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位於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文化偉大先驅,儒家學\n派的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占地約12000平方米,由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龍門石坊、泮池等組成,布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雲南省現存第二大孔廟。

基本信息

概述

鳳慶文廟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位於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文化先驅,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占地約12000平方米,有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欞星門、龍門等組成,布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現存第二大孔廟。

文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原址在城南虎山東麓,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遷建於府署之西,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遷,建於縣城西文廟街,俗你黌學,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結束全部工程,歷時300餘年。整個建築群布局到工藝都頗有觀賞和研究價值,是鳳慶文化發展的象徵。

建築特點

鳳慶文廟鳳慶文廟
鳴鳳閣又名魁星閣,在縣城最高點,三層,高16米,邊寬11米,六角攢尖頂,底層正方形,是文廟建築群最為顯目的組成部分。

大成殿,磚土木結構建築,重檐歇頂,高約12米,面闊18.3米,縱深13米,五開間、四面出廈,由18棵埋徑50多厘米大柱支撐。透雕格門,屋頂有花欄,花欄中置有山塔,兩端各有大龍一條,龍口朝寶塔,形成二龍搶寶或二龍戲珠。上下兩層8個屋角各有瓦獅一尊。上層四周為走廊,中間空心,正堂供有神龕為孔夫子牌位。下層屋檐下懸掛“斯文在茲”橫匾,上層屋檐下有“聖集大成”四個大字。

大成門,磚木結構,高5米,面積13.8平方米,縱深7.5米,三開間。

欞星門,磚木斗拱結構,三間四拄一字排列,每根柱腳有兩塊大三角石固定。距欞星門9.7米處建有龍門石坊連線泮池。

石坊,柱為中間高兩邊低,四根方石柱並立,有三大碑,四小碑,二浮雕。碑書“門”、“金聲玉振”、“江漢秋陽”等字,鐫有修建年代及修建姓氏。

鳳慶文廟位於鳳城城西,占地約1.2萬平方米。有主建築泮池,金聲玉振坊、欞星門、大成門、兩廡、大成殿、崇聖祠、魁星閣等,是一組沿中軸對稱,台階遞進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歷史價值,是鳳慶文化發展的見證,也是鳳慶著名的名勝古蹟。

泮池:泮水為皇宮之外的護城河水,泮水池比喻孔子像皇帝一樣的尊貴。

金聲玉振坊(俗稱龍門):金聲玉振坊建於明萬曆28年,4根石柱上各蹲著一個雕刻古樸的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東面兩楹刻有“漢水”、“秋陽”,西面兩楹刻有“金聲”、“玉振”八個大字。金聲是表示古代樂器,在這裡讚揚孔子的思想像一首樂曲一樣有始有終,完美無缺。龍門喻示成功,有魚躍龍門一說。當你走過了龍門,穿過金聲玉振坊。猶如感受和領悟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完美。

崇聖祠:崇聖祠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為追封孔子上五代祖為王而建的祭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父母和先人的地方。崇聖祠像大成殿一樣也有四配,另有五從祀者,四配是孔門後學生傑出人物的生父,五從祀者是儒學世系中傑出人物的生父。

崇聖祠曾改建為文工隊禮堂,於2006年8月恢復重建。祠里孔子先輩和四配、五從祀者的塑像正在籌建中。

魁星閣:魁星閣,又叫鳴鳳閣,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居縣城最高點,共3層,高16米,邊寬11米,六角攢尖頂,底層為正方形。整個建築結構靈巧,登高放眼四望,胸懷為之闊朗。鄭顯楊曾題聯:“更上一層樓,東看屏樂嶂,南府龍湫,西臨鳳岫,北倚磐陀,況復雙城煙火,四面雲山,百里風光歸眼底;遠稽往古事,想唐屬姚洲,宋名慶甸,元置土府,明設流官,益以勐氏孤忠,尚書大節,千秋史鑑注心頭!”此聯在文革期間被毀。

文廟碑林

鳳慶文廟鳳慶文廟
中華民國光復之元年春,雲南第二師長李君印泉檄,順寧守張君漢皋扵郡城昭忠祠虗正室置特龕,祀眀死節戶部尚書龔公,栗主既奉安成禮來徵文,勒石昭示百世,義不敢以不文辭,則謹操筆儒墨而大書之。曰:嗚呼!公之死,國事則可謂忠矣列矣,従容慷慨,毫髮無遺憾者矣!考公以天啟四年舉人,崇禎元年成進士,厯官南亰兵部郎中,見器扵閣部史公可法,以事使桂林,未復命而南都陷,永曆帝立於肇慶,留替閣部瞿公,式耜(si)機務已而,暫假返滇,適會金滄道楊公畏知黔國公沐公天波,以大義結孫可望,共扶眀室。公従沐公自永昌至省會,尋従楊公詯在至則迭被㤙命,擢兵部侍郎,轉戶部尚書,隨扈至滇出征迤西南兵餉,事未集而乗輿播遷入緬,公追従不及,匿山中得晉王李㝎國書,知帝㪽在,乃㣲服間闗說各土司起兵,沅江土知府那嵩者,公門人也,首舉義,各路多應之,倉卒蹉跌卒無成功。而吳三桂已率軍臨緬,勒送帝出,挾之東下要扵路尾,行至昆明,具酒肴乾守者謁帝,守者拒之,公厲聲曰:“此吾君也,我為其臣,君臣之義,南北皆然,我只一見而,何拒我?”為守者啟三桂,許之。公入謁,陳席堂上,請帝出朝,禮畢進酒,帝稱謝,痛哭不能飲,公亦伏地,哭不能起,再勸帝飲,帝勉飲三爵,公再拜哭不止,兩目血濆,溢頭觸地而死,帝驚痛,幾仆觀者愴惻。公死三日而帝亦被害,時康熙元年三月十八日也。嗚呼,委質為人臣逳君父之難,委曲求濟,不濟則以身殉,一瞑不視攀髯地,下古忠臣烈士皆以之,而公之従容慷慨。審□曰,當其心苦者,其莭彌光矣,枌社薦馨香勵敎化宜哉,宜哉而禆官野乗郢書燕說:猶有誣廁公姓名扵附孫降吳之列者,不知楊沐二公之結可望,即光武用赤眉銅馬之機榷也,而侈歸附之,有望人斯,三桂虗張首虜之慣習也,卒之公之心跡,皎然暴白,正不待辯而自明矣。順寧距城二百里許有,蜢䗱巌者,群峭摩天線路斗折,鄉里傳公少年時,曾鑿結屋讀書,其上㪽為,文章奇偉,肖其為人,惜已盡佚,僅存者,城北飛來寺碑,作彼教中語而立,達之宏志隱露行間,雲公諱彝,字和梅,先世自山東徒滇,世居順寧城東古山橋,保山之龔侍郎鼎,亦其族人,例得書之以貽張君鐫貞珉而樹之祠,下以昭李君式賢闌幽之義而永郡人之思。中華民國元年三月,雲南順寧府知府椘南張漢皋立石,江都董楷書丹。

題亡弟又安復泰墓並序:嗚呼!鴒原秋浸,姜被春寒,花蕚樓高,荊枝風折,人孰無情,誰能遣此回憶?又安二弟,焬和抱德,孝友天成。昔值清季,予憤國是,甲辰負笈東瀛,迨學成歸國,為國奔走,仰事俯蓄,悉委諸弟焉;共和告成,代表入寧,而鄂而贛,適當多事甲寅,還滇聚首昆池,風晨月夕,其樂也融融矣。乙卯冬,義軍討袁,予又誓師東征,護國靖國,死生呼吸,家事內外,惟弟獨支;我生造就弟與,有功且能淂親歡,其至性固卓卓哉。奈何戊午春,予方自井凱旋,噩耗遽至。天乎!吾弟情何能已,爰表諸墓,用紀予悲。
天教時勢造英雄,中原凌厲劍光紅,乃真英雄造時勢,鞭撻麒麟下人卋,飛凌泰華眺西東,故國飄搖風雨中,愛國男兒走相告,海疆求學乗長風。嗚呼,男児求學,湏學萬夫雄,忍抱毛錐生作可憐蟲。笑把家山付與弟,東瀛撃楫澄清誓,吾弟至情本性生,孝友天成我未逮,我歸仍為國賓士,年年事蓄為予替,神州撞徧自由鐘,五族共和樂大同,功成直向潯陽度,來在長江髙處住,欲將一掬西江水,淨洗膻腥起沉痼,可憐末造天難語,八洲錯教他人鑄。倦鳥飛鳴戀故枝,甲寅,予亦歸滇池,十年手足他鄉,聚滇海,月圓詠塤箎,洗我戰袍塵,酌我梨花酒,話我去後事,觴我天合友,人間天倫樂,幾疑我獨有。胡為乎造物直以萬物為芻狗?鬼域白晝二五耦,經許鐵血鑄共和,一蹴幾斃莫援手,丈夫義氣本雄雄,誓師東征殱厥醜,果然三駕入涇陽,霧列雄州已不守,詎料紅羊浩刦了無時,天府倐化逋逃藪。吁嗟乎,一護國一靖國,河山大澤蛟龍走,退瀘城復瀘城,一劍如龍嘉折首,方欣國難舒歸與,予怡怡從此長相契,勿為悵別離,誰知井上凱旋日,正是滇南月冷時。嗚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難忘吾與子,憶昔,為國偶忘親,經營家務獨君,恃此日,高堂不見母,九泉賴汝奉甘旨。一生一死若有因,情義綿綿,誰遣此悲哉?青曾黃澒,生死遞化兩茫茫,彈指十二萬年矣,惟有真情厯刦磨不死,情之所至天難止,安知千秋萬歳,我又不為爾,爾又不為我,聯床言笑相我爾,但願造化順人心,世世團圓卜有豸。

民國八年三月□日胞兄又新謹志並書扵四川瀘縣軍司令部。

碑文內容可參考江應梁先生的著作《(安插耿馬紀略詩)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