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效應

鴕鳥效應

當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會把頭鑽進沙子裡,鴕鳥自以為安全,其實不然,殊不知,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無法完全避免,必須勇敢去面對,勇敢地去承擔,因為逃避不是辦法,逃避責任的同時你就喪失了權利和成功的機會。鴕鳥的應敵方式我們稱之為“鴕鳥政策”或“鴕鳥效應”。“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鴕鳥效應”告訴我們:面對危機時,不正視現實,不主動出擊,一味採取迴避的態度最終只會給自己造成重大損失。

典故

(圖)鴕鳥效應鴕鳥效應

鴕鳥和雄鷹是自然界中的兩個家族,因素來不和,所以雖然是鄰居也不往來,可是,有一天,鴿子給它們捎來口信說它們捎來口信說它們的領地將有敵來犯,讓它們兩個家族都提前做好準備,但是,敵人是誰,鴿子並沒告訴它。接到訊息後,兩個家族的成員都忙碌起來,堅固城堡、準備糧食。可是,沒過幾天,鴿子又給它們帶來口信說它們的敵人要和它們在森林前的沙漠地帶展開決戰。接到挑戰後,鷹族的成員個個摩拳擦掌,一副要與敵人決個你死我活的樣子。鴕鳥家族的成員們在老冤家的面前,也不甘示弱。決戰的時候到了,兩個大家族列隊站在同一側等著敵人的到來,時間不長,只見迎面不知是什麼生物,黑壓壓的一片,向它們撲來。鷹族的成員們主動出擊,直撲向敵人。而鴕鳥們卻把頭埋在了沙子裡。不知過了多久,鷹族凱鏇而歸的時候,見鴕鳥們的頭還在沙子裡埋著,就有一隻大鷹大聲說:“敵人已經被我們擊退,你們還不把頭抬起來。”聽了這話,鴕鳥們把頭從沙子裡抬了起來,紛紛說:“好險啊!多虧我們把頭埋了起來,否則豈不是要大禍臨頭!”鷹族聞此就更瞧不起鴕鳥了。

後來,鴕鳥又遇到了勁敵,仍然採取同樣的辦法,這一次可沒有那么幸運了。沒有了鷹族的幫助,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打敗而歸。從此,人們就知道了人生在世,風險和危機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解析

(圖)鴕鳥心態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自以為安全,其實不然,殊不知,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也無法完全避免,你必須勇敢去面對,勇敢地去承擔,因為逃避不是辦法,逃避責任的同時你很可能就喪失了權利和成功的機會。 我們經常會遇到障礙與重擔,如果選擇繞過,可能會因此失去成功的機會,逃避的代價注定會是失望。面隊危機,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只有迅速採取行動,果斷承擔責任,才會把損失降到最小。相反,如果遇到危機總辯解說“這不是我的責任”,試圖做“鴕鳥”,則後果不堪構想。

事例

孔子臨危不懼

春秋時,魯國的陽虎曾侵犯過宋國的匡地,幾年後,孔子帶學生到匡地遊學,因為孔子長的像陽虎,所以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就將孔子團團圍住,孔子的學生子路還被衝散了。等到子路找到孔子的時候,孔子正在與其他學生彈琴說笑。子路很奇怪,就問孔子:為什麼不害怕啊?孔子說:“你知道什麼是聖人的勇敢嗎?那就是臨難不懼。”“臨難不懼”也叫“臨危不懼”。為什麼孔聖人要提倡臨危不懼,臨難不懼呢?道理很簡單,臨危,臨難之時更需要有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想出好的辦法來應對危險和困境。而恐懼不但於是無補,還會擾亂心智,影響判斷乃至決策失誤。

(圖)《空城計》楊寶森飾諸葛亮《空城計》楊寶森飾諸葛亮

諸葛亮擺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司馬懿大兵壓境的危機時刻,獨守一座空城,守又守不住,逃又逃不脫。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急中生智,傳下命令:把城內所有的旗幟放倒,藏匿起來!城內士兵,各自隱在駐地房舍、圍牆內,不許亂動亂叫,違令者立斬!然後,諸葛亮下令:大開東南西北四面城門,每一門前,派20名老少軍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樣撒水掃街。如果魏軍衝到城前,也不能面露慌張,更不能退入城內。然後,他高坐城樓之上,悠然撫琴。結果,擁有千軍萬馬的司馬懿以為城內有埋伏,沒敢闖這座空城。試想,司馬懿大兵壓境之時,如果諸葛亮因害怕而亂了陣腳,其後果恐怕是不堪構想的。還有沒有諸葛亮這個人物或許都要另當別論了。可見,越是身處危險越要鎮定自若,這樣不僅能迷惑敵人,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百事可樂變“危”為“機”,化害為利

誰掌握著安全方面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未來的主動,所以,當危機(或風險)降臨時,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做出迅速的反應來挽回損失,一般而言,“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在一般情況下,這一原則總是適用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幾度爭搶碳酸飲料市場霸主地位。但在激烈競爭的過程中,一次突發事件險些使百事可樂陷入被擠出市場的危機,這就是“針頭事件”。威廉斯太太從超級市場給孩子買了兩筒百事可樂,可是喝完以後,無意中將罐筒倒扣於桌上,竟然從裡面掉出了一枚針頭。威廉斯太太立即將此事告知了媒體,形勢對百事可樂極為不利。

百事可樂公司一得到“針頭事件”的訊息,立即採取了措施,一方面通過新聞界向威廉斯太太道歉、並給予威廉斯太太一筆錢以示安慰和補償,公司還通過媒介向廣大消費者宣布:誰若在百事可樂中再發現類似問題,必有重獎。另一方面,在公司百事可樂生產線上加大了質檢力度,還邀請威廉斯太太參觀。此舉不但消除了“針頭事件”的不良影響,贏得了威廉斯太太的讚揚和信任,還在消費者中樹立了誠實和勇於正視自身錯誤的良好形象。喝可樂竟然喝出了針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百事可樂從未遇到的。這對於百事可樂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和考驗,因為這一事件如果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信譽、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縱觀百事可樂公司處理“針頭事件”的全過程,我們不得不嘆服該公司決策者的理智和臨危不懼的心理素質:在突發危機面前,他們不但及時、迅速、果斷地推出了一系列可行措施,還採取手段使不利事件向有利與自己的一面轉化,既緩解了矛盾,打消了消費者的顧慮,還刺激了消費者的好奇心。百事可樂可算是因禍得福,不僅沒有使銷量下降,反而使購買百事可樂的消費者倍增。可見,在企業和個人發展上,變“危”為“機”,化害為利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個能力才不至於將自己置於被動和危險之中。

企業管理

當危機(或風險)降臨企業時,企業必須做出迅速的反應來挽回損失。一般而言,“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在一般情況下,這一原則總是適用的。能夠迅速採取行動,果斷承擔責任的"雄鷹"式的企業總是能夠得到公眾的諒解,企業採取這種策略所產生的效果叫“雄鷹”效應。而遇到危機總辯解說“這不是我們的責任”,試圖做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式企業,最終會給企業的信譽和經濟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類企業所採取的策略所產生的效果,叫“鴕鳥”效應。

“埃克森”事件中的鴕鳥效應

1989年3月24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美國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三)一艘巨型油輪在阿拉斯加州美加交界的威廉王子灣附近觸礁,原油大量泄出達800多萬加侖,在海面上形成一條寬約1千米,長達8千米的漂油帶。事故發生地點是一個原本風景如畫的地方,盛產魚類,海豚海豹成群。事故發生後,礁面上沾滿了一層黑乎乎的油污,不少魚類死亡,附近海域的水產業受到很大損失,純淨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壞。

事故發生後,埃克森公司卻無動於衷,既不徹底調查事故原因,也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清理泄露的原油,更不向美、加當地政府道歉,致使事態進一步惡化,引起當地政府、環保組織、新聞界對其置公眾利益於不顧的惡劣態度十分氣憤,群起而攻之,發起了一場“反埃克森運動”。在此情況下,甚至驚動了布希總統,布希於3月28日派出運輸部長、環保局局長等高級官員組成特別工作組,前往阿拉斯加進行調查。

最後,為了清理油污和消除各方面造成的惡劣影響,僅清理油污就付出了幾百萬美元,加上賠償、罰款,總損失達幾億美元;另外,公司形象也受到很大破壞,西歐和美國的一些老客戶紛紛抵制埃克森的產品,使埃克森公司狼狽不堪。

埃克森公司在泄油事件中,由於反映遲鈍、存在僥倖心理,企圖推卸責任,缺乏自責感,以為像“鴕鳥”那樣,把頭埋在沙堆里外界就不會譴責它,而到頭來還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並使公司的形象受到嚴重的創傷。埃克森公司處理危機(即風險)產生的這種效果,可以稱之為“鴕鳥”效應。

啟示

千萬別找藉口!成功不屬於那些找藉口的人!

(圖)鴕鳥效應鴕鳥效應

生活中,總得面對一個個挑戰,不是每次都能找到藉口逃避。

如果你有自己繫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機會!

危機來臨時,你必須冒險做些未曾嘗試過的事,以期奇蹟出現。

在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必須採取行動。

只有以積極的心態,不斷進取的態度去正視現實,才能在面對困難時從容應對。

如果尋找藉口,就不可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擔責任的心胸,最終在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中淘汰出局。

消極會使人喪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消極處世者會甘於平庸。因此,要下決心改正它。

正確對待自己的事物,事業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不能因為偶爾的失誤就否認自己的能力。

競爭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個體要發展就無法迴避,明智的態度是正視並加以利用

套用

(圖)股市股市

喬治•勒文施泰因說:“確切知道發生了壞事情比懷疑壞事情是否真的發生了要痛苦得多,如果你不是很清楚自己投資組合的表現,就會一直留存著更好的盼望。”在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中,投資者關心的是他們總的財富數,而不是他們某個時段的得與失。不過,投資者也是人,不是計算器。他們仍希望獲得愉悅、避免痛苦。雖然把自己變成鴕鳥不會讓損失就此消失,但它可以讓你假裝這些損失並不存在。

勒文施泰因和他同事杜安•瑟匹(Duane Seppi)的最新研究發現,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投資者在市場低迷時期察看投資組合市值的頻率通常會減少50%至80%。在今年6月份的股市低潮期,Vanguard共同基金的持有者察看帳戶價值的頻率遠遠低於股市屢創新高時的2007年中晚期。效仿這種重200磅、大腦卻只有兩盎司的大鳥並不總是壞事。誠然,如果你上一次察看所持房地美、Washington Mutual、或是雷曼兄弟股票的價值已經是半年之前的事情,在你終於得到最新報價時,你會覺得自己就像個笨蛋。不過,像這樣的黑洞股票並不多。如果你每聽到一個壞訊息就拋售的話,你將很難從一些普通不過的好訊息中獲利。
心理學家保羅•安德森(Paul Andreassen)的試驗表明,投資者獲得有關其所持股票的訊息越多,他們的交易頻率就越高,獲得回報也越低。而當你把頭埋在沙子裡面的時候,你就根本沒法開口進行交易了。當然,完全不聞窗外事也並不好。這裡提供了一些審慎的做法,供你在寧願當鴕鳥時參考採納。使用電子郵件和日曆軟體給自己傳送提醒,讓自己在一周或一個月後察看帳戶價值。當設定的察看時間到來時,要調整帳戶使其達到平衡、並且適時逢高拋售、逢低買進;另外,檢查你是否還持有那些以其最新價格你不會再增持的股票,拋售它們減損,這些損失還可以用來減計應稅收入。當報紙無一例外都在唱衰時,市場往往會顯得比實際狀況更危險。(需要擔心的時候是當每個人都不擔心的時候,而不是每個人都擔心的時候。)花些時間研究一下市場的歷史,看看在2002年、1998年、1991年、1987年、1982年、1974年等年份,當市場充滿絕望的時期過後,股市出現了怎樣的情況。如果以史為鑑,人們這種當鴕鳥的傾向恰恰正是市場即將浴火重生的強烈信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