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說法即“掩耳盜鈴”。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鴕鳥心態鴕鳥心態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里,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斃的話,是足可以躲避猛獸攻擊的。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表現

政府官員有了鴕鳥心態,就是無能;老師要學生髮言,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都是鴕鳥心態。社會上有一些人“遇食頸如鶴,遇事頭如鱉”,這就是鴕鳥心態。很多人做事,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也是鴕鳥心態。甚至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眼不見為淨”,乃至“因噎廢食”,都是鴕鳥心理

影響

在一個團體裡,鴕鳥心態的人太多,這個團體的公權力一定不張;辦公室里,太多鴕鳥心態的人,辦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難,有助於激發潛能;有鴕鳥心態的人,無異扼殺自己的天分,終至自掘墳墓

改進

其實,現在動物學家已經在為鴕鳥翻案,他們觀察研究,發現鴕鳥的兩條腿很長,跑得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它逃跑的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不致於把頭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還原“鴕鳥心態”的真相。

現代的人,也要為“鴕鳥心態”翻案,做事時遇到困境,可以另覓他途,千萬不要消極的坐以待斃,也不要“因噎廢食”,應該以發揮能動性、智力,勇往向前。人生其實就如戰場,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在前方的戰士,打勝戰固然有成就,打敗仗而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躲避一個也未嘗不可,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曲能伸。所以希望有“鴕鳥心態”的人,現在要跟動物學家一樣,為自己翻案。

相關事例

古代神醫扁鵲發現蔡桓公體有病,三番五次勸說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卻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不聽扁鵲勸告,堅決不治療,結果最後病入膏肓時再找扁鵲治病,此時扁鵲已知蔡桓公由於延誤了治療期而患了絕症,不可
能再治好,於是他逃向了秦。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日前在上海市委九屆十六次全會上表示,面對各類輿情,迴避和敷衍,猶如把頭埋在沙中的鴕鳥,不能解決問題。正確的態度和辦法是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效能,加快推進信息化、網路化建設,努力在進網用網上有突破,在育網管網上見成效,爭做敢用善用網路的先行者。

鴕鳥政策

“鴕鳥政策”是個廣泛使用的國際性成語,在歐洲各主要語言中,如英語、法語、俄語、德語中都有,而且已經被吸收為漢語成語。
這個成語原自非洲,最初見於1891年9月1日英國的一家刊物上,後來陸續進入其他許多民族的語言中,成為一個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來指那些不願正視現實的政策或不敢面對險情的行徑。

那么,“鴕鳥政策”一語是怎樣來得呢?

鴕鳥的目光銳利,聽覺靈敏,能覺察10千米外的敵人,且善於偽裝。人們有時看到,當鴕鳥遇到獵人追捕或者危險臨頭時,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臥,甚至將頭鑽在沙中,身體蜷曲一團,以其暗褐色羽毛偽裝灌木叢或岩石等,這種現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記載,人們把鴕鳥遇到敵情時,把頭鑽在沙中的滑稽行為形容為“鴕鳥政策”,用以譏諷那些在危險面前看不到危險的人。鴕鳥是世界上現存體積最大而又不能飛行的鳥類,體高2.5米,體重達150多公斤,有一雙強有力的腿,奔跑速度每小時最快可達65公里。由於鴕鳥的生存環境缺水,而鴕鳥奔跑的耐力又差,所以,為了不讓對手發現,鴕鳥有時便採取這種節約體能的自我隱藏方法。人們已經知道,鴕鳥遇到危險時只顧把頭埋入沙堆中的說法是不真實的;但以訛傳訛,卻把對鴕鳥錯誤的認識當成一種有趣的人世現象的比照,形成了“鴕鳥政策”這一成語。鴕鳥政策是經濟管理學中的名詞,也常用於政治場合。鴕鳥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時隨之變化,從而導致決策失誤,也可以指一種迴避現實的主觀逃避政策,與“自欺欺人”意義相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