長2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7億元,增長4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1億元,增長22.2%;完成外貿出口總額3050萬美元,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1220萬美元,增長3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9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16元,淨增487元,增長10.5%。

鹹安鹹安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6.4億元,增長32.2%;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229.22%,提高30.43個百分點;現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湖北名牌產品9個,湖北省著名商標7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0家,淨增19家,其中稅收過百萬元企業32家,新增5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75億元,增長28.6%。紡織服裝、機電製造、森工建材、特種印刷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70.2億元,增長27.5%,占規模工業總量的72.8%;玻璃器皿、電子元件、食品醫藥、橡膠塑膠、電石化工等新興產業加快成長。鹹安經濟開發區呈現出“一期投產、二期建成、三期滿園”的發展格局,全年引進項目16個,累計入駐企業63家,39家建成投產;鄉鎮工業小區項目建設態勢良好。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24.56億元,增長3.7%;及時足額發放各類惠農補貼4500萬元。實現糧食總產19.6萬噸,增長15.5%;油料總產3.7萬噸,增長3.4%;完成造林面積5萬畝。實現水產品總產2.5萬噸,增長24.5%;建成肉雞養殖小區18個、萬頭以上豬場4個,新增肉雞規模養殖戶523戶、獺兔養殖戶103戶;出籠家禽2238萬羽,出欄生豬21.6萬頭,出籠商品兔10萬隻。市級以上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44個;巨寧、賀勝溫氏、川玉茶業被列入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示範企業。

鹹安鹹安

第三產業勢頭強勁。旅遊業年接待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億元。協助市委、市政府成功舉辦了“中國·鹹寧首屆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碧桂園、太乙溫泉、疊水灣等一批旅遊項目相繼建成並對外營業。太乙溫泉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劉家橋村被評為省級旅遊名村,規模旅遊農莊達到52個。積極實施城區購房補貼等優惠政策,樓市交易量逐步回升,碧桂園二期、長誠·水榭花都、潔麗雅·鳳凰城市花園等一批新建精品樓盤相繼開盤。深入開展家電、汽車、機車下鄉活動,累計銷售下鄉產品2.1萬台(輛),發放補貼資金1000多萬元。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完成國家保護糧收儲4400萬斤。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穩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達197家,新增30家。

財稅金融亮點紛呈。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比上年淨增4500萬元,較好地實現了財政“保吃飯、保運轉、保穩定、促發展”的目標。金融運行態勢良好,各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54.8億元和29.39億元,新增貸款餘額7.69億元。在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危急關頭,區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先後向8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2800萬元;引資成立的金源、中金鼎2家小額貸款公司,面向“三農”和中小企業發放貸款7132萬元,有效緩解了部分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難題。

旅遊名勝

鹹安鹹安

鹹安區主要旅遊景點 :鹹寧溫泉

太乙洞

王氏宗祠

星星竹海

潛山

香吾山(猴山)

北伐戰役遺址

土地資源

鹹安鹹安

鹹安區國土面積1503.76平方公里,占全省比重0.82%。其中:耕地面積372.7248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4.79%,園地面積35.936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39%;林地面積592.8632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9.43%;牧地面積0.1566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0.01%;其他農用地面積127.253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8.46%;建設用地99.2906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6.6%;未利用地面積275.53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32%。

全區土地總面積1503.76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1128.934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5.07%。農用地中:耕地372.724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4.79%,耕地中水田276.5813平方公里,早地80.96平方公里,水田主要分布在淦河兩岸的平畈及西北部平原地區,早地則遍及全區各個村組;園地35.93627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果園6.5121平方公里,桑園0.191平方公里,茶園13.2334平方公里,以苧麻為主的其他園地1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丘陵的坡積裙和崗嶺上。林地592.863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9.43%;牧地0.1566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1%,主要分布在雙溪和向陽湖奶牛場。其他用地面積127.253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8.46%,其中畜禽飼養0.4701平方公里,農村道路7.512867平方公里,坑塘水面29.18473平方公里,養殖水面32.61747平方公里,農田水利用地15.86平方公里,田坎41.6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99.291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6%。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77.261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14%;城市用地18.5平方公里,建制鎮用地3.974平方公里,農村居民點用地46.68平方公里,獨立工礦與特殊用地8.1126平方公里。交通用地8.9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0.5973%。其中鐵路0.91平方公里,公路8.07平方公里。水利設施用地13.05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87%,水庫水面11.45平方公里,水工建築物1.603平方公里。未利用地275.53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32%。其中未利用土地200.297平方公里;其他未利用地75.24平方公里,包括河流水面10.64平方公里,湖泊水面49.63平方公里,葦地0.02平方公里,灘涂14.9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資源結構多宜。鹹安區為鹹寧市政府所在地,是鄂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在區域地理位置上,正處在中南經濟協作區的中段位置,而且還介於華東經濟協作區和西南協作區的一個“小視窗”,屬武漢大經濟圈,更是大武漢的衛星城市,處於“一十字交叉,雙向對流”的優越地理位置上,既有利於四方物流,信息通達和全方位的商品輻射,也有利於搞好區域綜合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全區地型複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土地類型構成多樣,低山丘陵兼有,湖泊平原並存,土地資源的多宜性較為突出,土地利用類型多種多樣。按土地結構分,可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土地三大類,按土地利用特點和經營方式可分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早地、菜地;果園、桑園、茶園、橡膠園、其它園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畜禽飼養地、設施農業用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田 坎、曬穀場等用地;城市建制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特殊用地;鐵路、公路、水庫水面、水工建築用地;荒草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灘涂等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為該區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區域差異較大。全區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地形高低相差較大,地貌形態多樣,其構成大體分為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四種類型,以丘陵占大多數。因此,反映到土地利用上,則呈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東南低山地區海拔高度多為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50一200米之間,坡度為25度左右,總面積320.173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1.3%,山地面積大,草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用材林和畜牧業生產;西南高丘地區海拔多在200一400米,相對高度50-150米,坡度23度左右,面積329.4039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21.91%,坡腳為早地,窪池為水田,農林牧兼有,具有發展林特果業的資源優勢:東北丘崗地區海拔一般在30-80米之間,崗頂較平,崗坡較緩,坡度小於5度,面積293.3117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9.51%,耕地多,且質量好,具有發展糧油生產的優勢:西北平原地區海拔在30米以下,地勢平坦,坡度小平3度,面積293.3801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9.5%,湖泊港河多,河網密度大,土層厚、肥力高,是我區的魚米之鄉:中部丘陵地區海拔30-100米,面積266.6397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7.74%,坡度較緩,水文發達,有利於種植業和特色產品的發展。

人均資源貧乏,後備資源短缺。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503.7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8%,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0027平方公里,不到全國人均占有量(0.00741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人均土地資源貧乏,從人口密度看,全世界34人/平方公里,全國為104人/平方公里,全省為292人/平方公里,全區為372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9倍,是全國的3倍。

在土地總面積中絕大部分是丘陵崗地,約占76.9%。山地多平地少,利用現狀呈現“五山一水三分地,建設用地占一點”的比例格局,耕地面積372.7248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4.79%;人均只有0.00067平方公里(1畝),略高於全省平均(0.826畝)水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54畝)的三分之一。突出的問題是耕地後備資源稀缺,目前宜農荒地162.07平方公里,開發的餘地很小,而現有的耕地中仍有3.47平方公里不宜再兩種植農作物。應逐步退耕還林、還漁。農業結構調整和非農業建設的占用,使耕地數量逐年減少,並且大部分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低,單位產量不高,宜於種植雙季稻的面積約133.3平方公里,不足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

土地利用率不高,生產潛力較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503.76平方公里,現已利用1227.28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81.61%,比全省要低5個百分點,除去難以利用的83.31平方公里,仍有總面積的12.85%的土地可以利用而沒有利用,而在已利用的土地中有的遭到破壞,有些閒置,內部利用率較低,農作物複種指數為188.64%,低於全省水平。土地生產力低,全區的土地生產力水平較低,2005年人口密度為37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0.0027平方公里(4.03畝)。人均產值4909元,每平方公里的產值為149.69萬元,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農業總產值為52259萬元(可比價),農業人口為417013人,每個農業人口產值為1645.69元,每個農業勞動力產值為4537元。耕地平均糧食單產4980公斤/公頃,產值13222元/公頃,均低於全省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到2005年底,全區共建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79座,塘堰8337處,水利工程總蓄水量達2.3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6萬餘畝,旱澇保收面積14萬畝。

鹹安鹹安

交通:京廣鐵路途徑我區36公里,設有三級火車站1個,客容量400人,建有中型鐵路貨場1個,貨物年吞吐量40萬噸,沿途設有小火車站3個。全區有公路175條,通車總里程1103公里,公路橋154座。其中京珠高速、107國道、張雙聯絡線、泉袁聯絡線71公里;省道4條(沿橫線、橫路線、鹹通線、鹹潘線)102.35公里;縣鄉道13條(常橫線、星肖線、溫隨線、汀古線、橫官線、麻浮線、西金線、桂星線、溫張線、西雙線、肖新線、汀賽線、賀袁線)186.6公里。國家列養公路336.6公里,占總里程的30.52%。境內公路密度0.73公里/平方公里。13個鄉鎮辦全部通客車。95%村通班車。全年貨運周轉量21980萬噸公里,客運周運量42770萬人公里。

通信:截止2006年6月市內電話程控交換機達33593門,農話程控交換機達29944門。通信電路達9240條,其中長市中繼電路2880條、市市中繼電路3000條、農話中繼電路3360條;小靈通容量30000線,小靈通中繼長市中繼電路邊1200條,小靈通農話中繼180條。市話放號60225部,市話普及率34.76部/百人。農話放號28615部,農話普及率9.85部/百人。多媒體用戶5986戶。

電力:全區網架是以220KV塘角變為中心,由110KV廣東畈變、文畢山變、溫泉變、浮山變、朱家灣變、桂花變、橫溝變電站組成的。全區管理110KV變電站3座,主變6台,總容量156MVA,35KV變電站八座,主變13台,總容量44.1MVA。其中35KV賀勝站、雙溪站、高橋站、張公站、渠首站、大幕站均由橫溝110KV變電站供電,電源單一,無網路、無備用。35KV馬橋站由桂花110KV變電站供電,甘棠站經35KV廣甘線和甘張線將110KV橫溝變與110KV廣東畈變聯絡起來,形成環網。10KV開閉所3座,中城開閉所、官埠開閉所、寶塔開閉所,城區配網形成“手拉手”供電。全區電網內共有小水電站16座,發電機組49台,裝機容量9000KW。110KV線路3條共12.19KM,35KV線路總計18條170.5KM(含專線用戶),10KV線路總計113條總長1387KM(含專線用戶)。

鹹安鹹安

市政建設:鹹安城區擁有主次幹道和巷道45條,道路總長57公里,面積114萬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50公里,面積104萬平方米,硬化率85.2%,人行道65公里,面積47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7.38平方米。城市服務功能逐步增強,排水管道總長45公里,城區排水管道密度為1.8公里/平方公里.2005年城區共栽植行道樹9700株,新建綠化帶10萬平方米,新建綠地4萬平方米,綠化帶總長20.88公里。城區綠化復蓋率達到30%。城區清掃保潔面積114萬平方米,日產垃圾210噸。鹹寧市自來水公司自2001年從長江引水後日供水能力為18萬噸,實際日供水量為12萬噸。其中:鹹安日供水7萬噸。

資源豐富,適合投資

桂香飄雲外 歡迎嘉賓來

馳名中外的“中國桂花之鄉”——鹹安區為新興的中等城市鹹寧市的中心城區,由原縣級鹹寧市更名而來。國土面積1501平方公里,總人口50萬人。下設9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武漢的後花園

鹹安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北距省會武漢僅80公里,南臨湘北重鎮岳陽、東接避署勝地九宮山、西交三國古戰場赤壁,均在幾十公里以內。京廣鐵路、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長江潘家灣深水碼頭僅30公里,距天河國際機場90公里。鹹安區東南枕幕阜山脈,西北瀕西涼湖與斧頭湖。這裡山川秀麗,景色宜人,特產豐富,人傑地靈。那香飄雲外的桂花園林,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那碧綠無垠的星星竹海,浩瀚雄渾,幽靜清新;那鳥語花香的潛山,使您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這裡還有那保健治病的渤沸溫泉,巧奪天工的澄水洞,“鎮妖壓邪”的筆峰塔,鬼斧神工的天然溶洞太乙洞,赫赫有名的北伐戰爭舊戰場汀泗橋,錯落有致的賓館、療養院,熱情好客的鹹安人。這裡是您商務旅遊的黃金地,更是您休閒療養的好去處。

中國桂花之鄉

八月桂花,芳香四溢,鹹安區植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桂花的種植面積、古桂的數量、桂花的質量、產量及對桂花的加工利用均居全國之首。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均作過專題報導,郵電部在這裡發行過桂花郵票一套四枚。今年國家林業局又正式將鹹安區命名為“中國桂花之鄉”。同時鹹安還是“楠竹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和“千橋之鄉”。這裡的楠竹以身高、節稀、莖粗、質厚的特點聞名華夏;這裡的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名茶層出不窮;這裡的苧麻向為“中國名產”,鹹安因此而被譽為“中國麻鄉”。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專題片——“鹹寧的橋”,我想您一定記憶猶新吧!

投資的熱土,創業的寶地

鹹安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捷,這裡有完善的供水系統,充足的電力能源,配套的服務設施,較強的工業基礎,良好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隨著長江引水工程,新火車客運站,京珠高速公路南段,京廣鐵路電氣化改造等一大批大中型項目的興建竣工,將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商機。

鹹安名人

馮京。生長於鹹安.(當時鹹安屬鄂州江夏郡永安鎮,故書中也稱之江夏人).曾學當地潛山書院,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中國1300年科舉史中,能連中三元者鳳毛麟角,僅17位,平均百年才出一人,其中一個是鹹安人馮京。太子少師致仕,階金紫光祿大夫、勛上柱國(相當於現今特級戰鬥英雄,正二品待遇)、爵始平郡開國公(封的一等公).。

雷以誠。今鹹安桂花鎮人。清鹹豐年光祿輕刑部右侍郎、頭品頂戴、厘金制度創始人。著有《大學聖經貫珠解》、《經傳雜記》、《雨香書屋詩抄》等書。(從二品,但皇帝賜戴正一品帽子,享一品待遇)

錢梅窗。女,今鹹安馬橋人。《錢氏宗譜》載有錢梅窗詩作千餘首,為鹹寧一代"才媛"。光緒年間《鹹寧縣誌》稱她為“邑才女”。

孟養浩。今鹹安人(現鹹寧溫泉城區有一路名紀念為孟養浩東路)。明萬曆十一年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後遷左給事中(正七品)。後光宗立,啟用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後升刑部右侍郎(正三品)。為官忠廉,留下段美名佳話。(傳鹹寧古時為風水寶地,淦河流域更是“三里一知縣,沿河百秀才”。此期間被外籍鹹寧縣令破了風水,從此“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候,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

李邕。今鹹安人(古時屬鄂州江夏郡永安鎮,也稱江夏人)唐時書法大家之一,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余洪元。生於1875年,卒於1937年(又一說生卒年為1876-1938),又名金保,字丹圃,祖籍湖北鹹寧鹹安,長於沙市。著名漢劇藝術大師、“余派”老生的創始人。被漢劇界同行與觀眾尊為“漢劇泰斗”,“漢劇大師”。“時代”唱片社為他製作了《喬府求計》、《興漢圖》、《李陵碑》等唱片。1926年,余洪元被推舉為漢劇公會會長。他一生未納徒傳授,然“余派”表演藝術影響深遠,至今仍被視為漢劇老生正宗。

錢亦石。1889年12月21日出生在鹹寧縣(現鹹安區)馬橋鎮錢家莊一個書香人家。1924年4月,經董必武、陳潭秋介紹,錢亦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湖北黨部早期創始人.乃我黨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董必武稱為“紅色教育家”;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之一。子遠鐸.二子遠鏡. 女兒.錢韻玲.婿.冼星海.1937年9月帶領三十多位名作家、音樂家、戲劇家到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成立第八集團軍服務隊。被任命為少將隊長。1938年1月29日在滬病逝。

聶洪鈞。(1905-1966),湖北鹹安張公鄉聶樊村人。1949年5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省委常委。1953年1月任中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糧食局局長。1955年1月任國務院糧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錢瑛。女,漢族,1903年5月14日在湖北鹹安馬橋出生。。(1903年5月14日-1973年7月26日)原名錢秀英,又名生桂,號海霞,曾用名彭友姑、陳萍等。解放後相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兼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60年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部長、中共中央監委副書記。1961年後主持中央監委工作。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是新中國所有正部級領導中三位女性之一)

蔡方柏。1936年1月生於湖北鹹寧市鹹安龍潭。歷任中國駐法三秘、二秘,外交部西歐司副處長、代理處長,駐法使館研究室主任、政務參贊、公使銜參贊,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駐瑞士大使,駐法國大使(副部級)等;1998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2004年任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會長、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會會長。

黃永勝(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原名黃敘錢,湖北鹹安高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最能打戰的十大上將軍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十三兵團代司令員、司令員,曾兼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第十五兵團司令員兼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後兼廣州市警備司令員。1951年任華南軍區副司令員兼華南軍區防空部隊司令員和政委,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1952年任中南軍區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195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八屆候補中央委員(1968年遞補為中央委員)。1961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是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於1968年任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解放軍總參謀長,1969年兼任軍政大學校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是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何功偉(1915—1941),男,漢族,湖北鹹寧人,鄂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主要開闢人。歷任上海青年抗日救國服務團組織部長、湖北省工委農委委員、武昌區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鄂南特委書記等職。1941年11月17日,何功偉在恩施方家壩後山五道澗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6歲。《奴隸戀歌》還被譯成世界語,後被收入《革命烈士詩抄》。何功偉犧牲的噩耗傳到重慶,周恩來在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一次會議上宣讀了何功偉的遺書和遺詩,並向中共中央書記處作了匯報,延安各界在八路軍大禮堂舉行了何功偉、劉惠馨二同志追悼會;《解放日報》發表了《悼殉難者》的社論。1942年6月13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指示南方局為被國民黨殺害的鄂西特委書記何彬等人開追悼會。抗戰勝利後,周恩來同志仍然掛念著何功偉烈士,詳細詢問了烈士家屬的情況,並托人向何功偉的父親致意,感謝他為黨和人民生了一個好兒子。

毛明,鹹安區雙溪橋鎮人,博士生導師,教授級高工,中國兵器首席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組部直接聯繫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咨審委主任,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裝甲車輛與動力傳動技術專業組副組長、國防“973”技術首席,國防科工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國際機器與機構學理論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汽車工業獎勵基金會終評審員,中央企業青聯常委。

章勛宏。男,1967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共青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湖北鹹安大幕鄉人。現任中國共產黨團中央直屬機關第十五屆委員會副書記、團中央直屬機關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

董祚繼,男,漢族,1964年3月生,湖北鹹寧桂花鎮人,民盟盟員,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1988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2003年7月任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同年考取南京農業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2007年12月獲博士學位)。2004年12月考取北京大學與國家行政學院合辦MPA班(2009年7月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8年11月任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2007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2010年3月擔任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周世學,男,漢族,1957年1月生,鹹寧市鹹安區汀泗橋鎮古田村人。1974年12月應徵入伍,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法學研究生畢業。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場站戰士、排長、指導員,空軍航空兵師政治部幹事,空軍第三軍政治部幹事,瀋陽軍區空軍司令部秘書,軍委空軍司令部秘書,軍委辦公廳秘書,空軍航空兵師政治部科長,軍委空軍後勤部政治部秘書處、組織處處長,空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大校銜)。4次榮立三等功,5次被評為空軍優秀領導幹部和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9年被國務院軍隊轉業安置工作小組、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聯合評為中央單位模範軍隊轉業幹部。曾任國家民委機關工委書記助理、副書記。

2013年11月任國家民委直屬機關紀委書記(正司級)。

甘良才。男,湖北鹹寧市汀泗橋鎮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42年1月生,現為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華中師範大學、長江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空軍雷達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通信學會湖北省分會"光通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非線性網路與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通信學會無線電專業委員會理事。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九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一項、國防預研基金項目兩項、湖北省重點科學基金兩項、省市部委及企業委託項目多項、國防863項目一項。出版專著譯著、教材九部,在國內外學術會議、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

董繼寧,1955年10月生,湖北鹹寧汀泗橋鎮人。1977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1986年-1988年結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課程助教班。現為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作品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勤政殿、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等地收藏。作品曾獲1990年首屆北京藝苑美術獎、澳大利亞“93雪梨”亞太地區水墨畫大賽金獎、“自然與人·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油畫風景展”藝術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並載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國際藝苑首屆水墨畫5年成就大獎。

余宏明,男,漢族。1947年生於鹹安汀泗橋大屋余,出身竹工藝世家,有著“全國竹雕大師”稱號。《小龍》、《孔雀開屏》等代表鄂南楠竹之鄉的竹工藝品獲得多次肯定。巔峰之作《騰龍》更是在第五界中國竹文化節上榮獲了國家金獎。豐富了鹹寧楠竹之鄉的文化底蘊,振興了鹹寧竹雕工藝的發展與進步。

著名人物

毛明 中國兵器首席專家
劉國祥 全國優秀人民警察
陳文光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導
陳安鈺 中華兒女報刊社副總編輯
周世學 中央單位模範軍隊轉業幹部
胡文祥 中國航天軍事醫學專家
夏振寧 維珍電信(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梅興國 軍事醫學院藥劑學教研室主任
謝昭暉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鐵五院)檢測公司總工程師
董祚繼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