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約公元619年—約公元687年),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何托)”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基本介紹

駱賓王(約公元619年—約公元687年),漢族,字觀光,生於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 《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據《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為臨海縣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於縱橫家。

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生平事跡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

駱賓王 駱賓王

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678年(儀鳳三年),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

680年(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

駱賓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 駱賓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

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

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詩》則說:“當(徐)敬業之敗,與(駱)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另有一說表示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盪”(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

而據《中國名勝詞典》記載:“駱賓王墓:在浙江義烏縣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學者表示,南通和義烏兩地的駱賓王墓都是衣冠冢。  

主要功績

駱賓王紀念館 駱賓王紀念館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 胡震亨 《唐音癸簽》)。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

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

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 《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

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駱賓王像 駱賓王像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新唐書》 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

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

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事跡見新、舊《唐書》。

個人作品

名篇

主要作品 

《詠鵝》《在獄詠蟬》
《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帝京篇》
《疇昔篇》《冒雨尋菊序》
《與博昌父老書》《秋日於益州李長史宴序》
《晦日楚國寺宴序》《送鄭少府入遼》
《從軍行》《詠懷》
《於西京守歲》《同崔駙馬曉初登樓思京》

名句

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 《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 《代李敬業討武氏檄》)

暗鳴(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不汲汲於榮名,不戚戚於卑位。 ( 《上吏部裴侍郎書》)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 《 螢火賦 》)

一貴一賤交情見。( 《 帝京篇 》)

響必應之與同聲,道固從至於同類。( 《螢火賦》)

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 於易水送人一絕 》)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 《 在獄詠蟬 》)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 詠鵝 》)

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 ( 《 晚泊江鎮 》)

作品評價

在四傑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賓王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駱賓王塑像 駱賓王塑像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人物軼事

續詩宋之問

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因事屢次被貶,後來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來到杭州靈隱寺遊覽。  

駱賓王塑像 駱賓王塑像

這天夜晚明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聯:“鷲嶺郁苕嶢,龍宮鎖寂寥。”又總感到不如意。寺內有個老僧點著長命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裡苦苦吟詩,到底為什麼?”宋之問答道:“弟子修業於詩學,剛才我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你試吟上聯。”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給他聽,他聽了後,反覆吟唱了幾遍,便說:“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十分驚訝,驚訝於這兩句詩的遒勁壯麗。他又接著把這首詩吟到終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闢的地方。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繼續盤問他,答道:“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顧慮漏掉了大頭目,會落大罪名。當時死了幾萬人。因此找與他倆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呈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給朝廷。因為這樣,所以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的。駱賓王當年也落髮為僧,遍游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後就死了。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興復唐朝為名,所以人們多半俘獲後又開脫了他們。”  

家族成員

駱氏族譜 駱氏族譜

據史料記載:駱賓王祖上——東漢章帝時期尚書郎駱雍臨(字季周),從陝西周至駱谷遷徙到浙江義烏。

《駱氏宗譜》記載:“駱氏源於炎帝之後姜姓,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姜。至周,(姜)太公望有子名駱谷者,子孫遂以駱為姓……”東漢章帝建初間,駱雍臨因得罪權貴竇憲,為免遭橫禍,攜妻兒由陝之駱谷遷烏傷(今浙江義烏)。義烏駱姓宗族以雍臨公為始遷之祖。

史籍記載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駱賓王條:

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言所能,賓王不答。歷武功主簿。裴行儉為洮州總管,表掌書奏,不應,調長安主簿。武后時,數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徐敬業亂,署賓王為府屬,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後讀,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中宗昌,詔求其文,得數百篇。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駱賓王條:

駱賓王,婺州義烏人。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然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文明中,與徐敬業於揚州作亂。敬業軍中書檄,皆賓王之詞也。敬業敗,伏誅,文多散失。則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有兗州人郄雲卿集成十卷,盛傳於世。  

• 《唐才子傳》卷一·駱賓王條:

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為府屬。為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后罪。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後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游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橋。”僧一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後,中宗詔求其文,得百餘篇及詩等十卷,命郗雲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傳於世。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95電視劇《武則天》薛勇
2006電視劇《無字碑歌》褚童
2007電視劇《日月凌空》楊子
2011電視劇《武則天秘史》胡高峰
2011電影《甲天下》劉飛波

唐代著名詩人(一)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初唐四傑

姓名

籍貫
代表作
生卒年份(公元)
王勃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檄英王雞》《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滕王閣序》《杜少府之任蜀川》650年676年
楊炯仲丹華陰(今屬陝西)人《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650年~692年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關山月》《長安古意》《隴頭水》632年695年
駱賓王觀光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討武氏檄》《帝京篇》《詠鵝》640年684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