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鎮[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是四川省儀隴縣的東部中心鎮,馬鞍鎮的建設是以一個縣級城市來定位,素有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是國家級重點旅遊城鎮、紅軍總司令朱德的故鄉、川北大木偶發源地,1998年被列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6年被列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授予全省鄉村旅遊示範鎮,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經濟發展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距老縣城(金城鎮)34公里、新縣城(新政鎮)60餘公里,南下南充市110公里,北上巴中市100公里,東鄰達州市110公里,通過南充融入成都、重慶兩小時經濟圈。全鎮幅員面積50.08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險岩村、大埡村、蓬萊村、千埡村、大井村、金山村、石壩村、瓦子坪村、席庵村、南海村、鐵山村、鋼鐵村、高坡村、挺進村、沙溪村、琳瑛村、土埡村、龍呈村、川石村、夜鶴村、梁山村、蔡家坪村、琳琅村),4個社區(文琳社區,永興社區,永安社區,騎龍社區),總人口5萬餘人,其中城鎮人口4萬餘人(規劃10萬人),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流動人口近萬人。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鞍鎮馬鞍鎮
馬鞍鎮,位於儀隴縣東部,坐落在三星寨之南的一座馬鞍形小山埡上。隋唐時期,因埡口上有幾間路邊小店,為巴、儀、營、蓬一帶商販來住歇息之所。隨著發展,埡口逐漸繁榮,店鋪日益增多,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集鎮。
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洗禮,曾經的小集鎮1996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轄區有國家AAAAA級風景區——琳琅山風景區、具有客家風情的民俗古街——紅軍街、具有特殊意義的紅九軍政治部遺址和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的朱德紀念館,是中國紅色旅遊發展的重要基地,四川省紅色旅遊“36836”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人口4萬多人,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馬鞍鎮是開國元勛朱德同志的故鄉。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南至南充市110公里,北上巴中市100公里,東鄰達川市110公里,通過南充融入成都、重慶兩小時經濟圈,區位優勢較為明顯。全鎮輻員面積59.6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4.8萬餘人。城鎮建設面積3平方公里。
馬鞍鎮是儀隴東部重鎮,1998年被列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6年被列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年來,隨著龍崗油氣田的發現、風景區的發展、城鄉統籌試點鎮的確立,為馬鞍鎮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馬鞍人民正敞開胸懷、笑迎八方來客、四海佳賓。

交通狀況

馬鞍鎮馬鞍鎮
馬鞍鎮交通條件十分方便,儀平(儀隴—平昌)、瀠馬(南充市瀠溪鎮—馬鞍鎮)公路在馬鞍鎮交匯,又是連線儀隴東部的橋樑,也是連線川陝革命老區的樞紐。全鎮公路總里程167.6公里,縣幹道16公里,其它均為鄉村公路,全鎮26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晴雨暢通。境內有1個變電站,即10000千伏安容量,全鎮通電率達100%,戶通電率達100%,程控電話安裝達1793戶,占全鎮總戶數的15%,已實現村村通電話,每4人就有1部手機,光纖電網有線電視已覆蓋全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街道安裝300餘盞路燈,栽植綠化樹木1000株,街道綠化達100%,鋪設彩色地磚26000平方米,設立垃圾箱120個,建排污、下水道4.5公里。建成鎮通村油路、水泥路167.7公里,農村改建村社道路151.6公里,馬鞍融入南充2小時、成渝4小時經濟圈,基本解決了馬鞍人民的“出行難”問題。而2013年初建成的城成巴高速,從高速出口駛出後,僅需半小時即可到達馬鞍。閬儀營高速於2013年7月通過省政府批准,將縮短與周圍城市距離。另外正在修建的巴廣渝高速在2015年通車後會通過馬鞍,規劃中的綿達高速也將馬鞍囊括在內。到時,成都、重慶、西安等地遊客前往馬鞍會更加方便快捷。

風景名勝

馬鞍鎮稱之為“西部第一客家古鎮”,集鎮形成於明末清初,馬鞍鎮是朱德總司令的的故鄉,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AAAAA琳琅山風景區和老街“五宮一廟”、紅九軍政治部遺址。
清康熙年間(1662—1722),湖廣移民馬鞍落戶者漸多,在侯家梁一座形似馬鞍的山腳下建場,因之名為馬鞍場。馬鞍場東鄰柳埡、義路兩鎮,與張思德故居隔山相望。南接楊橋、石佛兩鄉;西鄰周河鎮;北連紅軍旅長陳光弟烈士的家鄉福臨鄉和巴中的群樂鄉。全鎮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鎮西北多山,最高山為三墩坡,海拔617.9米,次為三星寨,均源於大巴山脈,經鐵山、八廟坪、煙洞山南下。鎮西的琳琅寨與三星寨隔河相望,兩山支脈縱橫交錯,地勢凹凸不平;南有順天庵、董家梁。

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紀念館坐落在儀隴縣馬鞍鎮琳琅山下。距縣城36公里,為清嘉慶末年修建的三合院農舍。朱德故居紀念館於1978年12月13日經中共中央批准興建,1982年8月1日落成開館,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1988年,國務院公布朱德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且又是“西部第一客家古鎮”。隨著琳琅山風景區的開放,集鎮更進一步快速發展,各種商業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到此參觀、旅遊者駱繹不絕,餐飲業生意興隆,以小南海大酒店、天馬大酒店、清和大酒店、和平大酒店、帥鄉農家樂等為代表的餐飲業每天門庭若市。全鎮從事第三產業人員達1800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4938人,第三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35%,第三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琳琅山風景區

琳琅山風景區是一個神奇的國家AAAAA級原生態風景區,核心面積2.94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積1469畝,水面493畝。風景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朱德同志紀念館、朱氏祠堂、朱德誕生地、朱德父母故居、朱德故居、朱德父母墓地、丁氏莊園等景點分布其中。
琳琅山風景區包括22個自然景觀和21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突出“名”和“絕”,自然景觀突出“奇”和“秀”。琳琅山山勢雄偉,遍山蒼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條小山樑均勻向五個方向延伸,鳥瞰此山,恰似一枚碩大的五角星,所以人們稱琳琅山為五星琳琅山,是景區內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無獨有偶,剛才大家參觀紀念館時是否還記得一根橫斷面呈紅五星的楊樹枝,這是從朱德在延安時手植的楊樹上摘下的枝條。如此巧合,不得不叫人張開想像的翅膀去遐想其中奧謎。
風景區幅員面積52.5平方公里,一次性接待客量為2330人,日遊人客量為4600人次,年遊人客量為140萬人次。琳琅山核心景區包括朱德故居、朱德誕生地、丁氏莊園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面積將近3平方公里,以“朱德精神”為主題,以紅色文化為主線,以自然生態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朱德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

老街五宮一廟

五宮,即:文昌宮、禹王宮、廣聖宮、龍母宮、萬壽宮、關帝廟,均是清朝道光,鹹豐年間修建的歇山式穿逗木結構建築,建築物之間設封火牆,街拱門設計嚴謹、工藝精細。古街區猶若一條巨蟒橫臥在馬鞍山下。老場街道狹窄,蜿蜒曲折,古樸清雅。沿街南北兩端,各有廟宇一座,北端是三層重檐式的張爺樓(已毀),相傳此樓為紀念蜀漢劉、關、張桃園結義中的三弟張飛的功績而修建的。穿過張爺樓行約50米,則見四堵突兀壁立的封火牆,每牆只有三丈來高,兩牆之間分別建有湖南會館和廣東會館,湖南會館建有“禹王宮”、廣東會館建有“龍母宮”。每堵風火牆下的中部,有一圓拱形石門,街道從石門中穿過。場南端是關帝廟,是後人為緬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二弟關羽而修建的。關帝廟左側是一道是後人為緬懷蜀漢照烈皇帝劉備的二弟關羽而修建的。關帝廟左側是一道柵欄形的木門,越過此門,步入場尾小巷,是通向騎龍場的路徑。從關帝廟向左轉走入另一條小巷,便到了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這是一座清工晚期建造的會館,廟堂合一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歇山式穿逗木結構,設計嚴謹,工藝精細。整個古街區長約500餘米,建築歲月以清代為主,材質以木結構居多,兼有石材和土築牆。

文化藝術

馬鞍鎮馬鞍鎮
馬鞍場鎮的文化活動,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立民眾教育館開展文體活動開始,一直很活躍。解放後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50—1966年,這一時期活動主要是幾個客家會館的廟會、節日燈會、川劇坐唱、龍燈獅舞、外來劇團演出,看“西洋鏡”等為主。第二個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至1985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紅衛兵組織革命文藝宣傳隊,唱“語錄歌”,跳忠字舞,排潰樣板戲。廟會、燈會、龍燈獅舞、川戲坐唱等被視為“四舊”而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後至1985年,文化活動處於恢復調整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電影,節日學校、單位短小節目演出。第三個階段是1985—2002年,尤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場鎮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紅色旅遊勝地

我鎮景區是全國百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轄區景點包括朱德誕生地、朱德故居、朱德故居紀念館、朱德父母故居等一系列的旅遊鏈;整個景區占地數十平方公里,遊客接待量大。

客家人聚居地

儀隴縣是清朝時湖廣填四川的重要遷入地之一,是我國西部僅次於成都洛帶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的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建築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客家人是我鎮的主要居民,至今保留著較多的客家民風民俗和地主建築。主要景點包括丁氏莊園、“五宮一廟”。丁氏莊園:位於朱德父母故居東南500米的轎頂山下,始建於民國元年,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有房屋108間,前後修建了18年。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布局雅致,結構巧妙,是川東北第一大地主莊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濃郁三鄉文化

儀隴素以書法、剪紙、篆刻的“三鄉文化”著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景區農民和馬鞍鎮居民大力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剪紙、篆刻、書法、川北大木偶為主題內容的旅遊文化紀念品和客家竹篾器具等傳統手工藝品。馬鞍是聞名全國的川北大木偶發源地,景區內不少民間藝人能為遊客現場表演獻藝。景區居民建築的窗花雕刻、門楹對聯無不顯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蘊。

實現跨越發展

目前,馬鞍鎮的朱德故里景區正在積極爭創國家5A級景區,以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朱德故居為核心景點,重點發展以瞻仰、紀念為主的紅色旅遊文化。
針對特有的客家文化,該鎮打造了“客家民俗一條街”。這裡所有的建築均體現客家文化和客家風格,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400米長的古街配合旅遊景區建設,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風情。目前,“客家民俗一條街”主體建築已經完成,街道、景觀塑造等後續工作正有序推進,即將啟動弘德廣場至北門廣場沿街的風貌打造。
隨著巴南高速公路與在建的巴南廣高速公路縱貫儀隴南北,即將開工建設的營儀閬高速公路橫穿儀隴東西,馬鞍鎮的區位優勢凸顯。據鎮長李義介紹,按照城鎮規劃,到2030年馬鞍人口達10萬,場鎮面積10平方公里。

教育現狀

馬鞍鎮現有馬鞍國小、鐵山國小、馬鞍中學、博達私立學校。

馬鞍鎮國小校

儀隴縣馬鞍鎮位於四川省南充市東部,素有“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是國家級重點旅遊城鎮、三軍總司令朱德的故鄉。

馬鞍鎮馬鞍鎮
馬鞍鎮國小校是朱德同志幼年求學之地,始建於1927年。學校占地23345平方米,49個教學班,140名教職工,現有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級學科帶頭人5人,市級骨幹教師21人。
學校以“為孩子的未來奠基”為辦學理念,以陽光教育為辦學特色,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培養個性,全面提高”為辦學宗旨,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
學校辦學歷程中,倍受各級領導的關懷。1960年朱德總司令親臨視察,並題詞“努力學習,熱愛勞動”。國家教委原副主任王明達、四川省原副省長徐世群、中國空軍副政委劉亞洲中將、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等領導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工作,學校2014年被授予“中國工農紅軍儀隴朱德紅軍國小總校”。先後榮獲“南充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南充市校風示範校”、“南充市優秀家長學校”、“南充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鐵山國小

儀隴馬鞍國小,又稱之為鐵山國小。始建於1992年,學校占地面積7000餘平方米,在校學生1000餘人,在職教職工50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15人,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30人,市、縣級骨幹11人。
我校堅持“尊重、信任、個性發展、培養未來社會精英"的辦學理念,以“教書育人,回報社會”為根本理念,形成了“嚴謹、和諧、務實、開拓”的校風,以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的教風和“樂學好思團結創新”的學風。
近年來,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估連年獲縣優秀等級,連續三年獲馬鞍片區第一名,2006年確定為西華師範大學社會實踐基地,學校先後獲得縣“常規管理合格學校”、“文明校園”、“素質教育合格學校”、“平安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工會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目前,鐵山國小這所朱總故里的品牌學校,正沐浴著教育改革發展的春風,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努力踐行新課程理念,大膽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闊步前進!

儀隴馬鞍中學

四川省儀隴馬鞍中學校創辦於1956年,位於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誕生地---國家AAAAA級琳琅山風景區內(儀隴縣馬鞍鎮),分為馬鞍中學國中部和高中部兩個教學點。是南充市示範高中、南充市綠色學校、四川省校風示範校、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校、四川省中國小實驗教學示範校。學校占地110畝,教職工258人,教學班82個(高中58個,國中24個),學生6050人。
學校以“承傳礪志,厚德篤學”為辦學思想,以“創幽雅環境、育全面人才、樹良好形象”為辦學目標,正努力凸現“分層教育,全面成才”的辦學特色。學校領導作風正,教師素質高,辦學條件好,教學質量穩居市縣前茅,2006年聯考質量評價獲南充市示範高中B類一等獎,單科評價有6科獲一、二名。

博達外語學校

儀隴縣博達外國語實驗學校是2003年8月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准依法成立的一所含有學前教育,國小教育,國中教育的民辦教育學校。學校坐落在國家AAAAA級風景區——朱總故里儀隴縣馬鞍鎮,占地面積33畝,辦學八年來,通過全校教職工的努力,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現有在校學生1300餘人,29個教學班,教職工70人,學校連續六年被評為儀隴縣民辦教育先進集體,學校以其先進的辦學理念,科學嚴格的管理,良好的教育質量躋身儀隴縣民辦名校之列,初顯品牌魅力,連創“低入口,高產出”的辦學奇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和讚譽。
為了教師的成長、學校的發展,每期派遣大量教師外出學習,目前學校正在實施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的“情景教學法”,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

基礎設施建設

2008年,打通了土埡、夜鶴、險岩村5.1千米毛坯路,硬化了川石、龍呈、夜鶴等村的水泥道路。協助縣項目辦進行馬立公路改造,包括路基拓寬、路面鋪平、彎道拉直等工作。在公路維護上,重點維護利用率廣、急需整治的村道公路,爭取項目資金35萬元,發動民眾投勞8900餘個,整治了8條村主幹道,方便了民眾出行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運輸。落實23處安全飲水工程,惠及56戶、234人,領取國補資金22159元。築牢加固了光明、團結2座小Ⅱ水庫,整治石河堰、山坪塘等病害水利工程8處,民眾自籌資金3萬餘元,投勞150多個,解決了8個村,12800人、5300頭牲畜飲水困難。

城鎮建設管理

按照建成“川東北旅遊精品城鎮、儀隴東部區域經濟中心、巴中、平昌、儀隴三縣交匯地商貿中心”的建設思路,致力拓展新區、擴張城鎮規模、提升城鎮檔次。馬鞍鎮將開工建設四星級賓館和10萬平方米高品質商住小區,啟動改造2個棚戶區,建設污水處理廠,完成客家步行街的景觀建設和風貌改造 。3月,在城鎮開發上遇到了嚴峻的挑戰,經過歷時6個多月的停工整頓,開發區建設終於在11月正式開工復建,經過短暫的緩衝、調整、規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客家民俗一條街再次啟動,全年市政工程完成投資1400萬元,客家民俗一條街主體已澆築完畢,部分房屋開始封頂,即將進行外觀設計和街面鋪裝。硬化場鎮面積18000餘平方米,其他市政設施建設在年前全面完成。為解決場鎮垃圾處理問題,政府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落實垃圾填埋場的規劃、選址及征地手續。在城鎮的管理上,聘請了5名退伍志願兵成立了專門城管執法隊伍,配備了執法車輛3台,有效地規範了場鎮秩序,提升了場鎮形象。 南海新農村綜合體(拆遷安置區)的平整土地工程已經完工 。儀隴縣馬鞍鎮客家廣場即將竣工 。

馬鞍農業

馬鞍鎮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鎮域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生薑、無公害蔬菜為主,尤其以鐵山、沙溪、川石等十多個村萬畝花生暢銷省內外。鎮域土壤肥沃,有思德水庫德灌溉設施條件,適宜農業的長足發展。馬鞍鎮為傳統農業鎮,農產品種類豐富,城郊農業特色初具。以“米業、果業、牧業、菜業”為主的“四業”經濟得到持續發展。馬鞍鎮狠抓產業培育,緊緊抓住國家農業部在儀隴縣實施糧食豐收工程和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契機,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大力推廣科學技術、不斷最佳化產品結構,重點抓好優質糧油、生豬、果品、兔業和勞務開發五大主導產業,全年糧食總產達6500噸、油料總產達400噸、畜牧總收入達2300萬元,全年新培訓勞動力2500人,新增就業2375人,先後向韓國、阿爾及利亞等輸送打漁工、建築工19人,全年勞務收入0.6億元,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的目標任務,榮獲2006年度全縣農村經濟工作二等獎。

馬鞍工業區

馬鞍現正準備開發工業集中區,向場鎮東部方向發展,規劃15平方公里,其中3.5平方公里屬於工業集中區。馬鞍鎮的建設是以一個縣級城市來定位,努力打造為宜業、宜居、宜游的區域重鎮。

龍崗氣田

儀隴有“中國氣都”的美譽,馬鞍鎮恰好臨近龍崗氣田,其儲量規模將遠超目前國內最大的普光氣田。馬鞍設有龍崗氣田輸氣管網在儀隴縣內唯一的分輸門站,新規劃的工業區同分輸門站的直線距離僅幾百米。“計畫未來在工業區內,依託套用龍崗氣田的資源優勢,推動加工型企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條。

開發柏楊湖

馬鞍鎮毗鄰楊橋鎮的柏楊湖。柏楊湖占地幾千畝,是一個天然湖泊,自然生態保護較好。柏楊湖和馬鞍鎮距離僅幾公里,擬將其開發為休閒度假中心。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運輸1999年建成馬鞍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和過客運汽車60班次。
給排水1984年建成馬鞍鎮自來水廠,年供水36萬立方米。
供電轄區有供電所1個,通電率100%,年用電量12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供氣2011年有天然氣輸氣管道8.3千米,天然氣用戶5560戶。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基層組織建設

紅色旅遊勝地,愛國教育基地
我鎮朱德故里景區是全國百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2016年升為AAAAA景區,轄區景點包括朱德誕生地、朱德故居、朱德故居紀念館、朱德父母故居等一系列的旅遊鏈;整個景區占地數十平方公里,遊客接待量大。
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文化突出
儀隴縣是清朝時湖廣填四川的重要遷入地之一,是我國西部僅次於成都洛帶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的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建築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客家人是我鎮的主要居民,至今保留著較多的客家民風民俗和地主建築。主要景點包括丁氏莊園和“五宮一廟”。丁氏莊園:位於朱德父母故居東南500米的轎頂山下,始建於民國元年,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有房屋108間,前後修建了18年。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布局雅致,結構巧妙,是川東北第一大地主莊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濃郁的三鄉文化
儀隴素以書法、剪紙、篆刻的“三鄉文化”著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景區農民和馬鞍鎮居民大力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剪紙、篆刻、書法、川北大木偶為主題內容的旅遊文化紀念品和客家竹篾器具等傳統手工藝品。馬鞍是聞名全國的川北大木偶發源地,景區內不少民間藝人能為遊客現場表演獻藝。景區居民建築的窗花雕刻、門楹對聯無不顯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蘊。
鎮黨委採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已舉辦培訓班6期,受訓人員達780多人次。全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36名,發展新黨員45名,預備黨員轉正19名。在琳琅、玉蘭、蔡家坪三個村搞點示範,然後在全鎮25個農村農村支部全線推開,在農村無職黨員中推行了以“身份職責明亮化、教育培訓常態化、議事決策制度化、監督評價立體化、關愛服務人本化”為主要內容的“五化”建設,以增強了黨員主體意識,保障其主體地位進一步落實。全鎮28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和鎮黨委簽定了廉勤承諾書。

發展戰略

馬鞍鎮馬鞍鎮
馬鞍鎮作為朱總故里,一直不斷地按照2004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來我縣考察時所做的“一定要把朱總故里保護好,一定要把朱總故里建設好”的指示致力於元帥家鄉的保護和建設中去。圍繞“紅色旅遊城鎮、生態農業園區、商貿集散中心”為目標,建設“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新馬鞍。
強化四大產業——以“獺兔”為主的牧業,以優質大山香米和優質水果為主的觀光農業,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綠色食品業,以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的旅遊業。
突出實施四大工程——新農村建設,勞務輸出、琳琅山風景區建設,商貿中心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經濟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鎮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3.5%以上,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GDP達到5000元,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到7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30%以上。
社會事業發展目標:提高科技套用創新新能力,進一步發展教育事業,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挖掘、培育鄉土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進一步改善。到2010年,全鎮總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5萬人和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000元和4000元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2013年,馬鞍作為儀隴推進農村產權改革試點,除了加快小城鎮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新村聚居點建設外,以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產權、集體林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等七項權屬“確權頒證”是本次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