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洞

hè dòng ㄏㄜˋ ㄉㄨㄙˋ
鶴洞(鶴洞) 
修道者所居的洞穴。 明 錢光繡 《岩台山》詩:“鶴洞迷丹灶,仙墳罷漆燈。”
廣州古代是嶺南土著居民南越人集中居地之一,西漢初還是南越國首都。南越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與廣西壯族同屬壯侗語族,在語言、語法、辭彙上與漢語不同。南越人後來一部分被漢化,一部分遷走,但在地名上留下他們的印記,被稱為壯語地名。這類地名有特殊含義,不能按漢語通常解釋,是廣州地名一大特色。透過它們,可窺見古代廣州地區社會經濟風貌。
“洞”壯語有山坡、畲地之意,計有鶴洞、龍眼洞、沙羅洞、良峒、鄒洞、朱洞、西洞、趙峒、秋洞、羅布洞、洞坑、洞旗峰等,都為山丘所在地。畲為順坡開墾的旱地,實行刀耕火種,與史籍記載南越人農業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鶴洞大橋,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和荔灣區之間的珠江後航道上,東連海珠區昌崗路,西接芳村區鶴洞路,整個系統工程由主橋、東、西引橋,昌崗立交、廣中立交組成,全橋總長244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