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腳雞

高腳雞

高腳雞——屬肉用型品種。主產於貴州省普定縣和少量浙江蒼南地區,也是貴州省和蒼南特有的地方品種,1982年以高腳雞命名載入《貴州省畜禽品種志》,2006年載入《中國畜禽資源名錄》,高腳雞的主要特點是其脛骨比其它品種雞長3~4cm。是當地民眾歷來有養大雞,吃雞肉的習慣,由於其生生長周期長,產量少價格也相對高在特殊節日大都以高腳雞做為饋贈禮品的首選,進而養成選大雞的習慣,並採用自然卵化繁殖的方法進行繁育,傳統的養殖習慣,形成了高腳雞的獨特體大性能。

基本信息

產地環境

高腳雞以及貴州畜禽品種分布圖 高腳雞以及貴州畜禽品種分布圖

高腳雞 產地普定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季風交替明顯,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乾秋涼,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少,輻射能量低。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時數1202小時,無霜期289天,年平均降水1400毫米, 位於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區之一。農業氣候具有春長、夏短、秋早、冬暖的特點。該地區已發展起稻田、山塘、水庫養魚。牛、馬、豬、雞、鴨等畜禽養殖,高腳雞是經過長期選育、引進,而形成的地方優良品種。

產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貴州省普定縣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硝硐、岩上等村。有少量產於浙江蒼南農村地區。

高腳雞 高腳雞

外貌特徵

高腳雞(公) 高腳雞(公)

脛高體大,骨骼粗壯,胸深寬而前突,背直而短平,肌肉發育良好。喙、脛、爪多為黑色。公雞頭較大;以單冠為多,冠齒5-6個,少數玫瑰冠;肉髯大而紅潤,虹彩橘黃色;全身羽毛紅黃色,腹羽、翅羽黑色,尾羽墨綠色而帶有光澤,鐮羽短;頭稍小,以單冠平頭為多,少數為玫瑰冠,肉髯、耳葉紅色。母雞羽毛多為麻黃色和黑褐色,部分母雞尚有鬍鬚。出殼雛雞一般呈淺褐色,背上有1-2條不規則的黑色背線。

品種性能

生長速度與產肉性能

平均體重:初生37克;30日齡133克;60日齡406克;90日齡公雞669.8克,母雞620克;120日齡公雞1150克,母雞920克;150日齡公雞1400克,母雞1200克;180日齡公雞1700克,母雞1400克;成年公雞2400克,母雞1900克。成年公雞平均半淨膛屠宰率83.06%,母雞78.57%;成年公雞全淨膛屠宰率70.90%,母雞66.03%。

產蛋性能與繁殖性能

母雞平均開產日齡240天。平均年產蛋55枚,平均蛋重48克。平均蛋殼厚度0.35毫米,平均蛋形指數1.32。蛋殼淺褐色。公雞性成熟期115-145天。公母雞配種比例1:(6-8)。平均種蛋受精率7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70%。母雞就巢性弱,平均就巢持續期14天。公母雞利用年限2-3年。少數白色。

飼養管理要點

高腳雞的飼養分為放養、圈養和籠(欄)養3種形式。與肉雞相比,高腳雞的長勢相對較慢,飼養周期較長,圈養和籠(欄)養飼料投入較多,且凸顯不出其肉質“鮮、特”的優勢。因此高腳雞最佳的飼養方式為林下放養,即讓雞隻在林下自由活動,吃蟲叼卵,覓嫩草,刨籽實。若人工飼喂,要使用沒有抗生素、添加劑和激素的飼料。這樣可以在降低飼養成本的同時,克服圈養和籠(欄)養的雞隻因缺少活動所帶來肉質鬆軟和濫用抗生素、添加劑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而且由於雞隻在自然界中生長,陽光照射充足,活動充分,因而其羽毛緊湊光亮,脂肪沉積較少,肉味鮮美,最大限度發揮了高腳雞獨特的優勢,從而實現優質生產的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