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獻文帝[歷史人物]

魏獻文帝[歷史人物]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476年),鮮卑名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471年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長子。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冊立為太子,生母李貴人按子貴母死制度被賜死。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親拓跋濬逝世,登基為帝。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皇興三年(469年),將襁褓之中的長子拓跋宏立為太子。皇興五年(471年),不滿馮太后長期攝政,打算禪讓於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為眾臣勸阻而作罷,遂禪讓於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稱“三皇澹泊無為,所以稱皇;西漢高祖之父被尊為太上皇,是不統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執政”,尊號太上皇帝,專心信佛。 延興二年(472年)二月,柔然來犯。以太上皇帝身份,御駕親征,大敗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476年),暴卒 ,時年二十三, 諡號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於雲中金陵。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拓跋弘,文成帝拓跋濬長子,母為李貴人(後追封為元皇后)。興光元年(454年)六月初一日,文成帝出巡陰山。七月初五日(8月14日),拓跋弘在陰山北部出生。

太安二年(456年)二月,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拓跋弘聰明睿智、機敏穎悟,從小就有濟救百姓的志向,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繼位為帝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去世。 五月十二日,皇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尊奉嫡母皇后馮氏(馮太后)為皇太后。

平定叛亂

和平六年(465年),車騎大將軍乙渾上台後,看到獻文帝年幼,趁機借用獻文帝的詔令,大肆排斥異己,建立獨裁的統治。乙渾把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司衛監穆多侯害死。五月十六日,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從湯泉入朝,乙渾又把他殺了。五月十七日,獻文帝任命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尚書左僕射和其奴為司空。他很快奪取權力,掌握了軍隊的指揮權,並於七月初二日被封為為丞相,位居諸王上;朝廷內外,事不拘大小,都由他斷決處理,自封為太原王。

面對兇殘的乙渾,年紀尚幼的獻文帝沒有任何辦法,只好在馮太后那裡痛哭。開始時,馮太后對乙渾瘋狂屠殺大臣也沒有任何辦法,也不敢得罪乙渾,只能拜他為丞相,以此保住獻文帝的帝位。由於權位的逐漸穩定,乙渾的欲望愈來愈大,已經不滿足於丞相的地位,準備伺機發動宮廷政變。

天安元年(466年)二月初二日,馮太后詔命元丕、元賀、牛益得等人率軍,包圍乙渾府把乙渾殺死。由於局勢混亂,馮太后下詔臨朝聽政,處理所有的軍國政務。

傳位皇子

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經常有出世之心,打算把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們堅決反對,獻文帝只好作罷。

八月二十一日,獻文帝下詔傳位於皇太子拓跋宏,群臣上奏以新帝拓跋宏年幼,不能處理朝政,讓獻文帝親自處理朝政,並為獻文帝上尊號為太上皇帝,區別於漢高祖之父這樣雖為皇帝之父卻不統治天下的“太上皇”。八月二十三日,獻文帝遷居崇光宮,宮中設備簡陋,宮階是土築成,國家大事都告知獻文帝。

最終結局

延興二年(472年)二月,太上皇帝獻文帝戎裝出京,在北郊帶著將領們擊退柔然的進攻;十一月,獻文帝騎上戰馬,征討柔然,一直殺到漠南,逼柔然後撤幾千里。獻文帝還頒布詔令,讓工商雜伎一律務農,禁止濫殺牲畜,保護農業生產,對那些克己奉公的牧守加以提拔,對那些貪婪殘暴的官員嚴懲不貸。

延興四年(474年)六月,獻文帝再次下令:處理一切案件都要按法律辦事,以事實為依據,用刑要慎重。

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離奇駕崩於永安殿,年僅二十三歲,謚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於金陵。

為政舉措

政治

獻文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道武帝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並將塞外的鮮卑人及其他胡人內遷到關東地區。這是一項強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復與發展久經破壞的中原地區,遇到的阻力卻恰與其深遠的意義成正比。當時的官員不會去體諒老百姓對於故土的依戀之情,更不懂得組織民眾去做思想工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多半是採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眾的反感。部分流氓無賴乘機煽動情緒,許多年輕人逃亡集結在外,不少郡縣都出現了有組織的土匪或強盜。

獻文帝面對民患不想大動干戈地鎮壓,就與公卿們商量:“朕本來是要為民除害,可惜讓那些官員壞了事兒,以至於亂事頻起。如今違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們都抓起來殺了。我的意思是通過大赦安撫,你們覺得怎么樣呢?”元城人侯屈說:“民眾逃亡做強盜,這是大罪,如今不給他們定罪就把他們赦免,乃是‘為上者反求於下’(即本末倒置,不是執行政策的人的行為),恐怕不妥。依臣所見,不如誅殺首惡,赦免餘黨,此舉足可安定天下。”清河人崔宏(這位又是清河崔氏一族,後來鼎鼎有名的北魏漢臣崔浩正是他的長子)則說:“聖明的君主統領民眾,目的便在於安定團結,而不是跟民眾去較量勝負。赦免罪行雖不是正招,但卻便於執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誅後赦,還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後還不老實,到時再殺也不為晚。”

獻文帝拓跋弘贊同崔宏的建議,依計執行,果然民眾不再為亂,對於繼續作亂搞破壞的少數人,拓跋弘又派將軍於栗領兵一萬前去平定,很快解決了不安定的因素。

經濟

獻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內容,鮮卑拓跋部落發源於遙遠的邊陲之地,他們的人口本來就少,進入廣袤的中原後,必然成為一支少數民族。如果僅僅限於搶劫,他們自可來去如風,完全保持著過去的那種野蠻的遊牧生活及習俗。然而,若是長期占據中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下去,他們就不得不調整、改變過去的生存方式,由遊牧生活變為先進的農業耕作。

獻文帝時期,其社會躍入封建制,但在統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奴隸制殘餘,特別是在統一北方以前,繼續將戰爭中擄掠的人口沒為奴婢,賞賜給諸王貴族和有戰功者,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勞動。賦稅方面,在推行宗主督護制的地區,平均每戶每年的戶調是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徵收的調外之費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臨時徵調,動輒每戶要交三十、五十石粟。當時官吏沒有正式的俸祿,貪污、賄賂、高利貸公行。

在獻文帝當政時期,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年)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斃於饑饉,倖存的人口不足50萬。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鬥爭,生產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獻文帝拓跋弘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獻文帝拓跋弘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獻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複流通,太和十九年(495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

軍事

年輕的獻文帝非常善戰,他親自率兵指揮軍隊大戰柔然,也是非常出色的一次戰役。他親自統率隊伍,率兵追擊,一直追到“石磧”(沙漠)。拓跋弘即位不過13歲,年紀雖輕,也同樣喜歡練兵。皇興二年(468年)二月初七日,獻文帝在西山田獵,親射虎豹。 同年五月十一日,獻文帝在崞山打獵,於是駕臨繁畤。 延興五年(475年),已經退位做太上皇帝的獻文帝在北郊大閱兵 ,驚動朝野。

天安元年(466年),北魏、宋戰於徐州,北魏都督安都大敗張永,積屍六十餘里;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投降北魏,與北魏軍合力擊敗宋軍,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兗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後被北魏奪去。公元470年,先是北魏聯絡高車民族、悅般,對付吐谷渾、柔然民族和峻噠。後來峻噠民族與高車民族友好,和柔然民族通婚,向北魏王朝朝貢,與吐谷渾民族和睦相處。後北魏王朝與柔然民族爭奪西域,柔然民族對高車民族屢戰屢敗,北魏王朝在西域占據上風,北魏已成為西域的主宰。

歷史評價

•魏收《魏書》:“帝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聰睿夙成,兼資能斷,其顯祖之謂乎?故能更清漠野,大啟南服。而早懷厭世之心,終致宮闈之變,將天意哉!”

•李延壽《北史》:“獻文聰睿夙成,兼資雄斷,故能更清漠野,大啟南服。而早有厭世之心,終致宮闈之變,將天意也。”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文成帝拓跋濬

•母親:文成元皇后李氏

后妃

•思皇后李氏,南郡王李惠之女,18歲選入東宮。獻文帝即位,封夫人。皇興三年,按照子貴母死之制處死。

•昭儀封氏

•貴人韓氏

•貴人潘氏

•椒房孟氏

•椒房高氏

•嬪侯氏,原姓侯骨氏,史書無載,見於墓誌

•嬪成氏,史書無載,見於墓誌

兒子

•孝文帝元宏,母李夫人(追封思皇后)

•鹹陽王元禧,母封昭儀

•趙郡靈王元乾,母韓貴人

•高陽文穆王元雍,母韓貴人

•廣陵惠王元羽,母孟椒房

•彭城武宣王元勰,母潘貴人

•北海平王元詳,母高椒房

女兒

•常山公主

•樂良公主

•彭城公主

•樂安公主

•高平公主,嫁高肇

史籍記載

•魏收《魏書·卷六·帝紀第六》

•李延壽《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

影視形象

•2006年 電視劇《北魏馮太后》:王千友飾獻文帝拓跋弘

•2006年 電視劇《胡笳漢月》:夏雨飾獻文帝拓跋弘

中國歷代皇帝之北朝皇帝

王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北魏 太祖
(初謚烈祖)
道武皇帝
拓跋圭 登國 皇始 天興 天賜 386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興 神瑞 泰常 409年—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始光 神麚 延和 太延 太平真君 正平 424年—452年
南安隱王 拓跋余 承平 452年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濬 興安 興光 太安 和平 452年—465年
顯祖 獻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皇興 466年—471年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 延興 承明 太和 471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500年—515年
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熙平 神龜 正光 孝昌 武泰 516年—528年
元釗 建義 528年
敬宗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元子攸 建義 永安 528年—530年
長廣王 元曄 建明 530年—531年
節閔皇帝 元恭 普泰 531年—532年
安定王 元朗 中興 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修 太昌 永興 永熙 532年—534年
東魏 孝靜皇帝 元善見 天平 元象 興和 武定 534年—550年
北齊 顯祖
(初謚高祖)
文宣皇帝 高洋 天保 550年—559年
濟南閔悼王 高殷 乾明 559年—560年
孝昭皇帝 高演 皇健 560年—561年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大寧 河清 561年—565年
高緯 天統 武平 隆化 565年—577年
高延宗 德昌 576年
高恆 承光 577年
西魏 文皇帝 元寶炬 大統 535年—551年
廢帝 元欽 551年—554年
恭皇帝 拓跋廓 554年—556年
北周 孝閔皇帝 宇文覺 557年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 武成 557年—560年
高祖 武皇帝 宇文邕 保定 天和 建德 宣政 561年—578年
宣皇帝 宇文贇 大成 579年
靜皇帝 宇文衍 大象 大定 579年—581年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北魏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魏道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雲陵陝西省富平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