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體民歌

藏族民歌形式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甘肅、青海、四川等省藏區的“魯”、“卓”,流行在甘肅、青海和四川阿壩各藏區的“拉伊”,流行在雲南藏區的“擦拉”和西藏地區的“郭爾諧”的部分民歌。

魯體民歌

正文

 
魯體民歌一般每首皆有數段,以三段的為典型結構。每段少則二、三句,多則十數句。以二至五句為最常見。每句音節一般相等。最多見的是七、八音節句。每首歌的段與段之間,段之中相對的句子之間在設意、用詞及節奏停頓上都有對仗的關係。
魯體民歌,在一般情況下前數段是比興,最後一段點出本意。迴環排比,反覆詠嘆,思想內容漸次深化,感情色彩愈益濃釅,給人以情意雋永、其味無窮的感受。
這種格律的詩歌在敦煌發現的古藏文史料中有不少記錄,9世紀前後就很流行。11世紀,米拉日巴運用這種格律寫出了著名的《米拉日巴道歌》。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藏戲劇本中的詩歌也大量運用這種格律。在藏族文學作品中這種格律受到普遍重視和廣泛運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