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莒南縣城東的赤眉山南坡,占地一百畝。陵園保存有許多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前身為“莒南縣革命烈士陵園”,1953年始建,1995年遷建,2001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占地100畝,內有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羅生特紀念館、烈士英名錄紀念碑、芳名碑、群雕、仿古大門、圍牆等,系集陵園、公園為一體的新型陵園。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曹玉海,“李文才團結模範連連長”李文才,淵子崖保衛戰區長馮乾三,聚將台三英烈,紅軍烈士楊雲等1409名烈士安放於此,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原中共中央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為該園題寫了門額。 2014年5月31日經臨沂市人民政府臨政字【2014】129號檔案批准,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由縣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升格為市級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園區介紹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正門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正門

園內2000平方米廣場,均為花崗石方石塊和紫砂岩長方石塊精砌而成。廣場正中有一座高4.22米、寬5.64米的花崗石群雕,再現了戰爭年代魯東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無私奉獻精神。群雕前的花壇是由黃楊、金葉女貞等花卉苗木組成3個花圈,象徵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永遠懷念。

廣場兩側建有長24米的仿古烈士英名錄紀念碑和芳名碑。烈士英名錄紀念碑鐫刻著全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衛國戍邊、搶險救災中犧牲的2270名烈士及在莒南縣犧牲的108位外籍烈士英名。烈士英名錄紀念碑背面鐫刻著《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遷建碑記》和抗戰時期英模錄。芳名碑正面是黨和國家等領導人的題詞,背面鐫刻著為魯東南烈士陵園遷建工程捐款5000元以上的單位和捐款100元以上的個人名單。

廣場北側處在中軸線上的“魯東南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建築面積792平方米,為砼框架磚混結構琉璃瓦仿古建築,兩層飛檐,四面繞以紫紅色廊柱,氣勢恢宏,莊嚴肅穆。陳列館內記載著魯東南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戰績和珍貴史料。東大廳陳列抗日戰爭時期為我國的解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奧地利友人羅生特的事跡和珍貴文史資料。

烈士墓區安葬著485名烈士遺骨(其中有名烈士墓143座,無名烈士墓342座)和部分老紅軍遺骨。目前,該陵園已初步達到了革命紀念園林花園化的標準。園區塔堂館堂錯落有致,花草林木生機盎然;四季鮮花次第開放,花壇碑廊整齊美觀。松柏常青,環境清幽,為社會各界瞻仰革命英烈,繼承發揚革命傳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沂蒙精神教育提供了最佳場所。

建設情況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占地100餘畝。1995年4月19日,基於敬仰革命先烈的殷殷民意,為了褒揚先烈、昭示後人的千秋重任,經中共莒南縣委、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莒南縣革命烈士陵園遷建至縣城東部的赤眉山前,第一期遷建工程於1996年12月基本完成。其前身是由1944年8月在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主任黎玉和濱海專署謝輝專員倡導下建立的“赤眉山(也稱濱海)抗日烈士紀念塔”和1953年建立的“莒南革命烈士陵園”合併組成。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依山而建,地勢北高南低,依次分五大平台。2001年啟用了建築面積729平方米的魯東南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館內共展出361幅文字圖片,36件實物。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在莒南的早期活動、魯東南抗日根據地、“山東小延安”等革命鬥爭史,展現了為開闢魯東南抗日根據地及自抗日戰爭以來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陳列著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陳光、栗裕、朱瑞、黎玉、肖華、谷牧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山東軍區、中共魯東南特委、濱海軍區、濱海地委、行署、華東軍區等在莒南領導山東軍民與敵人開展艱苦鬥爭的重要歷史事變資料、照片等。陵園東側是占地1786平方米的革命烈士墓區,有烈士陵墓503座(其中中國工農紅軍戰士墓11座,烈士墓150座名烈士墓342座)。

革命英烈芳名碑廊 革命英烈芳名碑廊

墓區北端,矗立著一座高6.8米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道路兩側是松柏林帶,青松翠柏,長伴烈士英靈。陵園西北角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堂,65名烈士的英靈在此安眠。

1995至2005年,莒南縣委、縣政府重點加強了烈士陵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綠化美化工作。縣財政先後投入310萬元,全縣人民和在外地工作的老幹部等為陵園遷建捐款167萬元。先後建起了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堂、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花崗岩雕像群、烈士墓、革命英烈芳名碑廊等紀念建築。2005年4月,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被列為“莒南縣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

愛國主義教育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建立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縣各級領導以及國際友人,經常來此憑弔英烈;每逢清明節,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和廣大師生都自發地來此掃墓,緬懷革命先烈。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也到此拍攝歷史資料,製作革命紀錄影片,以教育人民牢記歷史,弘揚傳統,繼往開來。

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作為“莒南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並與全縣各中、國小校建立了聯繫機制,經常配合組織學生到陵園瞻仰革命英烈,學習英烈事跡,舉行多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目前,陵園每年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學生等都在2萬人次以上,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沂蒙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